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迪,陳尚靜荷
[摘 要]高新技術企業受自身高風險因素制約,在其發展中面臨著較強的融資約束。同時,在金融市場并購重組浪潮下,金融集聚是當今世界金融發展的顯著特征,在不同的金融集聚程度下,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現象各異。基于2006-2017年湖北省17個地市州面板門限回歸結果顯示,經濟增長低于10.38的區域,金融集聚對高新技術企業有抑制作用;經濟增長高于10.38的區域,金融集聚對高新技術企業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筆者建議根據動態的門限值域來配置金融資源,在經濟發達區域以金融支持為主,在經濟欠發達區域以財政支持為主,并可依據門限來動態劃分經濟圈,以加大城市間的正向協同效應。
[關鍵詞]金融集聚;高新技術企業;門限;湖北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4.054
[中圖分類號]F276.44;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9)04-0-04
1 ? ? 研究背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和技術創新的深刻變化,各國都將科技創新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引領國民經濟發展的先頭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已建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68個,其中湖北省擁有11個。另據科技部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2017》和《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6-2017》,湖北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中部第一,在自主創新與經濟轉型方面成績卓越。然而,中國目前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與其創新力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依舊存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綜合競爭力欠缺等不足。缺乏良好的金融支持體系是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湖北省而言,2017年湖北省R&D經費投入有600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為1.97%,低于全國2.13%的平均水平,湖北省金融發展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力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金融是當代經濟的核心資源。金融支持也是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必要手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業掀起了并購重組的浪潮,金融集群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離不開大量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研發的高投入與不確定性又阻礙了各方面資金流入的腳步。湖北省國家級高新區個數和科技創新實力均居中部第一。因此,本文在金融集聚和高新技術企業融資缺口的雙重背景下,以湖北省為例研究金融集聚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影響,對提升中西部乃至全國科技創新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 ? ? 湖北省金融集聚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現狀
2.1 ? 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概述
湖北省科技工作會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湖北省“四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5 841.29億元,較上年增加12.9%。“四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96.61億元,較上年增長12%。從季度運行趨勢來看,以“四上”高新技術企業為例,雖然產業增速有所起伏,但是總體上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從企業數量來看,湖北省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逐年增加,總體數量從2014年的920家增長至2018年3月的5 369家,位列全國第七,中部第一。橫向對比來看,2017年湖北省國家高新區9個,雖然與廣東省(12個)和山東省(13個)相比還存在差距,但湖北省2017年國家高新區企業營業收入
21 453.61億元,高于山東省18 480.12億元的營業收入,且近年來一直呈現平穩增長態勢。
從湖北省內部來看,2017年全省國家級高新區9個,較2016新增黃岡和咸寧兩個國家級高新區。從營業收入的地域空間貢獻結構來看,雖然2017年大多數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較2016年有不同程度增長,但創收能力差異依然顯著(見圖1)。2017年,武漢高新區占總營業收入的56%,雖然較2016年的58%下降了兩個百分點,但依舊占據全省國家級高新區一半以上。對比分析其余地市州占比可見,除荊門、隨州占比較上年有所提高外,其余地區的高新區營業收入占比均有所下降,因此可知武漢高新區企業營收能力與其余地區差異顯著的特征并未扭轉。
2.2 ? 湖北省金融集聚與研發投入現狀
已有文獻主要從R&D經費投入以及投入強度反映金融發展支持高新技術發展力度,故本文借鑒主流研究方法,同樣采用這一指標來衡量湖北省研發投入。
研發投入方面,近年來湖北省R&D經費投入快速增長,從2006年的94.4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700.6億元,雖然經費投入額增長迅猛,但投入強度增速不夠穩定,且一直低于全國水平。湖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為1.9%,2017年為1.97%,期間2016年未持續增長,占比反而降至1.86%,可見湖北省研發資金投入強度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金融集聚方面,本文采用各市、州存款余額的區位熵,并基于2008-2017年的湖北省統計年鑒和17個地市州統計年鑒計算出金融集聚指數分析發現:各地區的金融集聚水平差異較為顯著,且較多地區金融集聚的趨勢明顯增強。與2008年相比,除2017年武漢、黃石、宜昌和仙桃金融集聚水平有所下降外,其他14個地市州的金融集聚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見圖2)。
3 ? ? 湖北省金融集聚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實證研究
3.1 ? 變量選取及說明
考慮到17個地市州金融集聚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本文選取相關指標構建面板門限模型,進一步探究湖北省金融集聚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程度。借鑒已有文獻、考慮歷史數據口徑的一致性和可獲性,本文選取2007-2017年湖北省17個地市州作為樣本,以考察湖北省金融集聚與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關系,其中被解釋變量包含金融集聚(fin),以存款余額的區位熵表示。自變量為經濟發展(lngdp)、技術外溢(lnfdi)、開放程度(lnex)、科技投入(lntech),分別以人均GDP、使用外資量、進出口總額以及地方政府財政中的科學技術支出的自然對數來表示;因變量為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lnfirm)。所用數據來自歷年的《湖北省統計年鑒》、各市的《市統計年鑒》以及WIND資訊金融數據庫。
3.2 ? 模型選擇及設定
根據樣本數據的統計特征來看,需要考慮面板數據的個體差異性,需要對數據進行整體和局部的擬合,模型可以選用面板模型(式1和式2)及變系數模型(式3)。
ln firmit=u+α1 finit+α2ln gdpit+α3 fdiit+α4ln exit+α5ln techit+eit(1)
ln firmit=ui+α1 finit+α2gdpit+α3 fdiit+α4exit+α5ln techit+eit(2)
為了考察區域的差異性,本文以變系數模型(式3)來考察行政劃分維度的區域差異性,以面板分位回歸(式4)及面板門限模型(式5)來考察數理特征維度的區域差異性。行政劃分區域按是否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是否為武漢城市圈設定虛擬變量D,D=1為是,D=2為否,考察不同的行政城市圈的劃分下金融集聚對高新企業的影響。為了測度行政劃分之間差異的深層次原因,構建了對比模型,采用面板分位回歸,分別考察左偏、右偏情況下的擬合情況,并采用面板門限回歸搜尋差異的具體閾值,并根據具體門限值從數量特征的角度分類進行分類,跟原行政區域劃分進行比對,以搜尋非線性的拐點。
ln firmit=u+Dj×βj finit+α1ln gdpit+α2ln fdiit+α3ln exit+α4ln techit+eit(3)
Qln firmit(40,60)=u+α1 finit+α2ln gdpit+α3ln fdiit+α4ln exit+α5ln techit
(4)
ln firmit=μi+θ1ln gdpit+θ2ln fdiit+θ3ln exit+θ4ln techit
+β1 firmit(ln gdpit≤γ)+β2 finit(ln gdpit>γ)+eit(5)
首先通過F檢驗、BP檢驗及Hausman檢驗對面板回歸采用的效應模型進行選擇。F=168.47,面板模型設定為固定效應要優于混合效應。Breusch and Pagan隨機效應檢驗chibar2(01)=135.21,Prob>chibar2=0.00,隨機效應要優于混合效應。Hausman檢驗,chi2(4)=70.12,Prob>chi2=0.000 0,因此面板回歸模型選擇建立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式1),但同時也對隨機效應模型(式2)進行回歸比較。
3.3 ? 實證結果
3.3.1 ? 湖北省金融集聚整體上抑制高新技術企業
傳統的面板模型從整體上呈現金融集聚與高新技術企業的負向關系,但金融集聚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影響存在異質性,固定效應面板下金融集聚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隨機效應面板下金融集聚的系數顯著為負。除了金融集聚系數存在一定的差異外,其他變量在各類模型中的系數都基本一致,高新技術企業與經濟發展、開放程度、科技投入呈正向相關關系。
根據湖北省省域副中心以及武漢城市圈的行政劃分設定了虛擬變量,采用變系數模型進一步分析,以考察個體效應的差異,從變系數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兩者劃分后的結果比較一致:無論是省域副中心還是武漢城市圈,在圈內金融集聚與高新技術企業正向相關;在圈外,金融集聚與高新技術企業負向相關,但武漢城市圈內的系數顯著性要大于省域副中心。各模型回歸系數如表1所示。
3.3.2 ? 武漢城市圈金融集聚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促進效應高于省域副中心
根據變系數模型的結果,將整體樣本切分為省域副中心與非省域副中心、武漢城市圈以及非武漢城市圈,分類回歸的結果詳見表2。武漢城市圈的回歸系數與武漢城市圈的變系數模型的回歸結果基本一致,意味著金融集聚促進高新企業存在一個區域范圍,武漢城市圈中的促進效應要遠大于省域副中心的促進效應。行政上的劃分并沒有給出數據特征維度的臨界值,從上述多類模型的結果看,高新技術企業與金融集聚的關系存在異質性,但與經濟增長、科技投入始終保持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這種異質性可能來自“金融門檻”效應,金融集聚發揮正向促進作用存在一個臨界值。
3.3.3 ? 金融集聚促進高新技術企業存在門限效應
根據變系數模型反映出來的閾值現象,本文采用面板門限回歸來測度閾值的范圍,首先根據門限檢驗來考察樣本存在的可能拐點,門限檢驗顯示(表3)金融集聚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影響存在單門限效應,以經濟增長為門限變量,其測度出的臨界值為10.38。在低于經濟增長臨界值的區域,金融集聚對高新技術企業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在高于經濟增長臨界值的區域,金融集聚對高新技術企業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他控制變量的系數與上述其他模型的測度基本一致:經濟發展、科技投入對高新技術企業存在顯著的正向作用;開放程度與技術外溢并沒有發揮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面板門限模型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4 ? ? 結 語
研究結果表明,一方面湖北省高新區數量仍有待增加,融資方式仍有待進一步豐富,另一方面各地市州金融集聚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進一步實證分析發現,整體上湖北省的金融集聚并沒有有效促進高新技術企業,但湖北省內各區域間的個體特征存在顯著差異,不能一概而論,本文分別以變系數模型測度行政劃分的區域差異性,以門限模型驗證了數據統計特征體現的區域差異性。
依據上述結論,應當爭取增設更多高新技術開發區,通過豐富多樣的融資方式,進一步提高研發經費的投入強度。在金融集聚的空間差異較大的背景下,筆者建議根據動態的門限值域來配置金融資源,在經濟發達區域以金融支持為主,在經濟欠發達區域以財政支持為主,并可依據門限來動態劃分經濟圈,以加大城市間的正向協同效應。
主要參考文獻
[1]馮燕妮,沈沛龍.山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金融創新研究[J].經濟問題,2019(1).
[2]景朝陽,孫曉婷.京津冀區域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22).
[3]黎杰生,胡穎.金融集聚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來自中國省級層面的證據[J].金融論壇,2017(7).
[4]劉湘云,吳文洋.科技金融與高新技術產業協同演化機制及實證檢驗——源于廣東實踐[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8(3).
[5]馬玉琪,扈瑞鵬,趙彥云.金融支持對高新技術企業R&D的激勵效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7(11).
[6]王淑娟,葉蜀君,解方圓.金融發展、金融創新與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8(3).
[7]張彩江,李藝芳.金融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及地區差異——基于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空間計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7).
[8]趙曉霞.金融集聚視角下的中國大城市經濟增長方式探究[J].管理世界,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