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遷移問題是歷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積累。下文將從理論方法與具體案例研究兩個方面對已有成果進行梳理,并認為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增加區域綜合性考察。
關鍵詞:城市遷移;城址;研究綜述
現代中國城市地理學發源于20世紀30年代,在其發展歷程中,侯仁之先生先后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歷史城市地理的研究與城市規劃》兩篇重要文章描繪了歷史城市地理的研究藍圖,促成了中國城市地理學的最終形成。在后文中,他將主要研究任務歸納為城址的起源和演變、城市面貌的形成及其特征、城市位置的轉移及其規律、地區開發和城市興衰的地理背景幾個方面。這一規劃基本為后來的研究者所繼承,城市位置的轉移也成為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文中的城市遷移是指同一城市在相當時段內、發生了一定距離的地理位置遷移的現象。其中“同一城市”包含發生了改名、但“主要功能先后相承,只有發展,沒有改變”的情況?!耙欢ň嚯x”通常被作為區分城址變遷與城市轉移的標準,但具體界限仍然沒有明確數值。為了盡可能囊括更多個案,從而進行更全面的對比研究,本題將只要發生了空間位移的情況(不是只在原有城址上盈縮變遷)都納入其中。
1 理論方法的研究
學界對城市遷移的研究首先表現在理論與方法的探討上。侯仁之先生按照城市遷移距離的遠近將這一現象區分為城址變遷與城市位置轉移,他認為一些城市地理位置已經遷移,但遷移距離相去不遠,應該歸入城址變化;有的城市地理位置已經遷移甚遠,環境條件有了很大的差異,可是城市原有的名稱仍然保留下來,這屬于城市位置轉移。此外,有的城市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其主要功能先后相承,只有發展,沒有改變,應該看作一個城市,只是其地理位置屢有遷移而已。古帥在《水患、治水與城址變遷——以明代以來的魚臺縣城為中心》就“城址變遷”的內涵進行了思考,他認為城址變遷應該包括城址變化和城址遷移兩層含義,其中城址遷移“應有一定的時空標準,即在連續的時段內城址具有一定距離性的空間移動”。可以看到,城市遷移距離是用以界定的重要標尺,但至今尚未有明確標準。
在研究方法層面,成一農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他指出,傳統研究多在基于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合理性的基礎上,進行“以果論因”式的探討。成一農認為,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人在其中的能動作用,構建人地關系的思維模式。同時,要將城市遷移作為一種變化的過程來看待,將城市遷移的滯后性納入考慮。
此外,古都學派的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早在古都學會成立之初,史念海先生就曾指出,古都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古都的成立要素、演變歷程與變遷規律。古都轉移是古都研究的重要課題。譚其驤先生在研究中也曾指出,中國古都的轉移與中國區域社會、經濟、交通結構的變遷都有密切的關系。
2 具體案例的研究
2.1 單個案例研究
在具體研究上,城市遷移與城址選擇息息相關。近年來,與此相關的論文數量有所增長,大多是獨立的個案研究。藍勇、彭學斌《古代重慶主城城址位置、范圍、城門變遷考——兼論考古學材料在歷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運用方式》一文考證了秦漢江州城址的變遷,結合文獻與考古材料,該文認為,先秦的巴子江州城應在今渝中半島,秦、西漢相承,東漢一度遷至江北嘴一帶(北府城),可能在三國末年江州城才遷回南城(渝中半島之城),此后一直到清乾隆間又重新在江北設立江北廳。在探討其城市遷移的原因同時,文章結合古代城市發展的基本功能演變,強調政治、經濟、軍事三大功能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張向紅《從古代漳縣城置廢與城址變遷看西北城防主要特征》對甘肅省漳縣縣城在東漢、北魏、元、清四次設置,又在西晉、唐、清三次被廢的歷史事件的進行了梳理,在此期間縣城三徙城址,作者就其原因進行了探討,認為這說明了西北城防的防洪性特征。另有陳隆文《黃河水患與歷代睢縣城址的變遷》、楊永發等《“榆中”名源及城址變遷》、陳雙辰等《韓城故城的城址變遷與古城的風水環境意象》、李嘎《水患與山西榮河、河津二城的遷移——一項長時段視野下的過程研究》 、碩士論文《衡陽城變遷研究》等等。
2.2 區域性研究
除了將單個的城市遷移作為探討對象,也有少量文章針對區域城址變遷進行研究。李大旗《北宋黃河河患與城市的遷移》以河流為線索,分京東故道、北流諸道、黃河中下游穩固河道及漳河兩岸共三個區域對北宋遷城避水的情況進行論述。張多勇的碩士論文《涇河中上游安定郡屬縣城址及其變遷研究》以徑河中上游漢代安定郡為對象,就17座古縣城的城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并對其中部分縣城的廢置、分并、改名、改變隸屬關系、治所遷徙的變遷進行了探討。
3 小結
可以看到,數年來關于城市遷移的研究,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取得了一定進展。從研究對象上看,出現了大量將城市遷移與水患相關聯的單篇,可以窺見洪澇災害是造成城址變遷的重要因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文獻的基礎上,考古學材料往往也在城市遷移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中國古代城市遷移問題上,城市遷移個案的研究仍然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同時,研究中需要始終注意將城市遷移看作動態的演變過程,并重視其中的人地互動關系。借鑒區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將城市遷移問題置于不同層面的區域維度可能成為新的突破點。
參考文獻
[1]侯仁之.歷史城市地理的研究與城市規劃[J].地理學報,1979,(4)
[2]古帥.水患、治水與城址變遷——以明代以來的魚臺縣城為中心[J].地方文化研究,2017年,(3)
[3]成一農.清、民國時期靖邊縣城選址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25(2)
[4]史念海.中國古都概說[M].史念海.中國古都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33-179
[5]譚其驤.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首都[M] //譚其驤.長水集續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38
[6]藍勇、彭學斌.古代重慶主城城址位置、范圍、城門變遷考——兼論考古學材料在歷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運用方式[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6,31(2)
[7]張向紅.從古代漳縣城置廢與城址變遷看西北城防主要特征[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1)
[8]陳隆文.黃河水患與歷代睢縣城址的變遷[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3)
[9]楊永發、侯桂秀.“榆中”名源及城址變遷[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10]陳雙辰、胡敏、周浪浪、湯芳菲.韓城故城的城址變遷與古城的風水環境意象[J].中國文化遺產,2017,(3)
[11]李嘎.水患與山西榮河、河津二城的遷移——一項長時段視野下的過程研究[J].歷史地理,2015,32
[12]李旭東.衡陽城變遷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3.
[13]李大旗.北宋黃河河患與城市的遷移[J].史學志刊,2017,(1)
[14]張多勇.涇河中上游安定郡屬縣城址及其變遷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陳姝(1995-),女,漢族,四川遂寧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