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剛 薛亞偉 鄭培佳
摘 要:新工科”是基于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立德樹人新要求而提出的中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作為傳統老專業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應以此為契機,逐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適應市場需要。
關鍵詞:應用型院校;資源勘查專業;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高教學會2018高教科研重點課題“新工科”背景下吉林省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研究(課題編號:JGJX2018C104)。
本文系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課題“地方應用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系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811927074)。
本文系長春工程學院教研教改課題研究課題“吉林省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成果。
1 引言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是融地質學理論、礦產勘查技術與評估、礦業環境及礦業政策法規于一體的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工科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資源勘查領域,從事金屬、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等資源勘查評價、開發、科學研究及經營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城市環境、農業環境、地質災害、礦山安全、礦山開發領域從事技術及管理工作。傳統“老”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迫在眉睫,以“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OBE理念對專業發展前景、教師心理、學生需求、課堂教學技巧等進行了研究,以提升應用型院校教師的事業觀和價值觀為抓手,推動應用型高等教育工作不斷前進。在專業設置上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及市場需求,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打造互相支撐、優勢互補的專業體系。
以“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為主題,認真分析應用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努力探索在新工科和轉型發展形勢下的辦學思路與路徑,積極引導師生員工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與理念,并在“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這兩個根本問題上統一認識,形成共識,牢固樹立教育教學質量意識和特色意識,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加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為“十三五”發展和開展新工科教育、轉型發展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
2 完善資源勘查專業新工科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2.1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的實現
廣泛利用校內外資源,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為基本原則,以滿足資源勘查專業學生校外集中實習需要為基本要求,擴大現有校外實習基地數量。學校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服務;聘請行業、企業人員授課以及校企聯合開展科學研究等。企業為學院專業實習提供工作崗位和指導教師,為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指導性意見、為實踐教學提供師資等。在校外實習內容和形式上,校企共同協商制定實習指導書確定實習內容,在形式上可以是認知實習、頂崗實習、模擬實訓等,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
2.2 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
以“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契機,以深化專業內涵建設為重要抓手,以加大投入為著力點。培養的畢業生主要是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定期分行業、分專業地發布畢業生信息、崗位信息和相關政策信息,開展專業化的“網絡聯盟招聘”活動。通過對畢業生就業觀的引導教育,積極引導畢業生及時調整就業期望值,推廣“先就業、后擇業”“先基層、后高層”“自主創業”的觀念。
2.3 加強課程體系改革
根據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要求,科學設置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模塊,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要進一步增強針對性。課程設置要堅持突出主干課程、擴大選修課程、強化實踐應用類課程等原則,實踐教學通過增加課程時數、提高學分比例、精選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體系,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專業實驗實訓課程開出率要達到95%以上,實踐教學內容落到實處,實踐教學管理規范有序。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顯著提高,具體表現為學科專業競賽學生獲獎、學生獲得職業從業資格證書、學生發表學術論文、學生社團活動、學生就業率和創業等情況的提高。
2.4 深入教學模式改革
在課堂教學中鼓勵教師積極引入“對接行業、學生主體、任務引領、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強調理論教學的實踐性,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在課堂教學方法上積極推廣啟發式、討論式、問題式和案例式等方法,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課堂的意識,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強化執行管理干部聽課、教師相互聽課、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制度,加大日常教學檢查的力度,確保教師備課、講課、批改作業、課外輔導的質量和學生學習的質量。
3 資源勘查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實現路徑
以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抓手,以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突出實踐教學、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為主要路徑,以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公共服務發展所需要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不斷提高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建設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過硬實踐能力、滿足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需要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到2020年“雙師型”教師占比就能達到教育部要求的比例。要改善教師的工作作風,強化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認識,就要提高全院教師的教育意識、思想境界和業務素質,多出“金課”,不出“水課”,促進師生雙贏,讓教師和學生能夠在“教”與“學”中感到快樂和歸宿感。
實現每位學生參加一項、每個班級一個團隊、每個專業組織一賽,每名教師指導一個團隊的目標,積極參與專業學科競賽,爭取獲得名次。繼續構建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廣泛爭取用人單位意見,定期舉行供需雙方座談會,密切專業建設發展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及時掌握社會需求總量的變化趨勢和人才規格的要求,進而較準確地界定新興專業的建設內涵,對加快緊缺人才培養,提高專業結構與社會適應性具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范若尋.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院校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9(01):195-196.
[2]高夢迪,王慶陽,劉從虎.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禤LC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18(04):124-128.
[3]丁惠.“新工科”背景下本二院校生物醫學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51):25-26.
[4]林建胡,李文芳.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建設應用型課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23):101-103.
[5]李洪兵,陳強,陳立萬,王立.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物聯網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8(16):82-86.
[6]張鵬展,李玉魁,胡國兵,徐志國,陳正宇.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集成電路測試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8,20(20):192-194.
[7]周基,田瓊,蔡強.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BIM技術應用型人才實現路徑研究[J].湖南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1(03):91-94.
作者簡介
薛曉剛(1981-),男,漢族,2009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本科生在讀,獲碩士學位,講師,長期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學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礦產資源勘查、遙感地質學。
鄭培佳,本科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