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麗開姆·阿卜杜克日木 孫中華
【摘要】教學工作包括多個環節課程,不僅僅是課堂上傳道解惑重要,課外作業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通過課外作業的布置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學習知識的不足之處,檢驗學習成果,強化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合理的課外作業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而言能夠起到鼓勵和促進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的興趣。
【關鍵詞】優化;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生的課外作業的運用,對小學生學習生活有著莫大的影響。小學語文課外作業更是小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優良學習能力的必要途徑。語文這一學科本身對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有著重要影響。
一、課外作業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當下教學實踐中,大多數語文老師依舊沿襲著以往的教學傳統,對于課外作業的設計缺乏耐心,隨意性很大,創新性很少。布置給學生的語文作業大多數都是抄寫背誦、完成輔導資料,機械性大,缺乏趣味性,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負擔和壓力,導致很多學生對這種學習方法很抵觸,進而對這門學科產生抵觸情緒,影響學生學習興趣。
(一)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不僅僅是指課堂上的知識傳授,還包括學生在課堂外的學習情況。為學生布置適當的、合理的課外作業,不僅是督促學生對學習知識進行復習和運用,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布置合理的、充滿趣味的課外作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創造自主學習機會
設計合理有趣的課外作業,能夠促進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不斷的自主探索,開拓學習空間。向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課外作業,通過要求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教師積極地傳授知識,學生努力地吸取知識,同時不斷地進行自主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涵養。
課外作業本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環節,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對于學生而言,好的課外作業,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機會。
(三)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教學本身的特點既為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更是可以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和個人品格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語文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學習和理解。
課外作業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鞏固和復習,合理設計語文課外作業,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知識,同時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豐富自己的語言文化、語文情感,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和人格情操。還可以通過課外作業的形式,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知識運用能力,使得學生學習分享知識、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養成勤于動手、樂于探索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增強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時可以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能夠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二、小學語文課外作業優化策略
(一)表演表現型作業
將表演方法引入到小學語文課外作業中進行運用,一方面,可以讓孩子進行以肢體語言為基礎的表演活動;另一方面,情境表演本身包含著創作性和創新性等諸多因素,能夠促進小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激發小學生的創造力。
因此,在為小學生設計語文課外作業的時候要注重課外作業的實踐性、拓展性和創造性。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同時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參與的積極性,在設計課外作業的時候,不妨將課堂知識以多種形式進行再創造。
例如,對于故事性很強的語文課文,可以以布置課外作業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故事改編、結局改寫,甚至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對相同的情形會做出何種選擇,從而改編出新的故事內容;或者將語文課文中講述的故事改編成話劇、情景劇等形式進行表演。最簡單的表演形式,即分角色朗讀或者朗誦,通過扮演不同的人物,讓學生具體體會和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
展示型作業,即上述過程中提到的情景劇表演、分角色朗讀或者朗誦、手工作業、藝術特長、家務勞動等等,通過各式各樣的展示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在語文課外作業中學習到的知識展示在同學和老師的面前,增強學生完成課外作業的積極性,從而為“課堂學習——課外作業布置——課外作業完成——完成成果展示——促進課堂學習的興趣”這一完整學習過程形成良性循環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專題搜集型作業
專題搜集型作業是強化學生調查研究能力的一種作業設計方法。通過制定一個主題,針對該主題向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去進行調查研究,完成研究報告。這一過程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調查能力和研究能力,還能夠鼓勵學生多多向不同的人進行請教學習,使得學生充分了解學習知識不僅僅限于課堂學習途徑,還可以通過向他人請教、與同學交流、對大自然進行觀察、查閱相關資料等途徑進行學習。
例如,針對“走進大自然”這一主題,向學生布置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可以選擇自然中不同種類的生物,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可以,進行觀察研究,最后將調查研究到的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出具自己的研究報告。這一課外作業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還符合學生向往大自然和好奇的天性,給學生提供一個觀察自然、學習自然的機會,讓學生去解答自己心中對大自然中的現象或者生物存有的疑問,并通過自主研究的方法進行解答,得到的結論一定可以讓學生印象深刻。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學習,能夠增加自己的自然科學知識,在完成課外作業這一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如提出問題、記錄資料、整理資料、解決問題等能力。這也是專題型作業所特有的一種學習效果。
(三)趣味想象型作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的學習途徑也不斷擴展,在進行課外作業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課外作業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讓學生積極對待課外作業,而不是將課外作業變成學生的課外負擔。
例如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往的機械重復抄寫生字的課外作業形式,而轉變為“游戲”形式。設計猜謎語的游戲模型,讓學生在課外學習的時候,通過參與猜謎語的游戲,提高識字能力,同時加深學習印象。當然,除了猜謎語之外,還有許多形式可以采取,如編順口溜、兒歌等形式。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結語
課外作業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輔助方法,而不是對學生造成壓力或者負擔的任務。通過改變課外作業的設計形式,增強課外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外作業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張秋棉.優化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策略淺析[J].學周刊, 2012(20).
[2]邵雙雙.小學語文課外作業優化設計策略[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9).
[3]楊小勇.小學語文課外作業優化設計策略[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3(16).
[4]牟小輝.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與優化策略探析[J].教育,2016(11).
作者簡介:麥麗開姆·阿卜杜克日木,長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孫中華,長春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