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序鋒 章珍明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指導下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應用效果。方法 55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 患者在治療中進行多層螺旋CT掃描和三維重建檢查, 觀察其臨床效果。結果 55例患者中顯效21例, 占比為38.2%;好轉32例, 占比為58.2%;無效2例, 占比為3.6%;治療總有效率為96.4%。治療后, 患者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積分分別為(1.97±0.56)、(0.64±0.68)、(0.67±0.83)分, 均明顯低于治療前的(4.82±0.86)、(1.41±0.75)、(1.25±0.5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多層螺旋CT掃描和三維重建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價值和作用。
【關鍵詞】 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神經根型頸椎病;推拿;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39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臨床常見的頸椎病之一, 該病的主要特點是進行性、退行性病變, 是由于頸椎椎間盤退行性的改變或者是其他病理原因所導致的患者神經根受到壓迫的一種癥狀, 由于相應的神經部位受到了壓迫, 因此患者在臨床表現為不同部位的疼痛、麻木等癥狀, 部分病情嚴重、疼痛劇烈者, 其日常生活會受到嚴重影響, 從而極大降低其生活質量[1-3]。推拿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法。對患者采取合理的治療措施之前, 準確地對患者疾病類型進行診斷, 同時充分了解患者頸椎病的病理改變, 是后續治療順利開展的關鍵。本次研究以2016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治療過的55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在患者接受治療前均接受多層螺旋CT掃描和三維重建檢查, 為患者疾病治療進行了指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55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 納入標準:①具有頸椎病, 并伴局部疼痛麻木或具有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等癥狀;②經過CT、X線等相關影像學檢查, 可將患者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排除標準:①排除腫瘤等其他原因導致的頸椎病變患者;②排除心腦等其他臟器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本次研究取得了患者同意, 并獲取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中, 男30例(54.5%), 女25例(45.5%);年齡最小21歲, 最大71歲, 平均年齡(56.12±4.96)歲;病程最短5個月, 最長7年, 平均病程(3.15±2.46)年。
1. 2 方法 患者治療中進行多層螺旋CT掃描和三維重建檢查, 具體方法為:使用CT設備為東芝16排螺旋CT掃描儀。檢查前患者去除頸部所佩戴的首飾, 避免其對掃描結果造成影響, 同時保持仰臥的姿勢, 放松身體。CT掃描儀的基本掃描參數設置為:電壓120 kV, 電流300 mA, 層厚2 mm, 螺距1 mm, 重建間隔保持在1 mm。自第一頸椎到第一胸椎處進行完整掃描, 并采集容積數據, 然后進行三維重建, 對患者的椎間盤形狀、突出程度、具體突出的方位等相關圖像進行觀察、測量和記錄, 并將數據資料上傳至醫生工作站進行分析、整理, 得出診斷意見, 為患者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指導臨床醫生設置合理的治療方案。推拿治療方法:臨床醫生根據CT診斷意見及CT影像, 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推拿治療。持續時間為15~30 min/次, 1~2次/d。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頸椎部位的麻木、刺痛、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 頸部恢復正常的功能, 對患者日常生活未造成影響;好轉:患者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緩解顯著, 頸部活動功能以及患側的肢體功能等逐漸恢復正常;無效:與治療前相比, 患者的疼痛、麻木等臨床癥狀未見減輕, 患者肢體和頸部的功能未恢復。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1. 3. 2 積分判定標準 針對患者治療前后常見的臨床癥狀(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積分情況進行計算和評價。每項總分為5分, 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的臨床癥狀越顯著。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臨床效果 55例患者中顯效21例, 占比為38.2%;好轉32例, 占比為58.2%;無效2例, 占比為3.6%;治療總有效率為96.4%。
2. 2 55例患者治療前后疼痛、麻木、肌肉萎縮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后, 患者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積分分別為(1.97±0.56)、(0.64±0.68)、(0.67±0.83)分, 均明顯低于治療前的(4.82±0.86)、(1.41±0.75)、(1.25±0.5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CT掃描是頸椎病診斷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近年來, CT三維重建技術在醫療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和廣泛[4]。多層螺旋CT以及三維重建技術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等頸椎病中的應用價值越來越大。
人體的頸椎組織結構復雜, 重要神經、血管多, 病變相對復雜, 明確診斷難度較大。而傳統的X線檢查屬于二維圖像, 檢查結果缺乏直觀性, 借助X線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檢查準確性不高。多層螺旋CT以及三位重建技術則不同, 通過CT的全面掃描, 可以形成質量好、圖像清晰的多平面重組圖像, 這種圖像能夠對患者頸椎部位的骨質形態、椎間盤情況及各個椎間關節關系和結構等進行清晰展示, 因此能夠對患者的頸椎部位病變情況、病變的具體部位以及病變程度等相關信息進行充分了解, 故能夠對后續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意見, 從而提高臨床療效[5-9]。
本研究結果顯示, 55例患者中顯效21例, 占比為38.2%;好轉32例, 占比為58.2%;無效2例, 占比為3.6%;治療總有效率為96.4%。治療后, 患者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積分分別為(1.97±0.56)、(0.64±0.68)、(0.67±0.83)分, 均明顯低于治療前的(4.82±0.86)、(1.41±0.75)、(1.25±0.5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 多層螺旋CT掃描和三維重建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價值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道慶, 師彬, 孫國棟. 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指導下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應用價值. 醫療衛生裝備, 2016, 37(9):75-77.
[2] 程思, 柯珍勇. CT三維重建鉤突及周圍結構評估C6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價值. 現代醫藥衛生, 2018, 15(10):1476-1479.
[3] 姜小偉, 侯宇. 李勇強教授辨治神經根型頸椎病經驗淺析. 黑龍江中醫藥, 2017, 26(2):28-29.
[4] 王星, 張少杰, 史君, 等. CT三維重建青少年頸椎鉤突與椎體各結構的相關性.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7, 12(3):412-417.
[5] 曹曄, 王月秋, 王靜霞, 等. CT引導下頸椎橫突后結節小針刀松解與盲法進針松解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對照研究.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7, 27(5):672-676.
[6] 彭長院, 溫延斌, 劉漢東.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CT、MRI研究進展. 當代醫學, 2017, 53(22):183-184.
[7] 宋萌, 朱慶三, 劉昊川, 等. 選擇性神經根封閉術診斷定位不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例.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7, 16(12):2187-2188.
[8] 李來好, 夏磊, 王文剛, 等. 前路頸椎全內鏡下髓核摘除射頻消融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短期療效觀察. 中醫正骨, 2017, 32(3):33-35.
[9] 楊智曦, 趙典, 雷沙. 多層螺旋CT與三維重建技術在法醫損傷學中的應用. 中國司法鑒定, 2011, 12(4):55-58.
[收稿日期: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