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松芳
(湖南文理學院文史與法學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面對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傳播技術的深刻變革,現代社會迫切需要“上手快、能力強、素質高、后勁足”的復合型傳媒人才,對高校新聞學的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形成倒逼之勢。我國高校的新聞學專業一直積極改革,但仍未能根本改變“新聞學教育滯后于業界發展”的局面。究其原因,多在于在功利主義改革,盡管增設了新媒體應用方面的課程,但回應社會需求仍然力有不逮。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要“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這是新形勢下堅守新聞學教育“內核”,強化質量意識,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航向標。
作為“四力”之首,“腳力”是根基,凸顯的是扎實的社會調查與研究能力。根據“新聞傳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新聞傳播類學生的能力培養包括理論學習、業務實踐創新、溝通、新媒體技術應用,以及社會科學調查與研究能力等。在以上諸多能力中,社會科學調查與研究能力是最為根本、基礎性的,但在課程設置中重視不足。多數新聞學專業沒有開設“社會調查”課程,有些只是納入實踐教學的一個環節,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大學生正處于專業認知和社會認知形成的“拔節孕穗期”。作為新聞學子,以及未來的“新聞人”,更加迫切需要全面把握國情,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深刻理解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但是,“由于大學生的人生經歷基本上與學校相關,與社會和現實生活接觸甚少,所以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發展也相對處于一種滯后狀態”。[1]筆者多年持續開展學情調研,發現學生的知識積淀較為單薄,媒介視野相對單一,日常關注娛樂綜藝節目較多,新聞媒體接觸頻率偏低。新聞接觸方面,瀏覽綜合性消息居多,關注深度新聞較少。主動關注國家政治的意識薄弱,社會認知容易受到情緒型輿論裹挾。學習動力不足,思考力不足,習慣于被動聽講式學習,新聞敏感、深度報道寫作、編輯評論等能力短板明顯。因此,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加強社會調查能力培養,引導學生“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強化新聞職業角色和時代使命,刻不容緩。
針對學生的癥結,需要從增強意識、明確方法、重在綜合實踐等方面,切實提高學生的社會調查能力。
新聞學專業學生的社會調查意識薄弱,與偏頗的專業認知密切相關。這種偏頗,主要表現在對新聞學專業美好想象卻脫離實際。開學第一課,學生分享對新聞學專業的認知情況。主動選擇新聞學專業的學生逐年增多,職業發展是最大的吸引力,認為記者、編輯見多識廣,行走天下,每天生活不一樣,很適合渴望多變的自我追求,但在學習中缺乏實質的行動。入校伊始,能夠從新聞人視角認識所處大學環境的學生寥寥無幾,普遍迫切希望學習采、寫、編、評、拍等新聞生產環節的顯性技能,疏于前生產階段的社會調查、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文字表達等儲備。學生往往看到新聞語言的通俗,卻難以感知新聞語言的簡潔和準確,較少思考事件如何選擇、呈現報道的立場傾向。眼高手低的思維定勢,導致學生出現期待與現實背離,理論與實踐分離,專業學習與社會生活隔膜。
新生入校之后容易出現心理懈怠,學業放松。因此,結合新生處于大學學習與生活的調整適應期,在入學教育中,強調“大學四年為人生四十年負責”的學習目標,端正大學學習目標及態度,增強大學學習的緊迫感。詳盡解讀“新聞傳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讓學生明確新聞學專業能力培養的具體目標及其要求。充分理解學生迫切學習新聞業務技能、快速實現一展身手的愿望。但若沒有充分的社會認知和扎實的新聞理論功底,新聞業務技能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力戒投機主義和功利主義學習,在本科階段提高社會調查與研究等基礎核心素養,才能從容應對新技術的瞬息萬變。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的《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7號),要明確指出建設一批“進基層、懂國情、長本領”新聞傳播實踐育人項目,培養學生為黨為國為人民的深厚情懷和擔當意識。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與社會調查相結合,引導學生腳踏實地走基層,深刻而具體地認識社情、國情、世情、民情,才能擔負起“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的職業使命。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必須凸顯其基礎核心的地位。根據“新聞傳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新聞學專業開設的課程中,“社會調查”位列專業實訓課程。遵循專業教學邏輯,在低學段開設較為適宜。通過理論講授和專題實訓,并引導學生與媒體界“走基層”活動相比較,啟迪思維,拓寬視野,尋找差距,明確專業學習目標。學生通過親身社會調查,深刻領會“好新聞是跑出來”的。以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為指導,才能真正發現接地氣、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
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融合在新聞學專業其他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在“新聞學概論”“新聞采訪”“新聞寫作”等專業課程中繼續深化社會調查能力的運用。通過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闡釋、新聞采訪與寫作實踐作業等,檢驗和逐步增強學生的社會調查意識及能力。
近年來,教育部高度重視本科教育質量,明確提出要“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2]。開設專題課程,培養學生的社會調查能力,采用案例教學,引導學生以馬克思主義視角關注社會現實,分析社會問題,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1. 從“學案例”入手,走近“社會調查”。“社會調查”作為方法類的實訓課程,基本的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理論教學重在精講社會調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讓學生掌握社會調查的基本操作要領。為避免理論的枯燥性,采用案例探討的效果良好。教師主導,布置學生開展案例搜集與研習的項目學習,具體細分為“經典”導向和“流行”導向。
“經典”導向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社會調查的經典書籍,學習“讀懂中國”的視角及方法,明確社會調查的重要性、嚴謹性,初步感知社會調查方法的具體運用,以讀書報告會的方式分享閱讀收獲。“社會調查能否取得成功,關鍵還在于研究者的調查態度”[3],即認真的態度,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費孝通的《鄉村中國》《鄉土重建》《生育制度》《江村經濟》《小城鎮四記》等經典社會學著作就是典范。
“流行”導向則是為了打消學生對社會調查“望而生畏”的顧慮,結合社會熱點或者學生熟悉的新聞報道實例展開,樹立“社會調查人人可為”的信心。2019年春節期間,央視財經頻道《消費主張》欄目推出的“家鄉的年味兒”策劃,就是以各地老百姓的過年日常為主線,展現當地民俗、民風、民情,突出當地的文化傳承及年俗寓意。其中一期就是“湖南桃源”[4],是筆者所在高校學生較為熟悉的地方。引導學生收看節目,并提供本期節目歷經2天踩點,5天拍攝,半個月打磨,最終半個小時精彩呈現的創作拍攝過程信息,使學生明白扎實的調查功力對提升節目亮點的重要性。
2. 項目實訓“做案例”,學以致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根據埃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聽講式的被動學習,知識吸收率只有5%,而實踐式學習可達75%,教授式學習甚至可達90%[5]。利用“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指導學生參與現實社會實踐。幾年來,筆者指導學生分組調研“中國年味”“書香社區”、學前教育、校外培訓、老年人生活、海綿城市建設等專題。學生走出校園,走訪觀察,感知民眾的鮮活生活,有幸福、有喜悅、有憂慮、有期盼。正契合了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即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訪談民眾又啟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既增強了學生對社情民意的認識,又拓展了調查的廣度與深度,鍛煉了學生的社會敏感和分析能力。通過對社會調查方法的模仿、理解、運用、創新,逐步形成自我的價值判斷和調查分析能力。通過以上做法,學生實現從“被動聽講”,到“學案例”“做案例”等主動學習的轉變,對“弘揚主旋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理解,從標語式口號提升到切實的行動。
3. 以成果為導向,注重反饋。整理調研素材,組織學生小組研討,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撰寫調研報道或者深度報道。調查成果主要從問題設計、方法運用、調查廣度、調查深度、寫作邏輯等五個維度予以詳細點評,強化學生在調查方法、技巧、內容提煉、邏輯表達等方面的指導。開展調研成果分享會,學生分享在社會調查能力學習和運用中的收獲及挑戰,明晰自身的亮點和不足,在以后的專業學習中有針對性地改進提高。此外,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等學科競賽,以賽促練,提振專業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成果反饋,學生能夠建立起專業學習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有效鏈接,明確專業學習方向。
制度化管理是推動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當前的教學管理,在學生實踐項目的申請、執行、成果認定等方面有具體規范,但對于教師相關工作量的認定重視稍顯不足。社會調查的過程指導,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課時不如課堂教學那樣簡單易算。新聞學專業應用轉型,要求加大實踐比重,不僅僅是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質的保證。因此,一是加大政策及經費支持,鼓勵師生立足地方,探索更多面向社會現實的深度調研。二是靈活性與原則性結合,優化教學過程管理,便于開展實地走訪。三是完善成果認定標準規范,嚴格執行,提高學生的重視度。四是改進教學績效認定標準,實訓工作量不打折,充分肯定實訓教師的工作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