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
摘 要:隨著素質文化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于孩子的校本教育也逐漸重視起來。學校對于小學生的校本教育既要保持統一性,又要因個人的差異,照顧到每個小學生的感受,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也要體現出差異性。新課改中的校本課程開發此時便應運而生,對于解決這一問題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對這一舉措的意義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開發策略,希望能夠為小學校本教育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小學校本;課程教學;開發;研究
一、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意義
小學校本課程在小學中是一門重要的實踐課程,旨在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小學校本課程是小學課程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各種綜合素質的一種方法,它可以促進小學課程教學更加完善,還可以讓學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可以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個性發展。
新課改在教學方面改變了很多,而小學校本課程就是其核心之一,由此可見,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新課改有著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沒有新課改的施行,校本課程開發就無從談起,同時,沒有小學校本課程這一部分的添加就不會使新課改更加完善,更加成功。所以對于小學階段來說,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新課改的內在要求,必須要實行。
二、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策略
1.樹立“全面健康發展第一”的思想
要開發小學校本課程首先要從思想上進行轉變,樹立“全面健康發展第一”的思想。對于小學生而言,正是身體成長的重要階段,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小學生的健康問題成為家長最為擔憂的問題之一。所以如何培養學生樹立“全面健康第一”的思想也成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熱點問題。因此,在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堅持“全面健康第一”的思想,可以為其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
2.堅持“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我們是素質教育時代,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永遠是主體,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也是本著這一目的進行的。所以在課程編制中要將學生的生活作為基礎,在具體的實行中要以學生為主角,在校本課程的點評中要讓學生體會到課程的樂趣。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課程不是預先設定好的,而是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妥善利用現存的資源條件,充分地體現出其開發性以及多元性。同時教程的內容選擇必須要考慮到本校的特點,要滿足小學生的需求以及興趣愛好,以提供教程的針對性及適用性。教程內容的選編要盡可能從小學的實際出發,深入發掘鄉土教材和傳統教材,并且要注重教材的特點,選擇可以突出自己學校特色的教材。而要做到這些,校本老師就必須了解所有小學生的需求,并掌握課程開發的相關技巧及原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創新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使校本老師逐步提高教學水平。
3.結合學校實際情況
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教材內容的選擇也要以滿足小學生的需求為基礎。因為校本課程注重的是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是重點,不僅因材施教,還要因地區施教,而且校本課程在適應社會發展方面體現出的地域特色滿足了小學生需求的靈活性,進而更好地促進了小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一要懂得發揮學校的現有資源,從學校的特色項目著手,以更好地滿足師生的需求。二要讓自然資源為課程服務。我國地廣、民族多,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擁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各具特色的項目。一些典型的項目,都屬于可利用的資源。三要積極尋找人文資源。小學校本課程的題材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既能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又能激發他們的鍛煉欲望,同時也是對小學生上的一節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是培養他們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有效途徑,更是使德育與校本教育整合的最佳方法。
4.構建創新發展平臺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各個行業的方方面面都在創新,小學校本課程當然也不例外了。其要沖破傳統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在教程題材的選擇中要充分地體現出開放性、自主性,將題材羅列出來展示給小學生,讓他們可以自主地選擇,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擾。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小學生的各種需求,他們才會學習得輕松愉悅。除此之外,在學習方式的選擇方面,應以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只有這樣才不會使小學生的學習思維被禁錮在教師預設的框架之內,真正學會學習。此外,在具體開發和實際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小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和鍛煉中更好地掌握校本知識和技能,并且能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提高,從而養成校本學習的良好習慣,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做鋪墊。
綜上所述,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小學教育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對于小學來說,其對校本課程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且可以更好地完成校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對于小學校本教師來說,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了他們校本教學水平的提升;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豐富他們的校本知識,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所以,我們更要不斷對小學校本課程教學做出創新,為今后的高質量教學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崔建民.略論校本課程開發[J].教育革新,2004(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