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并被廣泛應用于各學科教學領域。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不僅在許多商業領域隨處可見,在教學過程中也到處滲透著信息化教育。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體系的理解,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及其內容內涵。本文通過分析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我們可以為音樂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獨特作用,從而強化高校音樂教學中對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 ?音樂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3-0093-02
對于現代教育的發展來說,信息化的教育已經成為了為教育界所認可的現代教育的發展的唯一標志,這一標志的適用范圍不僅存在于我國,更存在于全世界。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些事物正在逐漸地成為鍛煉人類思維能力的工具。而教育部在近幾年來又將課程整合成為計算機文件并將其通過信息手段發布出去,導致學科之間的整合以及信息技術與每個學科的整合逐漸成為了大眾化的熱點問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是信息技術目標、任務、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融合,”劉茂申教授在“十三五”國家教育學院主題研討會上曾進行總結。隨著新媒體的不斷作用和影響,高校的音樂教學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1]高校音樂教師肩負培養未來的優秀音樂教師的重大責任,因此,他們所需要做到的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音樂教學和信息技術巧妙地相融合起來,并使它們能夠發揮出最佳的作用。
一、信息化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一)豐富課程資源
以自身所擁有的知識體系、知識積累、興趣愛好、專業知識、教學經驗以及相應方法使得教師們可以對網絡資源進行充分的開發,從而更好地推動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的結合。通常,教師從音樂網站上可以找到和下載很多音樂教材,如MP3、MV、MTV、Flash等帶聲音、字幕和圖像的資源,讓學生熟悉歌曲,了解歌曲。通過這一方式,使得長久以來重口頭敘述以及傳統樂器和音像設備占大頭的教學方式能夠得以逐漸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網絡的作用進行深度挖掘,讓學生們能夠見到網絡世界的多彩性,同時,亦應該做好正面積極榜樣,讓學生們能夠明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網絡資源的重要性。總而言之,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和應用能夠做到對教材知識的擴充和對師生視角的多維度轉換。并且,這種結合的應用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從而為師生之間的進一步平等交流構造更多機會。
例如,在講述西方樂器發展史時,學校往往沒有所有的樂器,如果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就能直觀的了解并熟悉西方樂器的音色,了解各種樂器發聲構造及特點,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音樂教學方法多樣性
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音樂教學方法多樣化。現代信息技術改進了傳統的單一教學法,可以多種方式呈現音樂課程的相關內容,使抽象的音樂理論更加生動,運用虛擬的音樂語言,使演講更直觀,可以幫助學生有更多豐富的想象力。例如,通過圖像、文本和音頻等方式有效地刺激人們的感官,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合理地提高課堂效率。再如,開展聲樂在線課堂,學生不但能在手機上進行聽課,還能進行搶答題目,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優化音樂課堂
1.興趣激發及創設氛圍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學生只有對所學學科有足夠的興趣,在掌握相關知識時才會更加主動認真,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于他們對特定圖像和新形式的好奇。信息技術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演示多媒體課件可以促進文字和圖像的視覺展示,為學生提供逼真的教學環境和豐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打造多元多層次的教學環境,以保證學生們在音樂方面的興趣能夠得到充分激發。此外,還可以通過調動學生的視聽器官,加深音樂課的審美體驗。例如,在音樂欣賞課“十面埋伏”的課堂上,通過王安憶的電影剪輯,配以音樂,讓學生進行視聽感官了解,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楚與漢之間的真實戰場,讓學生有直接的畫面感,以此對音樂有更深刻的理解。
2.音樂系統的語調訓練
音高訓練是正確音高的關鍵,而信息技術的音樂系統其音高是準確的,不像鋼琴常常需要調音。更重要的是它音色豐富,有各種樂器和聲音,不同的音域都有不同的聽力內容。音樂體系音色豐富,有128個音色,及管弦樂隊和流行樂隊,或一些民族樂器音色和聲音合成音色,多種聲音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音樂課程本質上是帶有視覺和情感的,當學生學習音樂時,他們總是想象音樂的節奏和情感。為了創造一個更好的空間,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和欣賞音樂的內在意義。一般來說,現場表演可以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視覺享受和感官刺激。學生通過網絡獲得的音樂知識有助于打破音樂課程的界限。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聽真實的音樂,這更有利于他們未來的學習,讓學生對自己未來的音樂道路有獨立的主觀判斷和音樂洞察力。
4.創造景觀,實現愛國教育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視聽手段根據情境引導學生,建立情境和情感,更有利于發揮其在整體教育中的作用。如欣賞或彈奏古箏名曲《漁舟唱晚》的同時,在腦海中要有畫面感,在音樂的陪伴下,觀看日落及其夕陽西下的美麗風光,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祖國美麗的山川,不由自主產生了高尚的愛國熱情。
二、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結合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法簡介
信息技術對音樂教學向前發展的推動能力在教育部新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認可。因此,對信息技術、音樂教學方式以及這二者相結合的產物的不懈探索,同時對其所進行的實實在在的教學實踐和應用,是能夠為整個音樂教學提供最大化的服務的。在這一現實背景和要求面前,教師要做到:
(一)對觀念進行轉變并應用信息技術
新媒體是一種新興的事物,人們對于它的了解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2]針對此種特殊的現實情況,教師們一定要對音樂教學大綱、音樂總體的教學內容以及根本的教學目標做到爛熟于心的地步。只有在音樂教師達到此種境界之后,才可以將它們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并應用于教學之中。
(二)根據教材重難點的分布來對癥下藥
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必須在每節課開始之前就要部署好相應的教學方案。在此基礎上,要拓展性地去閱讀網絡信息,不放過任何一個相關的知識點和材料資源,要對你手底下的學生們的情況逐一掌握。每個學生都是獨立而不盡相同的個體,這說明你的教學方式注定是不能千篇一律的。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高低的掌握來分析他們的差異并進行針對性的幫助,同時,注意培養他們的互助意識。
(三)課外發展自我探索
課外發展主要集中在學生活動上,學生應自主地通過多類型渠道來對音樂教師所布置的任務進行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按照自身實際情況來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同時,通過師生交流與合作的方式,來加強學習動力。
三、音樂教學結合信息技術的局限性
總之,多媒體教學的運用,確實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新氣象。[3]但信息技術的使用不能喧賓奪主,若脫離實踐,紙上談兵,則會導致學生有不切實際之感,從而導致他們的注意力出現渙散,這樣一來,學生們就會無法集中在音樂課上的情感體驗上,聽覺就會成為一種輔助功能。信息技術對于音樂教學活動來說終究只是推動劑而非發動機,如果只有機器工作,沒有人類講解,那么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將會很快被消磨掉。只有教師能夠與計算機中的信息產生共情現象,才能夠真正感染到學生,才能夠使學生們真正感受到學習音樂的意義之所在。
當前,素質教育全面展開,信息技術已應用于各行各業。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促進音樂教學的大幅度進步,不過,這種進步仍然需要教師的不懈探索與積極實踐。但是,筆者同樣也要告訴廣大音樂教師,信息技術永遠是輔助,而教師的主動依據課堂實際情況來進行改變才是主。主與輔相結合,才能夠真正推動音樂教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靳琪慧.新媒體時代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的途徑探索[J].當代音樂,2018,(01):16-17.
[2]彭淵.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音樂,2018,(07):37-38+41.
[3]陳靜.計算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現狀思考[J].當代音樂,2016,(17):24-25.
[4]樓曉霞.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