馬興緒
【摘要】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德育工作,教學生怎樣做人、如何做事。但現實的學校德育工作假、大、空,不接地氣。為了把學校德育工作落到實處,那么學校必須用真心、出真招,真正體現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學校 德育工作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087-01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充分體現了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發展方向,關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然而目前會上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不良思潮逐漸涌現,用“多元價值”來否定“一元價值”的現象日趨公開化,個別學生身上表現出的自由散漫、不懂長幼孝悌、不關心集體、欺負弱小、沒有同情心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如此種種無不警示我們: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常抓不懈,增強它的實效性。
一、提高認識,突出德育首要地位
長期以來,我們雖然講德育優先,可結果呢?并不理想。沒有引起家長、老師以及社會的高度重視。一是家長迫于升學、就業的壓力,只要求孩子“一心只讀升學書,兩眼只看分數線”;二是過去個別老師片面強調“考重點”、“進名牌”,只要求學生“分分分是學生的命根根”;三是社會只關心學校每年升學率,不關心學校全方位育人。以上現象均是對教書育人的曲解。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話對現在教育仍具有啟發性和借鑒作用,他詮釋了德育工作的真諦。所以我們必須提高認識,更新理念。必須將固化的教育模式轉變為靈活的教育模式,封閉型的教育環境轉變為開放型的教育環境,重“智”輕“德”轉變為德育為首“五育”并重,德育工作單一渠道轉變為德育滲透多途徑;他律轉變為自律。確立新的人才評價觀和學校質量評估體系,探索以愛心、耐心、尊重、賞識的育人新方法,真正突出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二、堅持德育工作“三貼近”的原則
1.貼近學生需要。德育只有貼近學生的自我需要,才會是有實效的德育,因此,德育務必接近學生的個體體驗,融入到他們的個體認知水平去。教師應主動地接近學生,尤其是問題學生和留守學生,了解并掌握他們的家庭狀況、優點長處、缺點短板、愛好個性等,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地給予關愛和幫助,形成親和力、凝聚力。
2.貼近學生生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生活即教育”的觀點。現實的學校德育工作很大的一個誤區就是“假、大、空”,如果離開了學生真實的生活那么這樣的德育就只能是假德育。因此,我們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必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德育的素材和契機。如發現學生在吸煙時,不要空洞地說教,而是給學生講吸煙對身體的危害性:吸煙時煙霧通過呼吸道進入肺部,煙霧中的微粒被吸附在肺葉上,久而久之,肺孔會被堵塞,人的呼吸就非常困難,最終會危及自身的生命,那么學生就不會再抽煙了。
3.貼近學生心靈。德育的本質是精神和心靈的碰撞。要想引領精神成長,則必須觸碰心靈而引發感動,這才是真正有魅力且有效的德育。教師的語言幽默又風趣、著裝得體又大方、態度和藹又親切、學識扎實又淵博,這些猶如和煦的陽光照射到學生的心坎上,他們就會感到溫暖、輕松、愉悅,學生對教師就會產生信任感、親近感,即“親其師、信其道”。
三、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
重師德、鑄師魂,精心打造德育教育的“排頭兵”, 畢竟靈魂需要靈魂來塑造,才干需要才干來培養。一是選拔一批道德品質好,業務能力強,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老師擔任班主任。二是搞好班主任隊伍培訓,可以召開德育工作經驗交流會,也可以舉辦德育工作研討會,還可以派出學習深造,取人之長,補已之短。
全方位、樹榜樣,積極構建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圍。“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處的地位決定了教師是學生的楷模,這種影響將貫穿于受教育者的始終,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規范的言行去影響、感染學生。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教師也會有缺點、失誤和不足之處,做錯了事,知錯就改,勇于自責,也能給學生以生動的實實在在的教育。
四、加強德育工作的陣地建設
1.美化校園環境,陶冶情操。 有道是“環境育人”。把學校有限的空間加以凈化、美化、優化、文化,對學生的成長起著積極的熏陶和促進作用。美化校園環境,一是設置綠化景點,種花、栽草、植樹,讓“每一株花草都會微笑”。二是設置文化墻,張貼校訓和名言警句,刊載《中小學生守則》等,讓“每一堵墻都會說話”。三是美化樓道,展示學生的繪畫作品及手工制作,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藝術的熏陶。四是設置宣傳櫥窗,展示學校的辦學成果,名教師、名學生照片,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2.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之中。教師在教學中要擬定出具體可行的德育目標,以課堂教學為陣地,有針對性地、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文中豐富的德育素材,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崇高情感。
3.開展第二課堂,寓德育于各種活動之中。根據青少年的特點,把德育滲透于各種實踐活動中。一是開展校內活動。如堅持升降國旗,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設立模擬法庭,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舉行撥河、演講等各種比賽,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成就感;給貧困家庭的學生及受災地區捐款,培養學生的慈善意識;建立衛生監督崗,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開展評比活動,如評比“禮貌小天使” 、 “每周一星”等,形成學生行為規范意識。二是開展共建活動,請老紅軍來校進行“學將軍風范,做紅軍傳人”的革命傳統教育,使學生牢記過去,展望未來,報效祖國;請相關部門的領導來校為學生作國情、縣情的報告,提振學生的精氣神。三是建立校外德育基地,花壇中長不出參天大樹,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舉辦野外生存體驗活動,培養他們集體主義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帶領學生到紅色基地和名勝古跡,感受先烈們浴血奮戰和祖國的秀美山川,培養他們不忘歷史和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愫。
五、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
德育工作單靠老師和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和社會共同配合教育,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首先做到。如要求孩子不撒謊,家長首先要誠信;如要求孩子不說臟話,家長理應語言規范。社會對孩子的沖擊也非常大,每一位社會成員及社會大環境或多或少地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每一位社會公民都要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給青少年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愉悅的生活、學習氛圍。相關主管部門應對網吧、酒吧、迪吧、歌廳、舞廳、電子游戲廳等娛樂場所進行規范以及對校園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禁止未成年人涉入不宜進入的活動場所。街道居委會及村社也應擔負起宣傳教育工作,建立社區學生活動場所,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
總之,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學校德育工作堅持常抓不懈、與時俱進,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積極因素,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創建和諧型校園,譜寫德育工作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教育學》
[2]《心理學》
[3]《中國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