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
【摘要】不同地區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資源。美術新課改中特別提出要重視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其中對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連的地方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尤為重要。地方美術資源非常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地制宜與地方資源相結合,開展有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美術 自然資源 環境資源 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221-01
美術新課改特別提出要重視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其中對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連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助于學生關注自然資源和社會生活,學生再利用這些自然材料,并對之加工和創造性地運用的時候,就會更有可能感悟到自然的美,提高學生的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地方美術課程資源非常豐富,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新課標中指出:教師可以運用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進行美術教學。大自然是一個廣闊的大課堂,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這些教育資源應該如何運用到課堂美術教育去呢?這就要靠老師們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去發現、去挖掘。
一、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資源,彰顯美術作品制作特色。
自然賜予我們豐富的、獨特的自然材料,自然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美術課程資源,自然美術材料的范圍非常廣泛,只要有助于完成美術教學活動,任何自然材料都能為“美”所用,成為美術材料。利用自然材料不僅可以豐富和貼近學生的生活,也可以解決學生美術材料準備困難,同時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美術材料多樣性的認識。煙臺當地海洋資源豐富,貝殼類海產品尤為突出,為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貝殼資源,發揮其特色作用,我在上《變廢為寶小巧手》這課時,首先讓學生利用平時餐桌大快朵頤之余搜集洗凈晾干的各種形狀大小的扇貝殼、海虹殼、蛤殼、小海螺等。通過尋找、收集、觀察、想象、組合、創造等一系列美術活動,學生們挑選自己喜愛的貝殼展開構思想象粘貼,帆船、孔雀等作品在學生的巧手下應運而生。引導學生挖掘出貝殼等獨特的造型、色彩和肌理的美,把貝殼變成了造型新穎、內涵豐富的玩具、生活用品、小擺件等。學生們做出的貝殼作品各具特色,精彩紛呈,一件件作品裝載了大海的歌。整堂課下來學生從開始的動手搜集材料——展開想象——創作作品,發現自然界中的美,創造了美,將美術作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豐富學生的視覺感受,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與地方環境資源相結合喚醒生活記憶,拓寬創作思維
美術教材中有一些課題,作者在編寫的過程中就已經體現出了對地方資源進行利用開發的教學理念。這些課題中的內容所能代表的是教材編寫者,他們所熟悉的,他們所處地區的地方資源。雖然教材中所呈現的內容不是我們當地的資源,也不是我們的學生所熟悉的內容,但是通過它們可以給我們的美術教師以啟示和引導。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創新,積極地引入地方環境資源進行教學。如:《家鄉的橋與塔》在處理教材的時候我并不是讓學生只簡單地畫一畫幾座橋或塔,而是在課前要求學生進行搜集調查我們山東有哪些古代的橋和塔,有沒有關于這些橋或塔的故事傳說。有哪些現代的橋和塔,它們在建筑的藝術上有什么特點。通過課堂資料展示,學生從齊魯的四大名塔到煙臺塔山的三和塔到蓬萊的古橋到現代海陽的跨海大橋到未來煙臺的塔和橋對話交流,表現創作。學生既了解了當地的橋與塔的文化,藝術價值,也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達到了引入地方環境資源進行教學的目的。
三、引入地方文化資源,培養學生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精神。
地方文化資源的引入,在讓學生認識、了解文化價值的同時,還突出了對學生文化精神,思想情感的培養的作用,對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至關重要的積極意義。教學的過程中我通過設置一些活動,引導學生在對地方文化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的碰撞,在《生活中的趣事》一課中,學生們交流的話題鮮有新意,我借這個話題引到了我們煙臺正月里“逛廟會”情景。由于是學生們熟悉的,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有說踩高蹺、大秧歌的,有說觀看剪紙等。從一開始的無從畫起,學生的創作思路一下打開了,創作了一系列的繪畫作品。
地方資源是美術教學中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地方資源的引入豐富了我們的美術課堂,拓展了我們的教學空間,為我們的美術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把我們身邊的地方資源比作未經加工的美玉,那我們教師就是引導者、發現者,因地制宜地在教學中融入這些資源,這些璞玉就可以在學生美術創造中閃耀出動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