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婭
摘 要:新課程給我們帶來的新理念是:學習方式的變革、以人為本思想、課程觀念、全新的教材觀等。本文擬就此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點,并與同仁們共勉。
關鍵詞:初中生物 新課程 新中考 品味
一、首先學習生物新課程,品味學習方式的變革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新課程強調師生互動、互教互學。
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亦或是探究學習體現的正是學生親身的體驗和實踐。聽新課標指導下的老師上課,你會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很少這樣做: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讓學生把每天的講話記錄下來。相反,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似乎是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為。運用蘇格拉底式的教學原則,向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討論,對話和辯論,希望學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嘗試:體驗成功,品嘗失敗,得到提高和進步。這種方法給學生傳達出信息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而且相信學生的能力。
二、其次、學習新課程,品味“以人為本”思想
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課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更加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到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參與學習過程,給他們深刻的體驗。“專家呼吁,教師應該首先看到新課程這一價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將帶來的長效。”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看這個“課堂”,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它是學生成長的舞臺、是學生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在這里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可能有挫折、失敗,也可能要花費學生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天空沒有留下痕跡,而我,已飛過”。有了認知過程,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便得到了豐富;有了親身的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科學的價值等的認識就可能有了進一步發展。“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具體化到學科教學,我們可以這樣來評價: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
新課程指導下的學生不應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應是關愛他人:通過和他人的接觸、交流,學會理解他人的生活習慣、個性特點,懂得尊重人、體諒人。通過體驗個人與群體的互動關系,懂得他人和社會群體對于個人的重要性,體驗關懷的溫暖,對他人的幫助心存感激。通過與人交往、合作,形成團結、合作的精神。學會經常留意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自覺而樂意地為他們服務,對他人要有愛心,使學生在與那些由于他們的幫助而從中獲益的人的接觸中,獲得深刻體驗、感受和滿足。
三、學習新課程,品味課程觀念
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課程由這四個因素組成,就決定了它是獨特的而且永遠變化的,有多少個班級,就有多少種課程,有多少所學校,就有多少種課程。這也就要求教師的觀念要從教學意識向課程意識擴展。教師是否具有課程意識,是否形成了新的課程觀念,這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最大挑戰。以往,我們的教師只有教學意識,而課程的意識十分淡薄。新一輪課程改革,將課程意識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強調課程是由教科書即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這本身就是課程建設,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的東西遠比從教科書中學到的多。
四、學習新課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比如,一個物理實驗,學生可以設計出幾種形式和內容。這都是以往教學中所沒有的,這對教師的挑戰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并非空著頭腦進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他們已經形成了廣泛而豐富的經驗和背景知識,從自然現象到農家生活、社區活動,他們幾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問題即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基于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這并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從他們的經驗出發來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所以,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
五、學習新課程,我們與學生平等交流
成功的一堂課,或者說成功的一次互動合作離不開師生間的有效的、和諧的交流與溝通。新課標下的教師應擁有出色的與學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歡與學生相處,喜歡學生,而且也樂于幫助學生,做他們的顧問,給他們及時的指導。我相信平等交流與溝通能讓我們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潛力,這一點作為當教師的我們很重要。教師所做的事除了教學外,以“以人為本”的思想來說,我們做的另一件事是讓學生更清醒地認識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什么比幫助學生相信自己更有意義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并教導學生要重視學習。這樣,學生才能更理智的提出問題,更準確地思考問題。開啟學生的心智,影響學生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我們為他們播下了終生學習的種子!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意義和生活中的滿足感。因為平等交流和溝通,讓學生走近我們,讓學生了解了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思想,我們也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對這個知識點的認知程度以及想要達到怎樣的目標,也就有了相互的理解,有了發自內心的寬容,我們的工作該有多么的順暢!平等交流還讓我們避免尷尬,能夠平心靜氣地面對學生出現的過錯。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每天所做的各種事情中又能有多少正確率呢?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要求學生絕無過錯、百分之百的正確呢?我們還有什么理由面對學生的過錯百般憤怒、萬般怨恨呢?人非草木,孰能無過?允許他們犯錯誤吧!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生活經驗都非常有限,這些決定了學生不可能沒有過錯。學生出現過錯完全是正常現象,沒有過錯的學生算不上學生而是圣人,他可以做我們的老師了,甚至于值得我們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