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職德育課上廣泛存在的教育方式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說教式教學,乏善可陳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變得索然無味,學生課上積極性低,教學質量大大下降。基于現狀,教學方式的推陳出新則顯得尤為重要。學生作為德育課堂的主體,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可以使教學任務順利進行,教學目標順利達到。“活動體驗式”教學以其新穎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動的掌握課堂內容。本文就活動體驗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活動體驗式”教學的特點以及“活動體驗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三個維度展開闡述,希望能為中職德育課堂略盡綿力。
關鍵詞:“活動體驗式”教學 中職德育課 依據 特點
實施過程
“德智體美勞”作為人類社會教育的趨向目標,所以黨和政府就以此極具概括性的五個字作為我國現代教育的教育方針。其中德育又首當其沖,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在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就是德育課程的開展,也是現代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這也是我國中職學校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然而傳統德育課程教學方式老套、單一,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教育發展。隨著現代化教育的不斷深入開展,中西方教育文化不斷激烈碰撞,使得“活動體驗式”教學這個舶來教育方式的優點日益明顯,就對我國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
1.“活動體驗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活動體驗式”教學主要由美國教育家杜威所倡導,由皮亞杰等人提出的建構主義理論進一步為活動化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活動體驗式”教學是在教學觀念方面的一次重要改革,該種教學方式將以往舊有的“三中心”教學理念賦予新的內涵,革新成為“ 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全新理念,它改變了人們對教學諸多方面的認識[1]。在“活動體驗式”教學中,經由活動引發一系列的思考與討論,這更為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對于教學內容的真實感受,是學生更多的收獲關注感,整個過程并沒有標準的定性答案。學生在經過思考之后真誠的分享,各抒己見,更好的體驗德育教學內容,將知識升華到情感層面,進而知行合一,達到教學目標。
2.“活動體驗式”教學的教學特點
2.1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在“活動體驗式”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在德育教學活動中出發點和歸宿,因此要求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活動體驗式”教學的精髓是“在體驗中發展”,因此以之作為“活動體驗式”教學的切人點。教學過程中通過創建形式豐富多彩的情景,學生在切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關注感,思維多維度的發散,收獲身體解放和心靈上騰飛,從而是學生自發能動的接受德育內容。
2.2教師是課堂上的引路人。在“活動體驗式”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上的引路人。教師通過場景構建,通過教學溝通,帶領學生入境,提出課程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以及活動,逐步達到教學目標。值得提出和強調的是在這整個溝通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作為傾聽者的角色出現,并且不斷地引導鼓勵學生,使之在體驗中學習,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撓有興趣的投入到自我構建之中,獲得自身長足發展。
2.3關注體驗價值。在“活動體驗式”教學中,教師的關注點不僅僅在學生知識層面的獲得,更為主要的是關注學生的情感層面的感知和自我認同感,從而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能更好的完成學生更為全面自我構建,達到更為宏觀層面的全面成長。
2.4凸顯中職教育特點。中職教育的課堂應該不斷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更多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中職德育課中自然也不例外。在“活動體驗式”德育教學中,應創建與專業和教學目標相關聯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中活動”,手腦并用,在提升學生知識層面的思維能力的同時,還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寓教于樂,使學生擺脫僵化的定式束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達到職教的終極目標。
3“活動體驗式”教學的實施過程
“活動體驗式”教學的實施過程包括:創建情景、探究活動、反思升華、實踐互動。
3.1創建情景。德育課程中創建的教學情境的大致有兩種方式:案例描述和場景設計。案例描述的案例主要從教師用書或是課本中獲得,可以直接陳述、傾聽兼參與以及角色扮演三種。場景設計就是通過使用教學設施和教學工具創建與德育內容相關的情景。創建好情景之后引導學生入境。
3.2探究活動。“活動體驗式”教學的核心和主要特點便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做游戲等活動,這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提高學生的行動能力,寓教于樂,激發學生思維,使之自主探究,從而使教學任務更好的進行。每章節都應設計兩個或以上典型的行之有效活動方案。
3.3反思升華。在每次探究活動之后由教師提出與德育內容相關的問題,由教師與同學互動互探,以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總結活動經驗,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分組探討的同時,將有代表性的觀點加以記錄,總結成功或失敗的因素,得到情感升華,達到理論層面的教學目標。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整個過程之中教師不失時機的贊美、激勵、評價學生,讓學生獲得關注感和自信。
3.4實踐互動。實踐是人們認知世界的主要手段,實踐也能將理論上升到真理層面。在達到理論教學目標之后,通過分組的德育實踐活動,并劃分一定的達標等級,可以有效的深化德育認識,知行合一才能有效的組織學生,讓學生能將德育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更為熟練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進而達到最終的德育目標。
結束語
傳統的“一言堂”講解式教學,教師在課后會感到身心俱疲,教學也僅僅停留在理解與語言層面上,該模式在現實意義上并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并且與教學初衷背道而馳,而“活動體驗式”教學在中職德育課的運用經過不斷的實踐,已經較好地符合了現代教育的目標,因此這種現象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將“活動體驗式”教學更多的在中職德育課進行運用才能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活動體驗,不斷增加自信心,激發學生潛能,更好的把握機會,不斷地進行能動性嘗試,學生積極主動的做出改變,主動采取行動,更好的就業和融入社會,為將來發展做盡可能多的準備。只有逐步采用“活動體驗式”教學方式才能逐漸實現現代化教育的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 潘皓琳,孟慶男.基于體驗活動的課堂教學研究[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2):23-26.
作者簡介:郭暉(1986—),男,山東臨沂人,臨沂市技師學院教師,臨沂道德教育研究會職教分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德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