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麗
摘 要:通過對我國各博物館當前公共服務情況的研究可知,雖然大多數博物館都對建設和發展數字化博物館的作用和意義有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其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完善數字化形式的博物館公共服務模式,使其綜合質量得到較大程度提升。文章首先概述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分析了博物館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的發展現狀,以及“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的發展趨勢,僅供相關研究人員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博物館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
1 博物館數字化概述
1.1 博物館數字化分析
博物館數字化是指以實體的文物館藏為基礎,在網絡平臺建立數字化的交流信息和服務的一種新體系,是對實體博物館的數字化補充,體現出其特有的虛擬化和智能化特征。它是基于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并有效地融合互聯網快捷、共享和方便性,為人們創造出和以往不同的保管、陳列文化遺產的高效率方式。
1.2 博物館建設數字化的意義
第一,可使館藏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當前許多因素可對博物館的實體文物造成一定的損害,如果不加以保護會導致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受損。數字化博物館建設能對各種藏品資料科學整理,并通過先進手段合理地利用,使其達到長久地更新和保存;第二,為理論研究的有效開展提供便利。傳統的博物館管理體系向社會公眾提供實物展出較多,對開展理論研究造成一定的制約。數字化博物館建設能在互聯網上以數字信息的方式展示博物館藏品,激發公眾的觀看欲望,同時為研究者也提供了較大的便利;第三,可有效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合理地運用網絡運營商的技術,對各種服務進行有效開展,突破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和時間的制約,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因此,博物館在“互聯網+”時代應根據社會公眾的各種需求做好相關軟件開發、發布和更新工作,使其提供的服務更加人性化。
2 博物館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的發展現狀
因為博物館的數字化發展相對復雜和系統,它指館藏資源在發展中實現數字化和以數字化的形式展現實體博物館的各類現象。當前國內數字化博物館建設過程中主要有數字化采集藏品、博物館信息化管理及展示利用數字資源三方面的實踐。
2.1 數字化采集藏品
該工作是指對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的掃描,通過保障其操作的專業化,使文物建模和后期設計可以有效實現。文物的數字化在對文物進行保存和修復的過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文物保護的另外一種管理和保護方式,也是傳承和發揚文物所表現傳統文化的另一種方式。在“互聯網+”時代藏品數字化采集的精準度和質量都得到了較大地提升,不僅會切實地還原文物的相關細節部分,而且其還可以有效地用來存儲和處理數據,能較好地促進文物器物數據實現數字化存儲并不斷完善。
2.2 博物館信息化管理
該管理模式指的是通過各種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方式的建立,根據博物館的相關管理需求,保證博物館的管理服務實現信息化。其中對博物館藏品進行保管、收藏和研究等類活動屬于其業務活動,對博物館人員、經費、事務結構等管理活動屬于事務活動。
2.3 展示利用數字資源
我國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包括對數字資源進行展示和利用,是指通過對三維展示、虛擬現實、大屏與環幕顯示等技術及智能終端設備(如平板電腦、手機等)的合理利用,構建起向社會公眾提供虛擬化、數字化、網絡化藏品服務信息線上、線下虛擬博物館和數字展廳的數字化服務模式。常見的對藏品信息進行虛擬的服務包括基于移動社交媒體的雙向互動服務、移動虛擬展覽導視服務、基于移動APP的推送服務等。合理地應用這些服務,可以合理打破傳統博物館的服務信息模式,人們在獲取博物館相關藏品信息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并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制約,使藏品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和共享效率得到較大程度提升。
3 “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發展趨勢
3.1 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觀眾行為
現今信息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當前比較突出的特征是數據的大量性,因此,博物館的館藏信息已不是對其核心競爭力造成影響的唯一因素了。博物館應深入挖掘觀眾數據中那些有較大價值的信息,并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位。為了有效提升大數據應用效果,相關人員應該集RFID、傳感器、社交媒體等和大數據技術為一體,共同采集相關數據。博物館要對分析觀眾行為的系統進行有效利用,以構建起詳細記錄個人行為的檔案(如觀眾的預約、消息的訂閱、喜好的展品等),進而總結觀眾偏好的行為習慣,對其實施合理的管理和服務。另外,博物館還可把觀眾檔案作為基本的管理參考依據,通過對觀眾行為的偏好進行科學系統地分析,提前制定出博物館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使突發事件影響和威脅觀眾及博物館的程度降到最低,幫助博物館管理人員實現更有效的管理。
3.2 以無線定位技術為基礎對服務即時獲取
想要保證該技術得到有效實現,則離不開WiFi+iBeacon定位技術的有效應用。通過無線局域網點在博物館場館內的覆蓋,可以實時實現三點定位,并通過對矯正算法功能的運用,獲得參觀者準確的路徑信息。在有效覆蓋無線局域網的區域內,相關人員配備的終端定位設備會向接受裝置定期不間斷地發出信號,定位服務器再實時接收AP傳輸的信號。定位服務器作為重要的系統組成設備,可根據接收信號強度對目標設備的位置做出有效的判斷,并在電子地圖中顯示其具體位置。因此,系統通過對展區、展覽柜臺和智能終端設備的距離就能合理地預測觀眾的瀏覽情況,并根據柜臺藏品的展覽內容把相關信息及時向觀眾智能推送。同時,服務器還可在互聯網通訊技術的基礎上,實現終端設備位置信息的實時傳輸,使終端設備和智能系統的互動更加有效。
3.3 虛擬現實展示技術
虛擬展示現實技術作為一種數字化的新興技術在近些年的發展中比較迅速,它提供了一種觀賞博物館藏品的全新方式,促使博物館展覽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得到有效提升,也為博物館服務的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根據該技術的發展分析,博物館應合理調整“人—機—環境”的協調性關系,使觀眾獲得最佳的觀感體驗,較大程度地激發觀眾的興趣和觀看熱情,保障博物館獲得更加良好的發展。我國歷史悠久且人文璀璨,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文化呈現出其獨特的魅力,為有效傳承各種文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財富。因珍貴文物的保存要求都比較特殊,加上博物館場地的制約,許多被雪藏的人們并不熟知的文物所傳承的精神和文化也無法展現,而虛擬現實展示技術在展出這類文物時提供了較多的可能,使博物館展品的形式、種類和內涵更加豐富,保障其為觀眾提供的信息和教育服務更加良好。另外,完整展出文物可使觀眾對文物歷史的了解更加系統和全面,可有效促進文物文化良好地傳承,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也不斷對博物館公共服務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相關部門應該更加重視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根據數字化建設的具體情況和發展需求,采取合理的措施推動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發展,以期更好地促進歷史和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周坤.基于“互聯網+”的博物館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6):102-103.
[2]申繼平.基于互聯網+的博物館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J].軟件產業與工程,2015(4):52-56.
[3]張殊.“互聯網+”博物館公共服務的普及應用及發展方向研究[J].科技展望,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