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人
摘 要:高職院校的學生有其自身特征,尤其是在學習習慣方面,容易表現出消極與被動。像《藝術鑒賞課》這類理論性較強的審美課程,開展得好是能夠給學生甚至老師自身帶去很多提升的,關鍵難點還是在于授課方式的選擇。
關鍵詞:高職院校;審美;美育;藝術鑒賞
1 高職院校的生源特征
以我校近五年的招生情況為例,新生們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報考進入我校:第一種是普通高中參加高考,第二種是中專學校參加單招,第三種是“五年一貫制”的學生在聯辦職中經過了考核,進入我校進行最后兩年的學習。
普高的學生文化課成績偏好,學習習慣較好,思維相對更嚴謹但不夠活躍,興趣愛好相對單一。單招和五年制的學生文化課成績相比之下稍差,學習習慣也不盡如人意,但興趣愛好非常廣泛,邏輯雖然不太嚴密但思維活躍,敢想想做。
雖然不同類型的學校畢業的學生雖然有一些各自的特征,但從整體上,相較于考取了本科類院校的學生,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的文化課成績還是偏差的。這就意味著,他們的學習習慣和思維邏輯方面也有很多待糾正、引導的地方,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更容易表現得被動、消極。
所以無論是什么類型的課程,在面對這樣的學生時,都需要老師們發揮自己創造力,在有限的課時中,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并且能夠逐漸引導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慢慢掌握一些更高效的學習方式。
2 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雖然我是藝術設計專業的老師,審美課是我們的必修課,但是實際上,審美教育同樣適應于其他所有專業的學生。審美課藝術設計的大一新生每兩周4課時,計算機應用技術或市場營銷的學生則可以每學期聽一到兩次講座,實際的課量可以根據專業方向進行調節,但審美課應該被列為大學生們的必修課。
審美最初是一種懵懂體驗,但是慢慢地,它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審美課從字面上理解會讓人以為它僅僅與美術或藝術有關,但實際上它拓寬的是我們的眼界,豐富的是我們看世界的角度,積淀下來的是我們的談資。
擁有一定審美能力的學生,自身上他會更加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素質上他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加有趣的人,與人相處上他會更加包容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這些都是綜合素質的提高,它順應時代的需求,也是高職院校的老師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3 我們的《藝術鑒賞課》
2014年起,我們專業開設了《藝術鑒賞課》。開課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的學生在掌握職業技能(譬如會使用Photoshop)的同時,還能夠有基礎審美、專業相關知識面、甚至演示文稿制作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提升。我們希望,即使有一部分學生畢業后不會從事藝術設計工作,但這門課程卻能夠讓他成為一個更有深度的人。當他有一天跟人聊起敦煌壁畫或清朝官服上紋樣時,能得到一句“你大學時還是學了很多有趣的知識”的充滿佩服的夸贊。
《藝術鑒賞課》給我個人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第一講《工藝美術運動》,我還是采用了傳統的講授法,做了一份演示文檔,插入了大量的自以為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彩圖,然后開始了長達90分鐘的侃侃而談。象征性的提問,得不到任何答案,教室里除了我的聲音,一片死寂。學生一開始還表現出了想要與睡意、分心斗爭的努力,特別積極者還在努力跟著節奏記著筆記,隨著時間流逝,后來也都歪歪倒倒一大片。課后我反思,自己當學生的時候,若不是那點兒常年養成的學習習慣以及對掛科的畏懼,這樣的課,它真的有趣嗎?答案是否定的。那當我面對著的是前文中討論過的學習習慣相對較差,學習態度也相對消極的高職學生,傳統的講授法會敗下陣來,也的確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二講《裝飾藝術運動》,我拿出了新的教學方案,我給這種教學方案取名為“興趣點演講課”。首先,我要求同學們把電腦帶到了教室;然后,我給同學們分好了小組,確保每個小組里性別平衡,并讓同組組員圍坐在一起;第三,我扔掉了我的演示文稿,以一部《了不起的蓋茨比》主題曲MV作為本課開場,并且提了幾個不需要預習也貌似與專業無關的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實際上,《了不起的蓋茨比》本來就是一部“裝飾藝術風格”的電影,它的小說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裝飾藝術運動風靡美國的時間完全一致,這部電影單項提名86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并最后得獎,足以說明其藝術指導方面的嚴謹與成功。90分鐘的時間里,我只講了5分鐘:1)言簡意賅地引入裝飾藝術運動的概念;2)介紹它與電影的關聯;3)布置各小組的任務,即提取MV中的某個畫面(可以是人物發型飾品或服裝鞋履,可以是建筑或室內設計,還可以是汽車外形),自行學習其設計風格并形成演示文稿,派出代表下節課演講。
“興趣點演講課”每次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課內小組討論并制作演示文稿,是一個準備的過程。它的上課情形是熱鬧的,我鼓勵同學們離開座位,到處走動,互相觀摩學習,交流搜集各種資料的方式方法,我自己也離開講臺,輪流去看各小組的進度,與他們交流。這個部分能鍛煉到學生團隊協作能力、資料收集整理能力、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排版專業技能。第二部分稍微嚴肅一些,各小組代表上講臺演講,并且隨時接受我的提問和補充。這個部分主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鍛煉學生當眾演講的膽識和面對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
雖然不是每一講都能選到《裝飾藝術運動》這樣具備先天優勢的素材,但出發點是不變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找一個所有素材中最能引起他們共鳴的。這樣當我給出一段視頻資料或幾幅畫的時候,再讓他們自己去找興趣點,才能是真的興趣點。它帶給我的備課時的挑戰,則是必須隨時緊跟學生的興趣點,關注他們在關注的內容。
為了與“興趣點演講課”有所區別,也為了讓同學們緩口氣,我還準備了“講座課”和“觀展課”兩種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案。
“講座課”其實就還是以老師為主以講授法為主的專業知識普及課,但是吸取了之前失敗的經驗,我在“講座課”主題選擇上下了很大功夫,于是就有了《島國吉祥物營銷成功案例——熊本熊》,有了《畢加索情史》,有了《敦煌壁畫九色鹿》……我的演示文稿也不再是嚴肅精美的學院風,它充滿了各種GIF動圖,我的語言也變得詼諧幽默“接地氣”,必要時候還得“講段子”。我也嚴格按照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的注意力集中15分鐘開始下降的規律,控制自己拋出關鍵知識點的時間,并在期間穿插視頻資料,以另一種形式重復我之前講授的內容,給學生休息放松的時間。
“觀展課”更是顧名思義了,這也是最受學生推崇的上課方式。現在成都市內能夠看高品質藝術展的地方越來越多,僅天府廣場側的成都市博物館,我們就組織看過《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觀展課”的上課效果,從對知識點的掌握來看,其實不如“興趣點演講課”,但是從長遠的印象來說,它優于前兩種教學方案。尤其是現在社交網絡發達,學生使用得頻率也很高,他們非常樂于把觀展的過程拍成照片分享給親朋好友,這時那些參與社交互動的親朋好友們就扮演了提問者的角色,會在照片、視頻下提很多問題,學生再來一一回答,加深了一些印象。一問一答間,學生獲得了非常大的滿足感和自豪感。從長遠上看,他們會更愿意更期待更喜歡《藝術鑒賞課》。
三種教學方案交錯進行,《藝術鑒賞課》一學期十次課總是飛也似的就上完了,學生不再覺得枯燥乏味,作為老師自身也學習了很多新知識。同時學生在這個充滿樂趣和挑戰的過程中,通過四個月的學習,還取了很多綜合素質方面的提高,讓人欣慰。
參考文獻
[1]邁克爾·蘇立文[英],中國藝術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趙聲良,敦煌石窟藝術簡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