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在欣賞一幅優秀的具象繪畫作品時,獲得的心理滿足感首先源自作品的表現形式,因此,繪畫創作前的具象要素構成、擺放角度考量便顯得極為重要。如果將形式感視為繪畫創作的表現目的,那么具象繪畫的構成要素便是其重要的支撐手段。二者的關系如同語言網絡中的語匯和語法,如果能夠在具象繪畫中巧妙地搭配構成要素,便可將作品的視覺形象進行生動的傳遞。
關鍵詞:構成性 當代 油畫 作用
形式是將真實存在的物體進行藝術化的修飾,通過對點、線、面、黑、白、灰等元素的重新排列組合,使其在作品的繪畫空間上顯得更為抽象。這種理解方式也使美的形式以最大限度的張力表現出來。由此可見,繪畫藝術與形式表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形式美更是在繪畫的表現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在日常繪畫中所搭配的形式美感方式較為豐富,如均衡對稱、多樣統一等等。
一、藝術中的點、線、面組合
點、線、面是繪畫藝術中最為基礎的構成要素,三者間的不同搭配能夠實現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在古典藝術的繪畫創作中,點作為構成要素常常被融合在線、面之中,也可以說,古典藝術的繪畫創作主要是以線、面的多形式組合來實現的。在此情況下,點、線、面三者的關系十分和諧,常被用于凸顯畫面體積感、空間感等方面的創作,有較強的客觀事物復刻能力。在古典藝術的創作中,畫家常以線條先勾勒出實物的輪廓,以此作為整體繪畫創作的基礎。作為輪廓的線條同所描繪的形體連為一體,為了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古典藝術大師常會在輪廓的線條上下功夫,探尋體現實物美感的最佳方式。不僅如此,線條作為貫穿描繪形體的構成元素,在其虛實、運動等方面,影響著作品的形體處理和空間構建。
波提切利在《維納斯的誕生》中所展現的形式美,便是通過流暢的線條來實現的。作品的整個創作重心都集中在了線條的處理上,并未過多地權衡畫面的空間,使得作品的線條更具表現力。至16世紀,線條的使用在繪畫領域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丟勒作為本時期的杰出代表,在線條的運用上顯得極為自然,大多以均勻的線條來定向傳遞作品。在其所創作的《1498年的自畫像》中,對線條的拿捏尤為精準,所展現的畫面也更為真實,在輪廓、發絲、裝束等人物細節的刻畫上顯得更為逼真。該作品畫面的傳神效果得益于各構成因素的充分配合,線條也不再是畫面創作的支撐元素,但仍為表現作品的核心要素。至17世紀巴洛克時期,作品表現的關鍵要素不再是線條,而是畫面整體的色調對比以及視覺上的明暗沖擊,此時的輪廓線也多為模糊化處理,大多情況下都被融入體、面的關系當中。近乎完美的線、面結合始于新古典主義時期,安格爾在創作《大宮女》時,運用流暢的線條來勾勒女性的形態美感,在宮女回望的同時,恰好同冷色調的帷幕形成視覺碰撞,也在畫面上實現了線條的平衡。
二、繪畫構成要素的多種藝術形式
在繪畫中,構成可以充分體現繪畫者的不同造型觀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形式,分別為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空間構成。
平面構成常被用于二維空間的繪畫創作,通過對圖形在拼接組合上的搭配,帶來繪畫作品上的空間錯覺感。例如基塔伊在《感恩節》《無出路》等作品中,利用看似隨意的平面幾何圖形來搭配簡明的線條,將立體感貫穿于不完整的畫面之中,以此來傳達創作者的內心意象。
色彩構成中的色彩理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經過磚壁、陶器、紙張等載體的不斷轉換,現代色彩已經發展為一門綜合了光學、美學等方面的獨立學科。繪畫中的色彩構成是將色彩進行分解,重新組建而成的色彩形式。在繪畫作品的創作中,色彩的運用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著名的繪畫大師大衛·霍克尼在色彩的運用上可謂技藝超群,其作品《大水花》中,對明艷色彩的大膽運用,為作品帶來原始部落的質感,鮮明的顏色碰撞下,一幅香氣誘人的繪畫作品躍然紙上。
空間構成,是指以實體占有的空間感,在油畫作品的創作中,常以點、線、面的交錯或色彩明暗的對比來實現作品的立體空間關系,打造出立體的人物形象。創作中可以通過線與面所搭建的空間立體關系,帶來場景化的畫面質感,實現觀眾對作品真實化的時空交錯體驗。
其他構成是有別于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空間構成的其他構成因素。影響作品藝術效果的因素眾多,除上述因素外,還有繪畫者自身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以及生長環境的地域風貌等。不僅如此,承載畫作的載體質感、搭配畫作的畫框顏色以及繪畫所使用的顏料類型等都會在搭配結合中相互作用,呈現出千差萬別的畫面層次感。
三、構成要素在不同形式油畫中的運用
(一)寫實繪畫隱形構成的啟發
寫實繪畫主要是以畫家對物象的細致觀察為前提,通過繪畫的方式真實地再現物體的影像,并利用透視環境間的差異,展現出各異的空間體積、光色肌理。寫實油畫常以較為隱蔽的方式來構成繪畫,例如古希臘、羅馬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龐貝壁畫,在《酒神秘儀圖》等作品中,盡管所繪制的人物形象表情呆滯、動作僵硬,但已經實現了對明暗色彩、空間透視的運用,在明暗光影的運用中,當時的人物景象得以再現。
(二)表現繪畫表現構成的啟發
與寫實繪畫的真實再現不同,表現主義繪畫常以繪畫者自身的主觀情感為創作重心。因此,在題材的創作上多集中于人的情感宣泄、社會矛盾的凸顯上,對其所描繪的客觀對象也進行了夸張的變形處理。蒙克在《吶喊》的創作中,通過對前景人物進行夸張的造型,來實現人物與背景交錯線條的平衡統一,同時利用直線與曲線勾勒出的面,來打造中景部分的橋面和遠景部分的天空、河流,為作品增添了無限的表現張力。在色彩的運用上,主要通過陰暗的紅色與冷峻的綠色來沖擊觀眾的視覺神經,傳遞出惶恐不安的波瀾情緒。張曉剛所創作的《大家庭》中,畫面所勾勒的人物形象趨于扁平,同背景中的朦朧煙霧形成平面構成關系,色彩構成也主要以人物之間的單冷色調為主,將人們拉進了久遠的記憶時光。形象的畫面中,人物位置的搭配錯落有致,盡管單個人物在色彩的明暗對比上體現得較弱,但整幅作品的立體感卻十分鮮明,這也充分說明了繪畫者在空間構成運用上的獨到之處。
(三)抽象繪畫符號構成的啟發
抽象在繪畫中常以提取的形式展開,盡管所有的繪畫作品都經過了繪畫者的提取,但抽象繪畫在創作上顯得更為簡潔,拋去了繁雜的外殼,以更為精簡的直線、曲線及符號來搭建作品畫面。吳冠中在繪畫作品的創作中,不但沿襲了我國傳統的繪畫理念,更在點、線、面、色的構建上巧妙地融合了西方現代繪畫技巧,并通過顏色、圖形在設計上的組合,實現了繪畫作品的立體質感。在作品的色彩構建上,以我國黑、白、灰等傳統水墨色為主色調,適時地添入絢麗的純色小點,來裝點繪畫作品。平面構成關系則體現在作者對繪畫作品的線條處理上,在線條之間的疊加交錯中,面應運而生,油畫作品的構成性關系一目了然。克利在作品《紅氣球》中,充分調動了主觀客體印象,傳達了畫家的真情實感,畫面中呈現出各異的繪畫符號,繪畫者通過多重的處理手段,將不同形狀的平面同簡易的線條巧妙對接,在二者間的交織重疊中,打造出極富內涵的繪畫內容。繪畫者采取暗色系色彩來打造作品的底色,以此來映襯主體物象的豐富色彩,畫面內容也隨著互補色、相近色的搭配顯得更為飽滿。
四、結語
構成性要素在油畫中的形成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深化完善的過程。在歷代優秀畫家的探索下,各種流派在實踐中所形成的繪畫理論思想和繪畫語言,為當下的油畫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無盡的能量,為油畫藝術的發展帶來異樣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楊碩,趙慶峰.西方現代繪畫語言的表現性研究[J].中國藝術,2014(02).
[2]崔征.繪畫中的構成性因素對畢業創作的影響[D].開封:河南大學,2018.
[3]蔣躍.繪畫的形式語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杜薇,女,碩士研究生,大慶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油畫)(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