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教學中最基礎的科目。小學語文致力于培養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好其他學科打下基礎。與此同時,語文課程對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小學生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人格修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本文主要探討小學語文教師通過講授語文知識、闡釋語文知識的精神內涵等方式,傳承與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知識 傳統文化 闡釋方式
一、小學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小學語文內容豐富,范圍廣泛。語文培養小學生具有適應社會生活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及正確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小學語文通過知識的傳授向小學生展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他們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從而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中提到,要在各學科滲透民族精神教育,小學語文課程要充分體現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教育教學當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知識教學時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語文知識精神內涵的闡釋方式。
二、創新小學語文教師闡釋語文知識方式的對策
(一)識字寫字教學: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
識字寫字教學是小學語文中最基礎的教學。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對于識字寫字沒有任何自己的想象。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引導他們識字——通過學習卡片滲透漢字,用卡片上的圖案引發學生對漢字的想象。例如“日”字,通過看大大的太陽,激發小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并使其能很快記住“日”字。小學生接觸的漢字大部分都是象形字,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圖片與古文字向學生傳授漢字知識,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示范書寫漢字、講授漢字。教會學生正確的握筆姿勢、書寫姿勢,使每一個學生寫好漢字。小學語文教師還要培養小學生初步的書法意識,通過臨摹字帖、學習書法培養小學生的書法基本功。教師可以多找一些書法作品,與學生共同欣賞,談談書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小學生感受到不同字體的美,并且達到提高小學生書寫技能的目的。
(二)閱讀教學:深入情境、感知體會、自我感悟
閱讀是吸收、體會與感悟。小學生首先接觸的是課內閱讀,小學教師通過講解課文傳授閱讀方法。在講解課文之前,一定要讓小學生提前預習,把自己不會的字詞,不理解的句子、片段都圈出來。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對學生進行課文范讀,通過不同形式的描繪與表演,引導學生遐想課文的背景與情景,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在閱讀中帶學生領悟語言規律,有些文章需要學生自己反復地推敲,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領悟作者的心境,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中心思想,課文所隱藏的寓意等。通過課內閱讀擴展到課外閱讀,提高小學生的閱讀速度與能力。閱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題材,激發學生不同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不同的內心體驗,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通過閱讀使小學生感受到作者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作文教學: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注重實踐
小學生寫作最需要的就是素材,生活實踐才是一切素材的來源。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首先要讓小學生在平時的活動中多觀察一些現象,記住自己的感想。教師通過閱讀教學跟學生一起學習,除了分析課文,最重要的是要讓小學生觀察細節,引導小學生發現每篇文章在寫作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處,借鑒他人的寫作方法。作文題目要切合生活實際,讓小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語文教師也通過作文教學向學生講一些中國古代名人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寫下名著的故事,感受歷史事跡的熏陶。
(四)主題教學:加強傳統文化的影響
學校和教師也可以把課堂講授語文知識的方式適當地變為活動的方式??梢越M織一些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活動,通過組織活動,鞏固語文知識。例如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可以組織詩詞大會,讓學生進行詩詞大比拼,并且說明作者及詩意。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強化古詩詞知識,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形式多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校還可以把一些語文知識背后的傳統文化以展板的形式展示在學校的圖書館或長廊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渲染。
總之,通過以上語文教師創新小學語文知識精神內涵的闡釋方式,可以使小學生較好地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并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創新者。
參考文獻:
[1]張園園.淺談如何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J].小作家選刊,2015(29).
[2]胡虹麗.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課程的模式與原則[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7).
[3]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中小學教育,2013(11).
(作者簡介:孫巖,女,吉林師范大學2017級小學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小學教育)(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