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孟豪 黃禮明
【摘要】急性白血病圍化療期患者受邪毒損傷、化療攻伐的影響,多屬于正虛邪實之證,證型復雜多樣。運用常規單一的治療診治,效果不佳,且療效局限。黃禮明教授運用中醫傳統“和法”辨證論治,扎根于基礎與實踐,指導治療急性白血病圍化療期患者,其療效獨特,優勢卓越,值得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關鍵詞】急性白血病圍化療期;“和法”辨治;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2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具有惡性程度高、發展急重、治愈率低、預后差的特點。目前主流治療方法是以化療為主。雖然現代醫學進步使得大多數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得以長期存活,但是因其圍化療期間使用的藥物缺乏特異性,隨著療程和劑量增加的改變,對正常細胞無差別破壞性,可導致人體各個組織器官損傷,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危及生命。中醫在圍化療期間的協同作用卓越,療效顯著。八法中的“和法”更是祖國傳統文化思想在中醫里傳承的體現,也是中醫臨床辨證治法的治則之一。在臨床中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1]。但是因為歷代醫家理解不同,爭議眾多,是故“和法”概念模糊不清,沒有一個統一準確的定義。黃教授認為急性白血病初期邪毒熾盛,直中臟腑,耗竭正氣,邪正勝衰,方以祛邪解毒為主,佐以扶正存陰。緩解期因久邪傷營,化療攻伐,正氣已傷,且余毒未清,方以益氣養血,調和陰陽為主,佐以搜邪透毒。符合下述“和法”范疇。
1 “和法”的淵源
中醫“和法”思想主要來源于《黃帝內經》,雖然其中并沒有關于和法的專篇論述,但是涉及“和”內涵的篇章較為廣泛。如《素問·生氣通天倫》提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葉慶蓮[2]歸納《內經》含有“和”認為其含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和調、和諧,指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功能平衡協調。(2)協調、自和,指使人體陰陽表里、氣血營衛、臟腑經絡功能趨于平衡的調和陰陽法。“和法”治法法則發展于《傷寒論》,仲景老先生從經典中演繹而深化,創制了桂枝湯、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等和法方劑,給后世提供了廣闊的指導思路。如金·成無己在《醫學起源》論述“和法”是專指少陽證,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而言。明·張景岳認為“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和之意廣矣”。清·程鐘齡《醫學心悟》明確突出和法在治法學中的地位,認為“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吐、下、和、消、清、溫、補八法盡之。”清·戴北山《廣溫熱論》進一步提出:寒熱并用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表里雙解之謂和,平其亢厲之謂和”。
2 現代醫家對“狹義和法”與“廣義和法”的認識
程式“八法”是對后代中醫學家影響較為深遠,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治法分類。程氏提出“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有的醫家認為狹義的和法專指和解少陽的小柴胡湯;廣義和法是包括兩種以上方法,針對表里、寒熱、氣血、臟腑對立雙方進行治療,使之和諧的方法;我們現行中醫專業教材對“和法”認識范疇大多數是指狹義和法:大致分3類:(1)針對兩個臟腑,如調和肝脾、調和腸胃、調和膽胃等;(2)針對兩種不同病邪相兼為病,如調和寒熱、補瀉兼施、表里同治等;(3)針對半表半里,如和解少陽、治瘧等。其對廣義和法的認識代表多種治法的組合,即廣義和法方劑多為合方,像程氏上述所提到的清法、溫法、補法、消法等治法歸納于和,其最終目的是符合《內經》里“陰陽和”的概念。主要是指人體機體機能恢復到諧和、平靜的生理狀態。有的學者認為[3]在“八法”治法分類中,其他七法中的兩種以上治法相兼使用,以治療表里、上下等相對病位并且寒熱、虛實、升降、潤燥等相反病性的病證(上熱下寒證、表實里虛證、上實下虛證等)的治療方法。對廣義和法的認識總結為:不和則為病,治病以求和。黃禮明教授認為,無論是“狹義和法”和“廣義和法”其本質在于調其機體不和,“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3 急性白血病圍化療期中的“和法”
急性白血病在臨床上多以乏力、發熱、貧血、出血、肝脾淋巴結腫大、骨骼關節疼痛為主。歸屬于祖國醫學“虛勞”“急勞”“熱勞”“血癥”“痰核”等范疇。而圍化療期的患者因長期化療,可造成胃腸道出現不同程度的反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電解質紊亂等。嚴重者可造成骨髓抑制,降低機體免疫力,不斷加重患者感染、出血乏力的程度。所以重視脾胃是急性白血病圍化療期間中醫治療最重要的方向。現代研究報道[4]采取用“和解”方藥中半夏、生姜搗碎成泥,外敷神闕穴對防治急性白血病化療胃腸道反應方面取得良好療效,其總有效率可達83.3%。“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早期階段的健脾和胃、益氣和血,會使得氣血生化有源,臟腑充養,正氣足精氣有余,陰陽有調,便可鼓邪外出;亦或御邪侵入,避發感染。
白血病圍化療期發熱者,常常是在藥物影響下時發時止。究其原因是因為患者免疫力低下的基礎上,大量耐藥菌株的產生及各種病原體混合導致感染類型增多,使得單獨使用抗生素療效欠佳,發熱癥狀難以控制。而黃禮明教授認為其緩解后出現的發熱,大多數是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臟腑功能失調,正氣虛弱,邪毒內侵,兩氣相爭不分伯仲,往往出現寒熱往來,口干,目眩。此乃少陽癥,方擬小柴胡湯化裁。也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熱、鎮咳、消炎抑菌作用,用量宜大,一般30~60 g,可提高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分化白血病細胞,并且是治療白血病高熱的首選藥物。
傳統醫學治療血證,其重點在于針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及損傷臟腑的不同,結合證候虛實及病情輕重而辨證論治。《景岳全書血證》中歸納對血證的治療為“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原則。即氣實宜清,氣虛宜補,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此外加入止血的藥物,“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清代唐容川《血證論》中也提出治療血證治法總綱,即“止血、消瘀、寧血和養血”。消補兼施,調和陰陽,順應人體陰陽自和趨向,維持“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是以為“和”。
4 結 語
歷代醫家是在實踐積累過程中不斷發現、創新理論。中醫作為急性白血病圍化療期常用的協同治療方案,黃禮明教授其“和法”辨治可以帶來新的臨床思路以及理論指導方向,使得急性白血病圍化療期患者臟腑氣血的歸于平和,陰陽二氣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的目的。中醫理論的包容性,是傳統中醫學強大生命力的體現。扎根基礎與實踐,黃禮明教授的“和法”辨治在血液病中值得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 達,陳 瑤"和法"方藥辨治血液病經驗.中醫雜志,2012,53(15):1329-1330.
[2] 葉慶蓮.《內經》和法的含義及其分類初探.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8):573-575.
[3] 張曉雷,沙茵茵,馬家駒,王玉光,姜 苗."廣義和法"的概念以及中醫辨析.環球中醫藥.2015,8(12):1481-1482.
[4] 邱翠瓊,朱勝伶,李 達.姜夏臍療法防治急性白血病化療反應的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7):592.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