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強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安徽滁州239000)
科技和教育在健康現代化進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1]。高校體育教育在全民族健康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其工作核心是大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發展及其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由于體育運動多具有對抗性強、運動量大的特點,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時常發生。據統計,體育運動傷害在我國學生傷害事故中位居首位[2]。學校、教師為了避免運動傷害事故,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弱化了體育運動中最核心的競技性、對抗性要素。這與當前國家實施的“健康中國”戰略相悖。“健康中國”戰略為我國高校體育工作者提供了工作動力及發展方向。本研究著眼于國內外關于高校體育運動傷害預防、保障方面的研究,借鑒既有研究成果,提出高校體育運動傷害預防、保障體系構建的策略,期望為我國高校體育運動傷害預防、保障體系的構建提供借鑒。
高校學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居于學生受傷害事故之首,從全國范圍來看,每年涉及體育運動重大傷亡的案例不多,各高校發生的幾率也很低,但足以對體育教育工作者形成強大的“震懾”乃至“嚇阻”作用。體育教師、領導存在一定程度的對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擔憂,從而無形中降低了對體育活動品質的要求。這種現象源于高校體育運動傷害預防、保障體系的缺失。健全的體育運動傷害預防、保障體系一方面能打破體育教師的思想桎梏,激發執教熱情,有效消除職業倦怠,真正回歸體育本質,加強運動技能與身體素質練習,對強化體育課與課外活動、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激發體育精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切實掌握完整、高水平的運動技能,能有效提升參與運動的興趣,進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終身體育”行為。
美國高校在體育課外運動、體育課間采取的傷害預防措施有體育館設施應保障安全性、競賽者應合理分組、對參加活動學生身心狀況進行監控、體育衛生安全巡查、體育活動(訓練)應充分指導等[3]。在法律層面,法院認為體育教師必須預見可能發生的危險,并采取適當措施以保護學生,其范圍包括教學、監督管理及提供緊急治療措施等[4],若因為預防不當而造成學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則追究為體育教育者的管理責任。在保障方面,美國高校采取的措施鮮明地體現在各級各類體育保險上,如大學橄欖球比賽保險、高校籃球全明星比賽保險及大學體育保險等,涵蓋各級各類體育競賽和課上、課下體育活動;其體育保險以豐富的險種供在校大學生根據自身體育運動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具有極為廣泛的受眾面。體育保險在美國高校得到普及,得益于完善的體育保險體系以及醫療救助保障體制,有力地促進高校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
日本在學校體育運動傷害的預防、救助方面的做法有:(1)注重立法,做到有法可依。現行法律諸如《體育振興法》《體育學校健康中心法》《日本學校安全法》等[2]對高校體育運動傷害進行法理上的規范。(2)注重傷害事故的統計。日本每年會對全國校園發生的體育運動傷害事故進行詳細的統計,并將事故的成因、傷害情況、賠償情況公諸于社會。(3)建立完善的體育保險體系。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補償制度主要通過完善的體育保險體系來實現,例如體育安全保險、學校災害互助保險、都道府縣立學校管理者賠償責任保險等[2]。(4)體育保險涵蓋面廣。日本高校體育保險涵蓋了學生在校內的各種體育活動,包括體育課中、課外體育活動、校園內大型活動、校園體育賽事以及上學、放學的途中活動,涉及面很廣。(5)保險金籌措渠道多樣。各類體育保險是由財團法人和國內外學生中心同損害保險會社締結契約[5]。日本學校體育保險大都突出補償性、保險性、互濟性和公益性,涵蓋學校、體育教育管理者、學生三方,有效轉移了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者的風險。除此之外,日本高校普遍成立了區域校醫聯盟,有效疏通了體育運動傷害保障措施的中間環節。
加拿大對高校體育運動傷害的防范主要通過加強體育教師的責任管理來實現。基于體育教師的職業特點,法律認定體育教師應當承擔更高的義務;體育教師在場的體育活動,例如體育課中、課外體育活動,與學校共同擔負監管責任,對運動項目特點、學生健康狀況、場地設施等必須有足夠的了解,對可以預見的危險必須加以制止與糾正。其保障措施主要為及時有效的急救體制和專業的教育保險公司(如加拿大最大的大學互惠保險公司)進行經濟賠償,以降低體育教師和學校面臨的風險[2]。
部分發達國家高校的體育運動傷害預防、保障體系各具特色,概括起來體現出如下特點:(1)注重立法,從法律層面規范學生運動傷害責任的劃分,突出學校、體育教師的責任范圍與內容,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實行;(2)風險化解方式均以完善的體育保險體系予以支撐;(3)體育保險的購買具有法律層面的強制性和一定的公益性;(4)重視體育教師緊急救護能力的培養,并與附近醫療機構建立救護機制。
高校體育傷害事故引發的糾紛及對學校、體育教師產生的負面影響,嚴重制約了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已引起國內研究者的關注,其研究范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2.2.1 體育運動傷害預防與保障方面
在高校體育運動傷害預防方面,高校應成立體育運動安全機構,加強學生體檢監管,強化體育教師的“注意責任”以及注重體育教育過程的安全環節;在高校體育運動傷害保障體系方面,建議對學校體育安全進行立法,體育傷害的責任劃分應細化且向被告方(學校、體育教師)進行利益傾斜[6-9]。
2.2.2 體育傷害事故責任法理方面
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獻[10-13]均通過大量的校園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法律卷宗,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認為《教育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及《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關于學校體育運動傷害責任劃分的辦法不適應完全具有獨立行為的成年高校學生,對校方、體育教師、學生三方的責任性質、法理、賠償等方面沒有明確指出。
2.2.3 體育保險方面的研究
基于體育運動的高風險,有學者認為應該根據高校體育工作發展的需要,構建高校多元體育保險機制(如專門的體育院系保險機制)[14-16]。較之國外,我國高校在體育運動傷害預防、保障方面的研究和實施十分貧乏,停留在論證階段且不成體系,這與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和高等教育頂層設計有一定關系。
資料顯示,我國高校體育運動傷害事故處理的方法大都欠妥,與國外差距十分明顯;現行的相關制度、法律、辦法均無法適應高校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特殊性。我國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應注重頂層設計,迫切需要建立高校體育運動安全法,明確學校、體育教師、學生三方責任的劃分以及學校、體育教師的義務,從法理層面梳理清晰。
高校體育教育要充分解放體育教師的手腳,使其全身心投入體育教研、科研以及實際教學活動中去。因此,高校應組建專門性的體育運動安全職能部門,全面負責大學生運動安全事宜,如監督體育教師教學活動是否盡到安全注意義務、保持與結對醫院急救中心的通暢聯絡等。此舉一方面可釋放體育教師的思想壓力,有助于其大膽創新深化體育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及其合法權益的維護。
發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首要的是對受害學生進行及時的醫療救護。這需要建立學校與醫院之間的順暢聯絡與協作機制,減少繁雜的就醫中間環節,使學生能得到及時的救護。
高校現行的醫保存在手續復雜、用藥限制、醫費報銷周期長、醫費報銷比例低且對重大傷殘不具有賠償功能等弊端。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特征迥異,風險性系數等級不同,且運動風險大都難以監控。鑒于此,高校體育工作應引入體育保險,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由政府支持,保障體育保險的強制性與一定程度的公益性;在充分調研高校體育運動開展情況后,設置種類齊全、針對性強的險種。
國外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學生的安全教育,并形成了適合本國國情的有效的預防、保障體系,有力地促進了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我國高校在此方面處于落后狀態,應受到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和立法部門的高度重視。高校體育運動傷害預防、保障體系的構建屬于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均需細致的實地調研與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