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妮
(山西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不置可否,在眾多的領域中,休閑娛樂業在社會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制造媒介景觀的重要領地,這不僅因為娛樂業是消費社會一種較為明顯的時代表征,而且隨著視覺文化的轉向使“看”成了賦予人類的一種具有特權性質的感受方式。在精彩紛呈的娛樂節目中,愛奇藝視頻網站獨家制作的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頻頻在媒體中曝光。應該說,選秀節目早已十分普遍,但愛奇藝獨家制作的這檔節目卻因種種原因引來了可以圍繞節目本身而產生不同維度的媒介話語,由此,在媒介話語的“眾聲喧嘩”中,形成頗受矚目的“偶練”景觀。那這種“偶練”景觀有哪些特點,又反映了新時代中的哪些問題,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自從TFboys的養成團體大獲成功以后,“養成系”偶像成了熱門。網絡時代“養成系”偶像之所以受到諸多關注:一是新時期粉絲對偶像有更高的需求。高高在上、與粉絲有不可逾越的距離感的明星們已經不能吸引年輕用戶的眼球,受眾更期待與偶像有零距離的接觸和溝通。而“養成系”偶像正是瞄準粉絲的這一需求,通過零距離互動,建立起互動的情感紐帶。二是粉絲在“追星”過程中有強烈的認同和參與的需求。[1]偶像借助24小時無間斷的新媒體,將個人的隱私生活展現給屏幕前的粉絲。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偶像就會完全融入粉絲的生活,讓觀眾產生與偶像“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三是社交媒體利用粉絲心理,搭建粉絲與偶像的平臺,促進粉絲經濟發展。[2]“造星機構”借助社交媒體的特性和優勢,了解到如何接觸到最多的粉絲,創造他們參與偶像成長過程的機會,從而實現偶像的“養成”和爆紅,吸引粉絲目光的最終目的在于吸引粉絲經濟。
“養成”熱門,但要培養一個爆紅的“養成系”偶像并不簡單。直至《偶像練習生》節目的播出,其中最受歡迎的偶像之一年齡只有16歲,大部分參賽者年齡集中在20歲左右。年齡是明星養成的關鍵,但最關鍵的在于“參與感”的建立。“偶練”的參與感不是單純地參與成長,而是決定未來,每投一票都會讓自己喜愛的偶像離成功更進一步,每場比賽會有現場觀眾的投票加上網絡投票,粉絲對選手的影響是可以得到直觀體現的。[3]這種責任感讓粉絲參與感更強烈,持續的時間也更長,責任增強了養成的決心。
刻板形象在其潛在的假定中助長著某種知覺信念,并在構建常識的話語上發揮核心作用。非粉絲大眾對偶像有強烈的刻板印象,每天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熱搜,出現在各大網站中,人們的視野里充斥著娛樂明星的大事小情,這種媒介環境使得人們對明星有一種天然的反感,除了外貌優秀沒有才華、沒有作品,只會博眼球。
從解釋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從來都不是在一種“中立”的不受制約的狀態下進行的,必會受到前見或前理解的影響或制約。人們對人或事物的理解都要從頭腦中已有的圖示中來尋求答案,自然地被刻板形象影響。很多觀眾在觀看節目時抱著嘲弄娛樂的態度,然而當你真正觀看節目,了解這群練習生背后的故事時,你會發現刻板印象是錯誤的。節目中表現的每一個人都非常努力,練習到凌晨,甚至徹夜不眠。
這些練習生雖然大多數是“富二代”,但卻并不像傳統概念里的敗家子。現代媒介尤其是網絡媒介,對“富二代”的報道以負面新聞居多。其實“富二代”一詞就是在媒介長期的“散漫闡釋”中逐步得以傳播、修飾、強化、擴展和定型的,而媒介的強大恰在于此,它總是在無形中影響和重構大眾的趣味、喜好和深層的心理文化結構。但這檔節目表現的“富二代”卻和刻板印象截然相反,雖然是“富二代”,但并不是只有財富,他們有從小練就才藝,也和普通人一樣刻苦努力。節目特意傳輸的這種價值觀、這種反差吸引了很多粉絲,也吸引了很多對這些小偶像反感的人群。反差使觀眾內心產生震撼,反差越大越容易快速改變刻板形象。由之前在內心有惡名的人來傳輸正確的價值觀,效果會更加明顯。
當然節目也會有現實的抉擇,節目中有些練習生也會被現實問題困擾。對現實問題的真實反映也是這檔節目的成功之處,不像明星真人秀,這種和觀眾生活接近、反映社會問題的節目更能引發人們的同理心。
電視節目并不是僅僅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可休閑、娛樂的方式,而是其自身便具有經濟功能,這種經濟功能恰恰在節目播出時實現。因為在節目播出時,它不僅是一個可供消費的節目,還是一個生產者,生產了大批觀眾,并將觀眾出售給購買電視節目中空間時間的廣告商。斯梅塞將這些觀眾稱為被出售的“商品閱聽人”。資本和商業具有非凡的魔力,不僅制造產品,還能將觸角延伸至大眾的休閑娛樂領域,是大眾休閑娛樂的方式——電視悄無聲息地變成了大眾直接參與大眾商品化的行為,觀眾成了每天在媒體中頻繁出現的資本和商業的打工者。閱聽人這一角色的出現,并非偶然,它依托的是后工業社會背景下消費社會的來臨,在消費社會的驅動下,資本/商業與文化/娛樂在“出售大眾”這一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資本在電視節目中的表現并不是赤裸裸的,它通過一系列運作刺激消費者達成經濟目的。首先是節目的播出受資本控制。現實和與之相對應的時間觀是個多維立體的存在,通過各種媒體被表征出來。而在這個表征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什么在鏡頭中被表現,什么元素是被忽略的,這樣做有什么意義,為什么要這樣剪輯創作……這其中,既包含表征的詩學——符號語言呈現某種東西的運作方式,也蘊含著表征的政治學——符號語言是在某種涼的操控下而這樣運作的。符號運作方式與權力、話語、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4]《偶像練習生》這個節目的剪輯是根據什么來剪輯的?一方面,為了提高收視率必然要選取有播放價值的鏡頭;另一方面,其背后離不開權力的運作。各家公司背后的資本力量在操控著剪輯,資本決定了鏡頭量的多少。在這種娛樂節目中個人的作用弱化,占主導地位的是資本力量。
其次是選手的未來由資本控制。第一種控制種方法是通過增加投票權。在節目中只要購買代言產品——農夫山泉,就可獲得幾十票額外票,或者只要現場參加節目錄制就可投上關鍵一票。眾多粉絲為了給粉絲投票不顧個人實際需求瘋狂購買農夫山泉,有的粉絲在社交平臺上笑言“一年的水都買夠了”。盡管是捆綁營銷,粉絲們卻并不反感,反而感謝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多投票。數據顯示,農夫山泉在節目播出期間銷售量大增,線上銷售額翻了500倍,號稱能有機會得到決賽門票的“你我貸”也獲得了159萬的新增下載量。而現場投票更瘋狂,現場演出的票從未在官方渠道發售過,一直都由節目組免費贈送。然而免費票難求,大家只能通過“黃牛”購買。粉絲為了見自己的偶像,給偶像投票,不惜花重金買入場票。只是一場選秀節目,票價卻高達上萬元。第二種控制方法就是鏡頭的多少。選手吸引粉絲只能憑借節目中的鏡頭,鏡頭少注意力少,粉絲必定少,想要勝出是不可能的。除了選手本身的行為是否有鏡頭價值外,資本也可以給予選手鏡頭,資本在背后通過權力運作給予選手更多鏡頭,選手可以吸引更多粉絲給資本帶來更大利益,甚至資本可以決定選手是否最后可以勝出。媒介制造的景觀永遠只是鏡像,不完全是真實的世界。
在2018愛奇藝iJOY悅享會上,愛奇藝歐西營銷官王湘君女士說:“今年因為有了現象級選秀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可以說是‘偶像元年’,中國偶像團體大爆發。”《偶像練習生》這樣一個選秀綜藝節目的爆火,制造了現象級綜藝節目,對于娛樂行業來說必然成為模仿對象。娛樂節目雖說有“麻醉”效果,但早已成為人們放松的首選,對社會大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觀地分析娛樂節目,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才是我們新聞傳播人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