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摘 要:現代人的生活基本上依賴于數據網絡系統的維系,在網絡上,通過互聯網技術,如商業、網絡購物、即時通訊等,使地球成為一小部分人的大家園,遠程定位已不再是人類交往和社會發展的障礙。隨著大數據發展,人類生活有了質的飛躍,仿佛一只腳已經踏入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大門。有些人可能會對這樣一種現代服務感到滿意,但從更多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針對自己隱私的犯罪。
關鍵詞:大數據;網絡環境;個人隱私
1 大數據領域隱私問題
1.1 大數據浪潮來臨
2019的新年鐘聲才剛剛敲響,互聯網巨頭們紛紛主動發布了其2018年的年度賬單和年度總結(個別未發布的巨頭甚至被催促發布),除了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音樂軟件和阿里巴巴、微信兩大巨頭的例行發布其用戶習慣分析和支出賬單外,美團外賣、知乎社區、豆瓣社區等知名網站APP也加入了年終分析的大陣營,讓越來越多人開始有了“從數據中認識自己、總結自身”的新嘗試,以及“看賬單、曬數據”的新年儀式感。
音樂軟件知道你一年聽得最多的歌曲是什么、社交軟件知道你家的住址、支付軟件知道你有多少資產,讓人不禁感嘆: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比你自己還了解你。但其實早在大數據爆紅之前、就有群體發出預警,相關應用軟件在獲取賬單數據前,若用戶勾選了同意選項,等同于將個人信息拱手賣出,因而,其中風險不言而喻。
1.2 數據安全引起重視
讓我們追溯到2017,首屆中國數據安全峰會召開,與會者提出網絡黑灰產業比安全產業發展更快,提醒廣大用戶注意保護自身數據安全。7月未過,百度網盤泄露用戶大量隱私被曝出,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個人隱私,甚至連公司、高校、政府內部文件等隱私內容均可看到。如果隨機收集的個人用戶數據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人們的隱私,那么使用這些大數據的目的和模式必定將帶來越來越多的道德問題。
隱私是人類文明中的一個特殊問題。2017年九月,騰訊發布微信隱私保護指引,必須同意該條款才能正常使用微信,否則無法登錄。必讀信息變成強制霸王條款也體現了對網絡隱私所缺失的尊重。此外,在上述網盤搜索引擎中輸入“照片”,檢索到5000多條相關信息,數量之大令人震驚。其中一份名為“2017閨蜜照片”的文件夾共有170多張女性照片,此外還有文件夾中的照片穿著較為暴露,上傳者無論情愿與否,這些照片已經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2 隱私保護機制概述
2.1 隱私保護場景
在給出隱私保護策略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梳理隱私保護的任務,即利用框架模型來描述隱私保護的場景。這個場景包含四個實體:隱私主體,數據收集者,隱私侵犯者和隱私保護機構。
1)隱私主體:個人或團體作為隱私所有者,擁有所有權和處置權。
2)數據收集者:在接受各種服務的過程中與其他主體進行交互的團體或個人,如醫院,銀行,人民俱樂部等,收集隱私主體的私人信息用于業務需求。
3)隱私侵權者:一個群體或個人的非法或不道德的獲取,存儲和使用隱私的主題的私人信息。數據收集者也有隱私侵犯者,未經隱私的同意,不得違反或不道德地使用其隱私信息。
4)隱私保護機制:是指為個人和團體保護私人信息隱私侵權主體,軟件技術,政府部門,也可能是第三方行業協會的隱私保護機制,也可能是認證程序,隱私保護軟件等。
2.2 隱私保護任務
隱私保護任務的主要內容是允許隱私保護模式中的每個實體被處置或承擔應有的責任。
1)隱私主體:理解自己應享有的權利,了解隱私權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
2)數據采集:有技術措施和專門的管理制度和質量合規人員,以防止隱私侵犯。
3)隱私保護:回應隱私主體的投訴,監督和審查數據收集者及其業務合作伙伴,以及對侵犯隱私權的處罰。
3 大數據信息系統隱私問題對策
在大數據信息系統中,為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所有電子信息應根據所有者的財產進行加密,存儲,傳輸和訪問安全;安全信息系統中私人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及可用性;信息訪問和共享過程應通過簽名和認證。
而以下保護措施可以用來保護大數據信息系統中的隱私保護:
3.1 設置審驗工具
在個人的網絡瀏覽器和軟件平臺中,安裝審驗工具可以用來檢測和屏蔽未經授權的跟蹤插件的使用。例如,如果你在購物網站搜索油炸鍋,光看在購物平臺上的信息,某人可能是在準備為朋友購買禮物,但是所有的頁面數據挖掘都可以跟蹤到這一次點擊記錄,然后瀏覽這些信息你就可能被定義為具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人群,之后這些基準信息可以被傳達給內部的健康顧問或網站潛在的雇主,從而投放針對性的廣告。因此,這種審驗類型的工具(或技術)可以減少茫茫網絡上的大量數據代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隱私被盜的風險。
3.2 立法
為了保護數據的隱私權,美國已經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美國在1974建立了《隱私法》,確立了“數據隱私”的基本原則。美國國會通過了諸如電子交易秘密法、計算機搜索、隱私保護法、聯邦信息安全控制法等法律,這取決于如何管理與個人信息隱私有關的信息。美國聯邦政府也在執行條例和細則,如“聯邦政府信息管理政策”。而我國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泄露的補救方法——運營者要告知并報告,對網絡詐騙溯源追責可以重罰甚至吊銷執照。作為一個上位法,有助于今后制定相關管理條例和實施細則。
3.3 加強數據匿名
在信息系統的使用,研究機構的數據分析以及各種消費者服務信息的傳輸中,應該保護用戶隱私信息的安全。當數據發布時,身份信息被刪除,數據被廣義化,數據的整體分布被保留。
3.4 提高科技人員職業道德素養
科技的進步要求我們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教育和監督,記錄涉及系統行為,用戶,人員,各項服務的信息數據,就是在從源頭上規范個人信息的收集行為。
數據和分析可以解決許多實際問題,但并不一定需要犧牲隱私。我們承認技術幾乎總是一把雙刃劍,風險與機遇并存。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新的基因測序技術可以將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降低到足夠低的水平,那么通過使用大數據技術就可以定量測量許多遺傳疾病的遺傳風險,這對人類有利。但這也意味著保險公司可以更準確地估計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有所區分的來使用這些信息。而反觀國內,壟斷了中國搜索市場的某互聯網巨頭,為了追求利潤,將各類虛假廣告放上頭條,將用戶信息據為己用,用以推廣擴大自身市場份額。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說大數據是金礦,但很少有人意識到煉金是一項技術活動,至少在中國,真正的問題是有很多公司沒有技術來安全保存和正確使用大量的數據。他們可能是想賣假藥或者其他東西,但是賣給客戶的只有用戶的隱私。
4 結語
截止作者發稿前,2018年個稅改革背景下,稅務局個稅專項扣減填報APP新鮮出爐。一方面,租戶與房東各懷心思的博弈引起爭議,另一方面,眾多群體的個人信息被兜售給私人公司抵稅事件也由此得見天日。民眾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實則是在逐漸增強,當然也有人群樂觀地分析認為,今年各家的年度數據宏觀居多、細節模糊、說明監管加碼以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總之,風險警示也好,大勢所趨也罷,大數據時代已然到來,而我們只能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