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霞
一、背景
2016年初,新年的熱鬧還未褪去,我便領到了一項艱巨又光榮的任務——創建一間幸福教室。最初的幾天,我很迷茫,從哪里入手,定位何方?
在研讀了《創造一間幸福教室》這本書后,我對班級文化的發展方向有了一系列設想。我才明白什么是幸福教室——“幸福教室,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場所,更是具有無數成長故事、充滿精神力量、幸福溫暖無限延伸的氣場;幸福教室能給孩子打開語言的空間,讓孩子的精神自由飛翔,情感能健康成長,是孩子們智慧閃光的源泉;幸福教室,彌漫著師生共同成長的幸福味道,溢滿濃濃的墨香和淡淡的書香,流瀉著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朗朗的讀書聲!”
夢想是很豐滿的,而現實卻是骨感的。仔細分析我眼前的這些孩子們,不難發現,他們的生活緊緊圍繞著“現代三片”——微軟芯片、動畫片、零食薯片,被困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與傳統文化越來越遠,與大自然越來越遠;他們的學習被牢牢鎖定在書本上,沒有真正接觸到生活的“源頭活水”。
于是我想要打通語文與生活、與自然的通道,把學習融入自然的源泉中去,我就想到了通過中華傳統文化微課程來實現這個夢想,用回歸生活的實踐活動拉近學生與自然的距離。
二、主題(共同愿景)
以師生親子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為基本愿景,以回歸生活的體驗式教育為基本途徑。開展親子共讀、師生共寫,共同實踐、共同運動、共同閱讀,共同編織美好的教育生活,在簡單自由的學習中感受幸福。我給這間幸福教室取了一個好聽又接地氣的名字——幸福春苗,愿每一顆小苗都能茁壯成長,長成棟梁之才。
三、事例描述和方法策略
(一)創建溫馨環境,打造班級表層文化
實現班級環境整潔化、美化、綠化、知識化。讓教育真正成為心的教育,靈魂的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
從接到創建幸福教室任務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思考從哪里做起。借著學生和家長來領成績單的機會,我和家長們商量了一下教室的布置問題,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希望,那就是讓我們的教室煥然一新。墻面粉刷成孩子們喜歡的彩色,桌椅全換新的,做很多書架和收納柜,連窗簾也要換最漂亮的……
假期很快結束,帶著滿滿期待的孩子們走進教室,看到每個人都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儲物柜,可以擺放自己心愛的書籍和文具,學生特別高興,一下課就會到自己的小儲物柜里翻騰。起初,我很擔心他們會把自己的儲物柜弄得亂七八糟,因為有些孩子平常連自己的書本都保護不好,弄得又臟又破。不過,經過兩天的觀察,我發現自己的擔心完全是杞人憂天。孩子們按照我的指引,把書籍擺放得整整齊齊,而且上下一致,看上去有模有樣的。沒過幾天,學校為孩子們購買的收納盒到了。我和蔡老師親手把收納盒分發給他們。每一個孩子在接過收納盒的那一刻都很興奮,甚至有點小小的優越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了放在盒子里。
經過一個月的等待,我們的教室終于粉刷完成了。淡淡的黃色,雖然沒有預想的那么溫馨,但還是比原來的“大花臉”好多了。孩子們指手畫腳地說著要在哪里張貼什么東西,班長則急得大叫“不許用手摸!”“不能亂涂亂畫!”“用鋼筆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把墨水灑到墻面上!”我知道,他們已經開始愛上這間教室了,因為這間教室給了他們幸福的感覺,教室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滲透著教師的愛意。
(二)健全管理制度,打造班級幔層文化
建立健全科學有效、富有班級特色的班級制度。包括班級公約、獎懲制度、值日生制度等。建立班級崗位責任制,實行崗位輪換制度,讓每一位學生參與班級到的管理中來,培養責任感,鼓勵學生發揮主人翁精神。師生、家長共同參與討論確定班訓、口號、班級公約等,一起動手完成文化墻布置。 教室里最引人注意的就是用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照組合成的幸福樹了,它象征著我們是一個大家庭,相親相愛共同進步。
班級里,每一個學生都有職務,環境美容師、學習領頭雁、儲物管理員、圖書管理員、甚至還有會計。學期初,學生自己申報想要承擔的任務,并自己制定管理考評辦法,在一學期里全權負責此項工作,學期末對其他同學進行考核評價。這樣一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自理自律的意識,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開發幸福課程,打造班級深層文化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文明的根基,我們的一切精神果實和智慧花朵,都是在傳統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長并逐漸成熟起來的。所以,我要帶領學生追根溯源,去先賢那里尋找智慧,汲取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精髓。通過“課內誦讀積累,課外綜合實踐”的方式深入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以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為抓手,引領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1.以晨誦午讀暮省為基本課程。利用好早上20分鐘的晨誦時間,選取合適的開啟詩,激發學生一天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愉快的誦讀中享受學習的幸福。并結合節氣探究活動,背誦與節氣相關的詩詞。午讀課程上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并召開讀書會,對所讀書本進行個性解讀、角色解讀,通過表演、講故事等形式展示讀書收獲。同時開展師生共寫隨筆、主題誦讀會、詩詞大賽等活動。在學生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教師努力把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傳遞給學生。
2.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特色課程。每學期確定一個研究主線,如:二十四節氣、琴棋書畫、文學戲劇、民間工藝、四大雅戲等,以點帶面,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學期,我們主要研究二十四節氣,通過觀察記錄、查找資料、訪問調查等多種形式挖掘生活中的農業現象、民俗活動,了解節氣,并精心選擇詩文經典,從文學的角度感知節氣,打通語文與生活、與自然的天然通道,豐富感受、積淀語言。
在清明節,開展“人間四月”主題實踐活動。探尋清明的由來、清明的節氣特點以及清明節的民俗等內容;舉行親子踏青、清明詩詞大會等活動展示活動成果;驚蟄節氣時,開展“邂逅桃夭”主題實踐活動,背誦《詩經 桃夭》,探尋驚蟄節氣大自然的變化;谷雨節氣時,開展“浮萍始生”主題實踐活動,了解谷雨節氣與倉頡造字的傳說,探尋谷雨時節自然的變化,了解“走谷雨、摘茶”習俗,背誦《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開展“中華茶文化”實踐活動。
今年的谷雨節氣是4月20日,我們主要開展了茶文化探究實踐活動。學生分組進行了茶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在這個環節里,我特意讓信息技術課老師教他們制作課件,在美術課上畫節氣,音樂課上唱節氣,把多個課程整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實踐活動實效。然后引導學生把大量的資料進行了歸類,開展實踐活動。圍繞“茶馬古道”“茶具”“中國十大名茶”“茶風茶俗”“茶與名人”“茶藝茶道”六個方面進行了匯報展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展示課上,有的小組講故事,有的小組現場烹茶,還有的小組進行小型的演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課后學生也激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他們都覺得這樣的課有意思。在這樣的課程里,大家一起看看,聽聽,玩玩,累了停下來想想,發一會呆,寫一點文字,就這樣,孩子慢慢地穿越了中國的節氣,也漸漸悟得了語文的秘密。
四、分析思考
節氣課程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傾向于體驗、探究、合作、開放,所以,分組也是有學問的。小組的確定并不是隨意的,要考慮到優生與學困生的搭配,還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善于口語表達的就讓他承擔主持,善于繪畫的就讓他把學習過程畫下來,善于唱歌跳舞的就讓他用獨特的歌舞形式回報學習收獲,那些膽小不愛表現的就讓他們做記錄或者準備道具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事情可做,而且能得到認可。這是一門跨學科的特色課程,所以,教師要充分調動每一種課程資源的積極因素,把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創造幸福教室,循著傳統文化一路走下去,與學生、家長共同演繹一段艱辛卻充實、漫長且浪漫的教育生活,這是一次美好的旅行,也是一次有價值的探索。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