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梅章
摘 要:提出問題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以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情況為基礎結合近年來小學生學習特點,明確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深層探索如何培養小學生問題提出能力,以此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問題;能力;實證研究
俗話說得好,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在新課改理念全面推廣的背景下,為了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學習意識,深層探索所學知識,教師要以傳統教學課堂為基礎,加強培育學生創新能力的工作,促使學生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同時,優化自身的發現和提出問題等能力,以此展現出全新教學課堂的優勢。下面對培養小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實證研究進行分析。
一、背景介紹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在持續革新,此時不只是社會環境需求創新人才,時代發展也在呼喚創新教育。而對學生來說,問題意識就是創新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引導學生構建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過程中,要從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入手。通過了解當前教學情況可知,我國教學課堂中,大部分教師已經突破了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制約,改變了“灌溉式”教學課堂,但也涌現出部分問題,如,教師構建了“滿堂問”的教學環境,學生的問題意識依舊得不到培養。小學教學工作屬于教育的初級階段,此時培育學生問題意識的效果直接決定了未來學習效果和課堂創新表現。因此,為了實現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在了解小學生問題意識的情況下,研究影響問題意識的因素,明確新課改提出的教學要求,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他們具備問題提出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
在進行培育小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實證研究時,可以選擇某地某區的一個學校,隨機從二年級到六年級抽取一個班級。為了合理記錄所有學生的學習變化,每年級組可以選擇兩個“目標小組”進行課堂觀察,其中每個小組四人,一共八人。本文為了檢查前后測試題目的相同性,選擇某地某小學的4年及3班的學生,在前后測試中教師要結合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運算律》所學內容進行設計,并提出下述兩個教學情境:
其一,食堂買來5筐西紅柿,每筐24千克,每千克2元,這些西紅柿一共多少元?
其二,自行車廠裝配一批自行車,原計劃每天裝25輛,需要40天完成,但因為工作人員的實踐效率得到提升,實際8天完成,那么,實際每天裝多少輛?
4年級3班的學生要先完成前測,而后在三天后完成后測,最終再交由教師對學生在前后測試中的提問和回答情況加以分析,并對比下列表格進行總結研究。
三、總結
1.依據價值引導構建優質教學環境
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遞古今中外的全新知識,為他們講述擅長提出問題的人的典故,并告訴學生提出問題的重要性,促使他們可以在自主學習中深層探索,發掘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習慣,這樣不但可以為后續問題解析和理解知識奠定基礎,而且有助于降低學生學習壓力,進而實現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
2.通過正確指引支持學生學習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一個人只有敢于提出問題,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而對學生而言,不管是勇敢提出問題,還是害怕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教師的支持和鼓勵,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進而更好地融入課堂環境中。同時,不管是提出問題是好是壞,教師都要正確指引,科學鼓勵,并對他們的問題加以評價,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獲取更多的提問技巧。
3.結合教學中心突破課堂限制
不管是在課堂中,還是在課下,教師都要求學生在提問時結合教學中心,決不能遠離教學主題,隨意想象,只有這樣才能突破課堂教學帶來的限制,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提問而言,學生不但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提出,而且可以在課余時間進行,同時也能在課前進行,但這需要教師設計課前預習作業,促使學生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可以提前了解下節課所學內容,而后在正式上課時,為他們提供展示問題的平臺和實踐,并加以評價。最后,在下課時,可以讓學生準備錯題本,記錄自己的問題。
4.通過判斷異同點解決現實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在面對陌生問題時,要保障他們具備判斷異同點的能力,并在現實生活中合理引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形成知識的遷移能力,進而構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所以在新課改教學觀念推廣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異同點,并將所學知識合理應用到陌生問題中,遇到問題要提出問題的需求與方向。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問題提出能力,是加快個體認知發展步伐的主要方式,也是引導學生構建正確學習觀念的主要選擇之一,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有助于學生成為知識的創造者,促使他們在競爭越發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成為社會發展所需的綜合型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游橋英.淺析小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能力的調查與提升策略[J].數學大世界旬刊,2017(10).
[2]陳春玲.小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觀念的調查研究[J]. 開心素質教育,2016(4):3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