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姿穎 山東交通學院
微課最早起源于國外,其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階段。1993年美國北愛荷華州立大學的LeRoy A.McGrew 提出了60-Second course 這一概念。這是國外對于微課的一個開端,當時只不過是一種課程呈現形式,還沒有微課的整體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用詞是course 而不是lecture。與“課”有關的英文單詞很多,比如course,lesson,class,lecture 和 curriculum 等;但是表達的內涵不盡相同。事實上微課的“課”應該是lecture 或者是class 最為合適。course 側重的是學習的內容與進度比如說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開放在線網絡課程)。慕課的一般是系列性的,內容設計的范圍比較概括寬泛,跟微課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又密切相關。直到1996年英國納皮爾大學的T.P.Kee 提出了The one minute lecture。之后在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位課程設計師在學院內使用了一分鐘微課,這時就出現了完整的Microlecture 的概念。
2011年,Khan 學院的創始人Salman Khan 在TED 演講中提到“Let’s use video to reinvent education”。其中reinvent 意為重塑、改造,即利用視頻來重塑教育。他將自己制作的教學視頻上傳到相關網站,供學生觀看使用,得到了不錯的反響,優化了教學效果。Salman Khan 的這一倡導同時還引起的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微課繼而在國內逐漸推廣開來。
國內在微課領域的兩位代表人物分別是李小平和胡鐵生老師。前者提出了三小“微課程”(小現象、小策略和小故事)理論。后者則提倡為學生服務的微課,即學生課堂微課。
除了以上國內外的理論基礎外,微課的應用和推廣絕對離不開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其中主要包括制作和拍攝設備以及網絡的普及。同時微課的發展也順應了微時代的特征,隨著生活和學習節奏的提升,學習習慣趨于碎片化和泛在化。
學界對微課的定義不盡相同;從形式角度有胡鐵生的:“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簡稱為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的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從目的角度有文秋芳的“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就某個知識點或某項微技能開展的3-5 分鐘、結構完整的教學活動的微視頻”。盡管每種定義的側重點不同但都包含三點共性即:視頻、微(時間短)和某一個知識點。
微課的類型主要有以下三種:最為常見的是Picture story(PPT 式微課);Lecture record(實錄式微課)以及Screen capture(利用錄屏軟件和先進的演示文稿軟件錄制教授講解過程)。
“短”:時間短。微課的時間一般在5-10 分鐘左右。符合年輕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習慣。
“小”:“便學”又“便攜”。微課視頻方便學生流暢地在線觀看,同時能夠方便靈活地將其保存到移動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
“精”:設計緊湊,內容簡潔,主題突出。內容的選取是微課的靈魂所在,內容選擇不當,就會使微課失去它的有效價值。微課的內容多側重“點”,知識點越小越好,亦或是某種技能。看下面兩個內容:Choices in life 和Deletion of unnecessary modifiers in English writing,相比較而言后者則更適合作為微課的選題。
“悍”:強調微課的教學效果強悍。使用微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效果,在整個教與學過程中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可以突出表現在學生利用瑣碎的時間對知識進行學習,提升學習興趣,記憶牢固。教師則應利用微課的特性優化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大學英語這門課程適合作為微課內容的選擇對象,但不是課程中的任何內容都適合。那些很難在幾分鐘內講清楚的知識點就不能成為微課的選擇內容。
英語微課的內容主要包括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英語語言能力的運用;由于微課的時間短,就決定了微課內容的選取越小越好。以語言能力運用為例,英語語言技能學習包括聽說讀寫譯。若想選擇與閱讀相關的內容則應繼續細分。例如閱讀技能方面包括reading span expansion,word guessing skill,skimming&scanning 等 等,恰當的做法是應該選擇其中一種技能,再配以具體的案例進行講解,而不是對所有技能逐一進行羅列。
對于大學英語微課的評價標準主要參考四個方面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設計制作和整體效果。從其微課設計的通用性來看可以總結為選題值不值得教,方法新不新穎,教學合不合理以及助學實不實用。從語言教學的專業性可以總結為語料是否精準、語音是否地道以及多媒體應用是否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