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遠
溫州市甌海職業中專集團學校瞿溪校區 浙江溫州 325000
自新時期國務院做出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來,各中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依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下面筆者就從教的實踐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不符合中職院校生源素質的特點。在相當一段時期,中職院校會計專業開設的課程基本上雷同于高職高專會計專業開設的課程,與財經類本科院校開設的大部分課程相似,課程的門類多、內容深,通常一個學期至少要開設六門以上新課,舊書還沒講完,新書又發下來了。任課教師受教學時數的限制,上課也只能蜻蜓點水,致使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就厭學,逃離學校,所以中職院校才會出現學生流失較為嚴重的奇怪現象。眾所周知,絕大部分中專學生是被應試教育所淘汰的學生,他們在學習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差。但是他們有自尊心,渴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賞識,更需要成就感,開設的課程多、內容深,聽不懂,再一次使他們的自尊受到打擊,只好過早地進入社會另謀求出路。
不能滿足學生再就業的需求。一些學校尤其是私立學校,出于辦學成本和學生興趣角度考慮,把語數外等文化課程砍掉,只學一些純粹的專業課程,招生時也是大張旗鼓地宣揚:職業即就業,教的是專業對口課程,學完后保證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教育部門的評估和檢查只能約束公立學校,對私立學校則疏于管理,而私立學校辦學機制更為靈活。所以有些地方或有些專業,盡管公立學校比私立學校的師資好、教學設施強、教學環境優越,但仍競爭不過私立學校。中職院校只開設專業課、不開設文化素質課,是一種明顯的“斷頭教育”,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能滿足他們職業生涯的需要,將對技能型人才整體素質提高產生消極影響。
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定位為:有一定技能、能適用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人們的傳統觀念、師資力量、教材缺少等原因,仍然停留在重理論、輕技能,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脫節,學生到單位不能適應崗位需求的狀態,究其原因,一是人們的傳統觀念在作怪,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中專畢業后是干部編制,應該有一個輕松的管理工作才是。如果畢業后還是輸送到工廠生產第一線做操作工,倒不如初中畢業后直接進工廠,跟著師傅在流水線上學技術還可以多賺取三年的工錢;二是中職院校的大部分教師是從大學本科院校畢業直接分配的,他們在校期間學的就是系統的理論知識,工作后也很難有機會下基層進行實地操作,所以,他們的教學也自然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技能教學很多時候流于形式;三是圖書市場中專教材資源短缺,特別是關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教材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編書的是文化根底豐厚的理論專家,他們在科研機構主要從事理論研究,專業技能能力相對薄弱;而在生產第一線的現場專家,盡管操作技能很強,又很難寫出成文的系統的東西。教師在教學中發什么教材教什么內容,久而久之,形成了學生的技能水平較差的局面。
諸于以上原因,中職院校課程設置急需改革。這是擺在每位職業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嚴峻的課題。
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什么?應該是有較高素質、有一定專業技能、能適用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者。中職院校財會專業是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能在基層企事業單位從事會計核算工作和經濟類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人員。學校開設的課程必須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個人的素質決定其未來,尤其是財會專業的學生,工作中直接或間接地與金錢打交道,對職業道德要求更高,因而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是硬道理。很多招聘單位在人品方面要求較高,相反在專業方面的要求則位居其次。中職教育是素質教育,學生的文化程度和專業能力狀況,最終取決于個人素養。如果學生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自然會主動學習。走入社會后,會成為有良好素養的人,在工作崗位上干一行、愛一行,積極主動地鉆研業
建立以職業崗位作業流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學校要建立有現場專家參與的課程建設隊伍,要根據職業崗位知識、能力、態度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職業生涯的需要,確定本專業的課程和課程結構,形成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的以職業崗位流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中職院校財會專業建立以日常賬務處理為流程、以工作崗位為導向、能適用基層企事業單位手工記賬和電算化操作的課程體系,學生畢業后其技能完全能滿足用人單位各崗位的需求。
中職財會專業課程的設置,要正確處理各方面的關系:一是處理好德育課與文化課、專業課的關系,品行決定素質,素質決定文化和專業;二是處理好文化課與專業課的關系,文化課必須開,只有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才有可能繼續學習,專業能力才有可能不斷提升,才能有好的擇業機會;三是處理好專業理論課與專業技能課的關系,專業技能應該貫穿于整個理論教學體系之中,邊理論、邊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