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魯雁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體育與藝術系,福建廈門 361022)
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其對于我國社會文明演進以及社會文化發展起到強大推動作用,而古詩詞歌曲是古典詩詞與聲樂的結合,其蘊含著古典詩詞獨具一格的韻味以及聲樂不可替代的藝術性。中國古詩詞歌曲具有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起到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作用。中國古詩詞歌曲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給人以回味悠長之感。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復興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國社會文明建設十分重要。古詩詞歌曲是中國藝術傳承的重要載體,將其融入現代聲樂藝術教學,可以達到傳承文化與古典藝術、提升學生藝術修養與人文情懷的目的。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古詩詞生生不息、延續至今。古詩詞歌曲通過歌曲的形式傳達古詩詞的靈魂與精神。古詩詞歌曲以聲樂的形式傳達了古詩詞的內涵與情感,古詩詞歌曲從某種意義而言是情感傳達的介質。古典詩詞發展為古詩詞歌曲歷經了一定的歷史階段,其代表著時代的變革以及社會文明的發展與演進,古詩詞歌曲以聲樂的形式表達內心情感,亦或是記錄時代的變遷,在這其中,古詩詞歌曲蘊含著濃厚的中華民族精神。
古詩詞延伸為古詩詞歌曲并流傳至今是社會與歷史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古詩詞歌曲作為表達情感的媒介,可起到傳承思想、提升素質、升華心靈的作用。古詩詞歌曲被用于交流文學與情感,亦或作為心中愁緒的抒發,在此背景下,古詩詞歌曲的文學與音樂的共成一體。在社會演進與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現代音樂逐漸隨著時代的發展占據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古詩詞歌曲在人們心中已然成為一種歷史或是文化的代表,但是古詩詞歌曲不是歷史的代名詞,在現代社會,古詩詞歌曲是古典與現代藝術的結合,其一方面代表古典文化的傳承,一方面為現代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古詩詞歌曲實現了現代化的發展,也保留了古典文化中的精華。古詩詞歌曲是現代文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基于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古詩詞歌曲教學愈發受到重視。部分高校開設古詩詞歌曲課程,弘揚中國傳統精神與思想。古詩詞歌曲蘊含古典韻味,在中國文化與藝術中具有獨特性,其與現代音樂的結合符合多元文化的發展規律。古詩詞歌曲教學以歷史文化為根基,以現代藝術為烘托,造就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課程體驗,引導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對現實進行思考,延伸學生的知識深度與廣度。
古詩詞歌曲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聲樂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能夠進行韻味濃厚、情真意切的聲樂演唱。音色韻味濃厚與演唱真情實意是聲樂表演的兩個基本條件,一位專業的表演者應在達到兩個基本條件的基礎上準確地傳達歌曲涵義。以古詩詞歌曲針對學生的音色及情感表達進行訓練,是結合了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課堂教學,該模式的課堂教育不僅可以提升教學質量,同時可以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
情感的真實流露是聲樂表演的基本前提,而情感發揮正確并真實的前提在于全面理解歌曲表達的意圖。倘若無法理解或感受歌曲蘊含的情感,則無法在表演中傳達情緒并影響他人。現代歌曲蘊含的情感往往體現在歌詞以及旋律當中,便于他人理解,而古詩詞歌曲則以古文的方式呈現,不僅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情感表達可能出現錯誤或缺失的情況,同時古文相較于現代漢語而言,觀眾難以通過歌詞大致了解歌曲整體所蘊含的故事,即古詩詞歌曲的旋律較為平穩,難以分析其情感基礎,因此,古詩詞歌曲要求表演者的感情渲染更加濃厚。為此,在古詩詞歌曲教學中需要充分訓練學生的情感理解與發揮能力。
古詩詞歌曲教學可訓練學生的歌唱氣息,培育其音色能力,強化其歌唱語言,提高其潤腔技巧。潤腔主要用于對曲調中情感表達不足之處進行修飾、彌補,使字與曲之間的矛盾得以調節,表現歌曲的韻味以及獨特的風格[1]。氣息是聲樂表演者需掌握的基本功,其是否穩定決定一場表演是否專業。氣息是聲音的動力與來源,訓練氣息可使得吐字清晰準確、行腔流暢,進而使表演神情與姿態自然得體。古詩詞歌曲的風格含蓄內斂、優雅精致,具有人文特色,與其他歌曲類型具有明顯的差異性[2]。古詩詞歌曲具有樂句清晰、線條明朗的特點,要求表演者氣息穩定且具有彈性。在氣息穩定的前提下,音色塑造的效果可以反映出表演者是否具有專業素質以及對表演內容是否具有深刻的理解。古詩詞歌曲具有韻味深厚、字正腔圓的特點,蘊含著深厚的情感表達。基于此,訓練學生的音色塑造能力可使學生提高對聲音的控制能力,避免因肌肉過于緊張而導致聲音無法得到有效釋放,同時使其音色符合表演所要求的剛柔并濟或抑揚頓挫。可見,通過古詩詞歌曲教學強化歌唱語言并提升潤腔技巧十分重要。
基于中國古典詩詞蘊含深厚情感、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的特點,古詩詞歌曲表演要求表演者傳達濃厚的民族精神以及古詩詞中蘊含的深厚情感,進而在字正腔圓、氣息穩定的基礎上做到抑揚頓挫或剛柔并濟。古詩詞歌曲教學將國學經典、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訓練學生的氣息、發音、潤腔與歌唱語言,使學生將深厚的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融入創作中,提升作品的完整性與藝術性。在社會文化多元化的沖擊下,民族復興是守護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因此,要將中國古典文化融入于現代聲樂課堂教學之中,向學生傳達民族情感,并培育其民族精神。
古詩詞歌曲對字頭、字腹及字尾發音的要求極為嚴格。古詩詞歌曲教學可大致分為樂府詩演唱教學與南宋詞曲演唱教學。以樂府詩《長相知》為例,該作品為漢樂府民歌,由石夫為其配曲,采用我國傳統戲曲音調,整體表現為五聲羽調式,演唱為一唱三嘆式,情感流傳平滑,音調婉轉迂回,詞意能夠得到完整表現,情感與詞意之間的連接更加順暢[3]。另以南宋詞曲《鬲溪梅令》為例,該作品平仄對仗一致,采用清樂商的調式,具有戲劇張力,在平穩的旋律中增加部分結構更改以提升作品的靈性。表演者對音量的控制要與整體風格一致,保證氣息連貫、勻速,且緩慢呼氣、緩慢吸氣,同時在音色上要保證清新淡雅,在感情上要保持含蓄內斂,充分地表現出作者的相思、愁緒、追憶之情[4]。《長相知》與《鬲溪梅令》均屬于傳達愛情的詩歌:《長相知》傳達堅定的愛情信念,表演風格為熱情昂揚;《鬲溪梅令》表達對愛人的相思之情,表演風格偏于沉靜淡然。在古詩詞歌曲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對不同類型歌曲的情感進行分析,使學生在不同情感的發揮下把握音韻與音準,根據不同情感環境變幻音色、歌唱語言與潤腔技巧。
聲樂課堂在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技術性與實踐性特點。應在聲樂教學法的理論指導下,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使其掌握不同風格與類型的作品,同時培養其審美能力與藝術修養。樂府詩與南宋詩曲皆屬古詩詞歌曲,卻具有不同的風格及表現形式。兩種類型歌曲的發音要求與技巧、情感發揮與表達皆可鍛煉學生的專業素養與聲樂鑒賞能力,符合新時代創新型、綜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高校聲樂課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更要加強其綜合素質、提升其創新意識、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古詩詞歌曲教學是傳統文化、民族精神與國學經典的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與專業技能,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現代聲樂教學缺乏對學生精神以及情感的培養,學生在表演中更重視技巧的發揮,對情感的投入較低。古典藝術缺少現代藝術所具有的感染力與沖擊力,但對情感的表達則優于現代聲樂。
中國古典詩詞與古詩詞歌曲蘊含了中國獨特的民族精神與內涵,為我國高校聲樂課堂增添了一份獨有的魅力與個性,與此同時,中國古詩詞歌曲在聲樂課堂的運用,為聲樂理論教學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內涵,為傳統聲樂技巧提供創新,為傳統聲樂課堂增添生機。古詩詞歌曲作為詩與樂的完美結合,能夠塑造詩樂和鳴的意境美,為學生提升藝術修養與專業技能提供動力。基于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而言,文化多元化愈發浸透至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在此背景下,捍衛本土文化為其必然要求,進而古詩詞歌曲為聲樂課堂發揚傳統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必由之路。基于現今社會對于傳統文化重視程度與日遞增的前提下,將古典聲樂與現代聲樂相結合,使得傳統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進行發揚,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經之路。將古詩詞歌曲引入高校聲樂課堂,是現代文化多元化的要求,亦是民族文化復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