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飛 梁利娟
關鍵詞:高職院校;中原地域性傳統文化;文化創意設計課程;平面綜合設計課程
現在人們的內在訴求正在逐漸轉向民族精神文化層面,立足于新時代下的文化創意設計,以文化為內涵,以創新為手段,融合多學科、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凝聚設計者的文化素養和設計水平進行創意設計,賦予設計產品以獨特風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20條”)中提出,為推進職業教育加大政策力度,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增強職業教育的內涵和吸引力,為培養創新技能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職院校著力于培養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實用型人才,在課程設置方面注重對學生技術性、操作性的培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文化創意設計課程進入各大院校的時間尚短,處于起步摸索階段,發展尚不成熟,其中本科院校走在前列,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領域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應發揮辦學特點,探索文化創意設計課程的發展之路,在注重學生技能培育的同時,加強文化藝術教育,提高人文素養,改善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基礎薄弱的情況,提高創新設計水平,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是教育者在教學中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1中原地域性文化創意設計的發展
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城垣相疊,物產豐富,記錄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在我國歷史、文化、藝術、人文、自然等方面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原地域性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技藝獨特,特色鮮明,進行文化創意設計可借鑒和利用的元素眾多,整體呈現出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原地域性文化創意設計中的“軒轅黃帝有熊氏”“天波楊府文化創意”“武則天金簡”等IP及衍生文化創意產品,讓中原傳統文化“活”起來;“河南之星”“創意河南”“河南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河南省‘翰林獎大學生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大賽的舉辦,讓文化創意設計“火”起來;國家在政策上對文化發展、創意產業的大力支持,促進河南省文化創意產業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購買力的提升,以及對精神文化和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均為河南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中原文化的知名度,社會大眾參與度不斷提升。
2高職院校中原地域性《文化創意設計》課程探索的意義
將中原地域性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高校設計人才培養之中,加強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技藝的學習,充分利用文化優勢提煉設計元素,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設計能動性,設計出承載文化內涵與創新功能俱佳的產品,促進中原文化的傳播。中原地域性文化創意設計走進高職校園,不僅能提升本土文化的知名度和傳承效應,還能加強高校師生對文化的認知程度,激發新生代設計人員形成創新思維,設計開發出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探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形式,推動中原地域文化發展,構建大眾與文化溝通的橋梁。
3《平面綜合設計》課程實踐
《平面綜合設計》課程是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時在保證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重視知識與市場、企業的結合及更新,將時代發展潮流的先進設計理念貫穿于教學之中,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充分利用課堂實踐來強化專業技能。將文化創意設計引入課堂實踐中,學做一體,技藝雙修,激發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增強以文化為內涵的設計能動性,將傳統技藝與設計實踐融為—體。
課程實踐設置于藝術設計專業二年級下學期,此階段的學生具備一定設計專業知識素養,具有手繪效果圖的表現能力及計算機Photoshop、Illustrator、3D MAX、CAD等軟件的操作能力,具備有一定的分析、調研、信息搜集和整理及創新設計能力。以下以《平面綜合設計》課程為例闡述文化創意設計在課程中的時間方法與過程。
3.1了解中原地域性文化
課前兩周通過“學習通”網絡平臺發布問題及任務,以“中原傳統文化”為主題,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對中原傳統文化的關注、思考并進行資料收集。課堂上,教師結合經典案例講解中原傳統文化知識,分析課前發布的問題,使學生初步了解中原傳統文化。然后學生結合自己的家鄉特色、見聞及課前收集整理的資料解答之前提出的問題。接著,教師以“中原傳統文化”為主題,帶領學生們實施頭腦風暴,讓學生了解實施方式和目的。學生自由結合分組(學生彼此之間的熟悉度和配合度較高),6-8人為宜,明確分工,推選出主持者、記錄者,小組成員有序自由聯想,集思廣益,討論細化,激發創新設想。借助紙筆、手機“便簽”或幕布APP等工具進行記錄,學生代表總結匯報小組成果。聽取各組成員匯報之后,小組成員查漏補缺,擴展頭腦風暴內容。課后布置作業,讓學生篩選提煉出3個感興趣的中原傳統文化元素,收集整理資料,認識、熟悉中原傳統文化元素,為創意設計打下文化基礎,指明設計方向。
3.2思考文化創意設計
首先,組織學生代表匯報分享中原傳統文化元素,驗收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其次,老師引入文化創意設計概念,通過“頤和園聯合口紅”“紙雕便簽紙”“朕知道了”膠帶等案例分析,《上新了!故宮》文化創意設計過程片段賞析,進行故宮博物院網店、蘇州博物院網店產品網頁瀏覽,往屆學生優秀文化創意作品賞析等形式分享優秀案例,初步形成對文化創意設計的認知。再次,以產品“筆”為例展開頭腦風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法,養成多看、多思、多動手的習慣。最后,學生搜集資料,確定某種產品進行頭腦風暴,尋求中原傳統進行文化創意設計結合點。
3.3形成設計思路
學生提煉中原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利用網絡平臺、參觀博物館、訪問身邊傳統手工藝人等途徑獲取資料,熟悉文化元素的知識背景,領略文化內涵。搜集產品設計案例,分析設計的優缺點,尋找設計靈感,形成自己的設計思路。
3.4創作設計草圖
學生在前期準備工作的基礎上,用手繪表現的方式初步形成設計草圖,將設計靈感及原始概念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搜集相關資料,師生共同討論,不斷完善設計草圖,并逐步確定設計產品的結構、材質、顏色、工藝等。
3.5完成設計方案
在設計草圖的基礎上,通過手繪表現、平面制圖、三維制圖、3D打印技術等形式完成設計方案,書寫設計說明,總結設計經驗,以PPT的形式匯總設計過程,并發布在“學習通”平臺上,學生、教師、企業導師等都可以查看設計作品。
3.6匯報并完善設計方案
課堂上學生分別匯報設計方案,進行設計說明,分享設計經驗,學生互評,教師點評,觀看企業導師評價視頻,增強學生對行業需求的認知。課后根據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完善設計方案,在規定時間內提交設計作品。還可以參加相關設計比賽,推廣優秀設計作品。
3.7反思
將中原地域性傳統文化引入到高職院校平面綜合設計課程中進行文化創意設計的探索與實踐,總體來說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學生學習興趣較濃厚,思維較活躍,求知欲較強,參與性、互動性較強,起到了宣傳中原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作用。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第一,文化元素豐富,提煉篩選困難,學生無從著手。第二,傳統文化基礎薄弱,知識掌握甚少,實際接觸更少,無法結合自身深刻理解與切身體會。第三,個別學生參與興趣淡薄,積極性不強,設計過程中出現敷衍狀態。第四,設計想法豐富,制作技術有限,無法將設計創意付諸于實際。第五,內容形式粗糙,設計不夠精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第六,模仿痕跡明顯,缺乏創意創新。第七,校企合作不足,設計作品無法投入市場,只能通過參加設計比賽進行推廣。
4總結
在高職院校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應將人文知識更多的滲透到課程中去,增強教育的內涵建設,培養學生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應加強對學生的強技能培訓,提高技術水平,提升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以賽促教,以賽促練,以賽促學,學練結合,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養成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全面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本文系2019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調研項目《地域性文創設計在高職院校設計類課程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KL-2019-1784)主持人:范亞飛。2019年度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活態傳承——中原地區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019-ZDJH-111)主持人:梁利娟;2019年度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激活文物——河南博物院文物衍生品的開發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020-ZDJH-170)主持人: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