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連
【摘要】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是重 點,是一項艱巨而深遠的教學工作。所以,把握好識字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本文從巧用游戲,依據漢字的特點,不斷鞏固、閱讀、生活中識字這幾個方面探討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采用多種識字方法來進行構建課堂的模式,提高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課堂效果,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關鍵詞】低年級;識字;激發;掌握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蒙養之時,識字為先。”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低年段認識1600個常用字,占整個小學階段識字量的一半以上,并且提出低年段識字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無疑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是重點,是一項艱巨而深遠的教學工作。所以,把握好識字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如何把枯燥無味、費力的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真正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呢?作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探討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巧妙運用游戲識字,激發學生興趣
由于低年級識字量大,學生注意力較短、容易分心的特點,如果單靠死記硬背,機械地靠讀、抄、寫,不僅學起來很費勁,還會使學生對識字產生厭煩,所以在識字教學中穿插游戲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游戲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識字效果,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如果在教學中能巧妙地選用一些輕松活潑、健康有益的游戲,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環節中邊玩邊學,既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在課堂中設計游戲,比較受學生喜愛的有“打牌游戲”“摘果子”“開火車”等幾種。學生玩起來很快上手。
我在識字教學的課堂中經常會穿插有“打牌”游戲,就是每個學生手中持有本節課要學習的生字撲克牌(老師先準備好)小組合作一起玩。先請小組長領組員多讀幾遍生字,接著由組員各抒己見地說識字的方法,然后把撲克牌“洗”幾下,再讓組員一邊打出生字卡一邊讀出字音,念錯了音的那張牌要收回去。到最后,有的學生手上還拿著不會的生字卡,也就是打不出去的“牌”。這個時候,鼓勵學生去請教別人,已經學會了學生也要樂于當“小老師”。還有一種就是“摘果子”:教室里種上一棵棵“字果樹”,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紙剪成各種水果的形狀,把每天所學到的生字寫在果子上,然后掛在“果樹”上。首先,讓學生自己認一認、讀一讀,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學會。然后請學生把認識的果子摘下來,大聲地讀給全班同學聽,讀對了,全班同學跟著讀一遍,果子就當作獎品送給那位學生。游戲環節就像給學生注入興奮劑,一下子就可以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他們的疲倦與厭煩也一掃而光,并且學生的參與率非常高,學生識字的積極性是無法言喻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你又何愁沒效果呢?
二、依據漢字的構造特點,掌握識字的方法
漢字是一種神奇的字體,它們像一個個充滿靈氣的小精靈,它們的字形和字義的聯系非常密切,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表意性,因此容易辨識,利于聯想。正好低年級的學生想象力特別豐富,小小的腦袋會突然冒出許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所以在識字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大膽地聯想,這樣能有效地進行識字教學,并在學中掌握方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生字的構造,老師可以用精美的圖片或簡筆畫畫出相關事物的形狀,讓學生通過圖片,聯想到要學的生字。例如在教學《日月明》的識字課上,我巧妙地運用了圖示法,如識“月”字,可畫出彎彎的月亮,那彎彎的月亮就像小船,像香蕉,看著這么形象的畫面,學生必定很樂于學寫“月”字;學“鮮”字,先畫一條魚,再畫一只羊,兩幅圖合在一起,學生馬上想到了“鮮”,當要寫“鮮”字時馬上知道要先寫“魚”,再寫“羊”。針對不同的漢子構造的特點,還可以運用“猜謎語”讓學生進行識字,因為謎語簡短有趣,低年級的學生對猜謎語的積極性高漲,用猜謎語這種方法來識字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秋”字時,可以出謎面:“一邊綠,一邊紅;一邊喜雨,一邊喜風。”學生們馬上就想到了“秋”。又比如學“辨”字時:出謎面“兩邊辛苦,心在中央,用心辨別,永遠不忘”。通過仔細思考,聰明的學生一定會想到“辨”字。
隨著學生識字越來越多,掌握的方法也日見分曉,他們會利用自己的小智慧去尋找區別,進行比較,這個時候“比較法”就能派上用場了。對于形近字,我們可以用比較法來進行教學。
例如一個人就是“住”,兩個人就是“往”,以后辨認就不會弄錯;又如學習“晴”和“睛”,天上出太陽表示“晴”,所以是“日”字旁,“睛”是指眼睛,所以是“目”字旁。
難度有點大的是“故事法”,但是故事對小學低年級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通過故事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他們可以專心地、長時間地聆聽,避免低年級易分心的缺點。例如學習“休”字時,可以編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走累了,靠著大樹旁休息;當教學“死”字時,老師先講:有一個歹徒拿著匕首想去刺別人,你認為這個歹徒最后命運怎樣?學生一下想到“死”,記住了這個字的音、形,對于書寫已不是難事了。? 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心里一定很愉快,他們就會有識字的愿望,他們就會把自己在課堂中所學的方法去進行實驗、探索,從而自主地進行識字,這樣的行為肯定會比被動的識字效果好多了。所以,正如《老子》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三、不斷鞏固識字,避免學生識字回生
低年級的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而且形象記憶占主要部分,理解不深刻。為了避免學生忘得快,更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強化鞏固。出現的頻率多了,自然就有效果了。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反復呈現學過的生字,讓剛學的生字多次出現,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眼中,并要求學生較快地認讀出來。如教學二年級上冊《識字5》的10個生字,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讓學生認讀;接著,把拼音去掉來認讀;然后,調亂順序以詞語形式出現來認讀;再讓學生把生字寶寶送回家(課文),讀課文;最后,出示與課文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說出相應的句子,并連一連、讀一讀。生字循序漸進反復呈現,學生就在無意識中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
平時鼓勵學生去識記,多表揚他們,并設計豐富的“識字比賽、識字小能手、識字袋”等活動,也可以讓優等生帶動學困生,既教會了同學,自己也不斷地進行了鞏固,得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同時可以鼓勵學生書寫,寫簡單的句子、文段等,通過在寫中使字再現,對記憶更有印象,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識字的信心。
四、閱讀中識字,提升識字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生低年段閱讀量應達到5萬字以上。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閱讀需要對語言文字有準確的感知,只要學生有了閱讀的積極性,那么,在閱讀中識字的意識便是主動的。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依靠拼音擴大閱讀的范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看不同類別的課外讀物,像故事書、寓言、童話、畫報、繪本等,形成越識越讀,越讀越識的效果。利用家長的力量,陪孩子一起閱讀,感受讀書的溫暖。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自覺地識記字,對字形簡單、特征明顯的字隨時納入記憶中。對于字形生僻、一時不易記住的字,只要知其音,對字形知其輪廓和印象即可。在閱讀中識字,所識的字扎根于語言環境中,識字的質量高,有利于培養學生識字的能力。我們班的劉宇杰同學,就是一位大家公認的小書迷,他讀書的著迷令我也佩服。他在低年級的時候,就可以閱讀中年級閱讀的書籍。這就是持之以恒的效果。
五、生活中識字,讓識字得以延伸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最好的舞臺,漢字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引導學生養成留意周圍的事物,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識字資源,養成隨時隨處識字的好習慣。可以通過逛街、購物、旅游等途徑識字,也可以通過看動畫片識字。例如《小豬佩奇》《熊出沒》《大風車》等,經常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認識了多少字,同學之間來比一比誰認識的字多。識字量增加了,在寫這方面也千萬歲別忽視。一年級第一學期,我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把每天中最有意思的事寫下。低年級的學生最喜歡“投訴”,于是,我要求學生“投訴”要用一張紙寫下來交給我,慢慢地,學生識字和寫字能力提高了,能把學過的或是沒學過的字也運用上來了,彌補了課堂的不足,真是一舉兩得。
總之,要想攻破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難處,使低年級識字課堂活起來,這是一項需要我們長期摸索探究的任務。并不是一日一朝的易事,需要我們老師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不怕艱辛。只有這樣,才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們的識字教學既快樂,又有效,真正做到異彩紛呈,效果顯著。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