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愛民
【摘要】目的 探討胺碘酮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一共90例,分別這些患者隨機分為了兩組進行治療研究,分別是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這一組的患者治療方式全部采用的是常規性治療方式,而另一組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胺碘酮進行治療。結論 胺碘酮對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01
心力衰竭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其發生原因與心臟容積過載、心壓過載、心肌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炎癥等多種疾病具有著直接性的關系,會導致心功能以及心肌結構的巨大改變,產生心室泵血和充盈功能異常。臨床上會有患者軀體潴留、呼吸出現困難以及肢體無力多種等癥狀的發生。慢性心衰疾病更是會大大增加心源性猝死的概率。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90例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隨機分為了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進行數據統計研究,各45例。其中對照組的患者基本情況為男23例,女22例,年齡44~80歲,平均(58.60±2.3)歲。觀察組患者基本情況為男25例,女20例,年齡46~79歲,平均(59.58±2.6)歲。這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標準:(1)藥物治療后所產生的心律失常;(2)肝病和肺病;(3)其他疾病引起的電解質紊亂和心力衰竭。
1.2 方法
治療前后均需進行常規性檢查,這其中包括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左室射血分數等項目。對于對照組患者采用了常規性的方法進行疾病治療,其中包括嚴格控制患者每日食鹽攝入量、攝氧量、洋地黃、螺內酯等藥物以及進行補充鎂、鉀。而觀察組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基礎上增加了碘伏,注射胺碘酮這一治療方式。并隨著患者自身疾病條件的改善,將胺碘酮的用量逐漸減少。靜脈注射后,口服胺碘酮改為每日為2次,并采用持續7天的給藥治療時間。在治療這些患者的過程中,為了細致比較分析兩這種治療方法所產生的療效差別,需要密切觀察并記錄不同兩組患者身體的各項指標與數據,力求使結果更加細致準確。
1.3 觀察結果指標
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室性早搏次數以及左室射血分數進行了統計數據比較。
統計數據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室性早搏次數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胺碘酮的使用可減少室性早搏次數。心室過早搏動,并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數。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胺碘酮的應用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的治療效果,有效控制室性心律失常。
1.4 對照治療療效判定結論
根據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臨床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療效上將判定標準分為了三類,分別是療效顯著、有效以及無效。其中,療效顯著的情況為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早搏消失;有效的情況為患者的早搏減少50%,臨床癥狀有了明顯的改善;無效情況為患者無早搏消失,期前收縮并沒有改變,臨床癥狀并沒有消失。
2 討 論
室性心律失常的這一癥狀的發生不但會導致患者心功能下降,還會在不同程度上加重患者的心力衰竭狀況,使患者的病情進入一種惡性循環。有鑒于此,在治療中應加用胺碘酮,以糾正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紊亂情況。這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減輕心肌重塑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胺碘酮這一藥物的合理應用是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慢性心力衰竭這一癥狀的治療效果,并且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使其疾病狀況得到有效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胡蓉芳,楊重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臨床治療.中國社區醫師.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