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媛
摘要: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高校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要場所,擔任著文化育人的重要責任。高校文化有著引領大學生價值導向、提升大學生素質、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的育人功能。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覺性和文化自信心、加強社會實踐是實現文化育人功能的必然路徑。
關鍵詞:高校 文化育人 功能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18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分析了我們的大學要辦成什么樣、如何才能辦好和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等問題。高校應該進一步實現文化育人功能,使大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內涵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概括起來就是促進大學生升華和促進其社會化這兩方面。首先,促進大學生自我升華就是指高校開展一些積極向上的活動,將社會主流文化所倡導的正能量內化為自己所接受的思想觀念,形成對自己的約束力,逐漸完善三觀。其次,促進大學生社會化主要是指大學生在日常社會交往中通過不斷地觀察、體驗和反思能夠把自身內化的價值觀運用到實踐中去,并形成一定的標準,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二、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內容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大學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中流砥柱的人才的責任。高校校園文化一方面可以順應時代發展的規律,根據整體的教育目標,確立一定的價值觀體系,對大學生形成引導作用,促進其形成正確的三觀。另一方面,高校指導大學生積極地參加實踐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各方面改進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一)引領功能
高校文化的首要功能就是對學生的引領功能。一方面,大學通過潔凈的校容校貌、積極向上的校訓校風、優秀教師的言傳身教等濃厚的主流文化氛圍使大學生對高校所倡導的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價值觀念產生認同感,逐漸形成正確的指導他們思考和行動的思想觀念,完成對大學生精神的層面的塑造。另一方面,在充滿了濃厚的主流文化和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有利于啟發大學生形成向心力。高校文化是一種團體文化,這種團體文化可以充分體現處于情境中的大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在這種團體文化的氛圍下,大學生很容易形成共同的信念和目標,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思維方式、行為追求與學校的發展趨于一致,形成強烈的責任感。
(二)素質提升功能
高校不僅能夠傳道授業,擴展大學生的知識儲備,而且還可以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生除了在上課時間接受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外,還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受到校風校訓的熏陶,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以來,全國各大高校都組織了學習十九大精神的活動,形成了濃厚的政治學習氛圍,提升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高校舉行的各類文化科研創新活動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科學素質、人文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實踐功能
在大學生活中,學生不僅要追求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還要追求提高自己的自我實踐能力。高校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來樹立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良性競爭,使學生感受到競爭帶來的動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競爭力。在目前的大學生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缺乏與人交流的經驗。高校應該為學生多創造機會,舉辦讓學生相互交流的活動,擴大其朋友交際圈,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尤其是社團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加強學生的團結,提高協作意識,為他們以后進入社會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
高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建設,離不開校園文化影響力的發揮。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要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其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指導作用。加深學生對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覺性和文化自信心。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鍛煉自己,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充分認識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社會的精神。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正確樹立“三觀”,還可以幫助社會培養出知識素養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完善、實踐能力良好的有用之才。
(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1]各個高校作為培養社會后備力量的重要場所,應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功能。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積極創新的開放時期,外來文化隨著各種文化交流不斷地涌入,文化呈現出多元趨勢。高校要頂住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堅守住社會主義主流文化這一陣地,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一,在高校的課堂教育教學和組織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高校教師在授課時,要著重突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解,使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揮。除了課堂教學外,高校的教師和工作人員都應該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生活習慣的自覺性,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為學生起到榜樣作用。此外,高校要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力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精神在校內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宣傳。在課上的教育教學和課外的社會實踐活動雙重方式的作用下,強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進而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觀念。
第二,高校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加強學生的內化與吸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報刊和院內刊、校園廣播、校園的微博和微信的公眾號等媒介來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以這些傳播媒介為依托發起一系列有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題討論和競賽活動,可以加深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除了這些宣傳和活動外,輔導員在關心同學們的日常生活時,要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力爭讓學生在生活瑣事中時刻遵循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總之,要讓學生在他們所生活的氛圍中每時每刻感受到主流文化的引導,做到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2]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高校文化育人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使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得以實現,高校就要增強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性和文化自信心。在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文化交融不可避免,在大學生群體中越來越多的人追隨外來文化,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受到影響,文化氛圍丟失了原本存于骨子里的精氣神。我們要借鑒外來文化中可用的東西,更要有文化自覺,擔負起積極主動傳承歷史長河中璀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增強文化自信。高??梢酝ㄟ^開設有關傳統文化的公共課,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理解。通過課上的深入學習,學會辨別何為傳統文化的糟粕,何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去粗取精,完成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
(三)加強實踐活動,實現實踐育人
高校要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就不能單方面局限于課堂教學,應該重視從實踐活動中做到文化育人。
首先,高??梢砸孕@社團為載體組織一些實踐活動。第一,舉辦一些學術氛圍濃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以學校社團為依托的學術活動,通過社團學術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校整體的學習氛圍,而且可以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發揮,實踐的能力得到鍛煉,其他各個方面的總體素質都能得到提升。第二,高校各個院系可以以學院內部的學術論壇為依托,組織開展一些和本院系專業相關的高層次學術活動,通過這些學術活動,促進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積極運用到科研創新實踐中去,形成積極創新的學術氛圍。第三,高校需要有專門的部門來管理社團活動。這一管理部門不僅要指導平時的社團活動,確保其合法性和合理性,還需要對學校社團進行政策上的鼓勵和資金上的支持。除此之外,高??梢越M織學校社團進社區的活動,使社團成員積極參加社區活動,用自己的熱心和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來幫助社區內的人,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其次,高校可以嘗試以不同的活動形式作為社會實踐的載體,增強未來學生進入社會的適應能力。豐富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熟練性,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檢驗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是否真正達標,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端正自己對社會責任的態度,落實自我奉獻的精神。第一,加強對暑期的社會實踐的管理。一些高校雖然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了學生的必修課程,但是實際的落實情況卻差強人意。一些學生并不能按量、按時完成暑期社會實踐。因此高校要對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完成提出高要求、高標準,增強對其專業指導的支持力度,引導學生高質量、高標準地完成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完成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第二,要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嘗試。高校應積極完善創業園區,大力支持學生的創業創新活動,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增強學生在創業實踐過程中解決問題的動力和信心,使學生具有迎難而上、克服困難的勇氣。第三,加強高校全面推廣志愿者活動的力度。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校內外各種為社會服務的活動,促進學生快速融入社會,明確責任,認清使命,此舉有利于加強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使他們能夠積極地為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J].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