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泰安
摘 要:現代文明的不斷發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強烈的沖擊,在現代文化日益發展的社會環境背景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失去了生存和傳承的土壤。為了更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傳統文化記憶與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傳承,我國政府結合“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和“動態本真”的保護原則,制定并推行了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力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活化中不斷傳承。真正的保護不是讓這些傳統文化遺產在博物館中成為高嶺之花,而是使其真正“活”起來,在中國文化的更替與發展中保留其獨特的色彩,與現代文化共同生存。本文闡述了旅游活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助益,進一步分析了基于旅游活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策略,以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所幫助。
關鍵詞:旅游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201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目前,我國現代文化蓬勃發展,傳統文化淡出人們的視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文化發展中的首要任務。隨著我國各地政府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活化”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1]。旅游活化不僅能夠促進各地經濟的繁榮發展,更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建良好的傳承環境和經濟基礎。我國各地旅游活化的推進不僅需要普及“非遺”活化理念,建立健全保護機制,更需要設立專項保護資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完善的運作體系和穩定的后方支持。
1 “旅游活化”理念的提出與實現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基本理念之后,音樂人陳哲先生組織了“云南村寨文化傳承”項目,讓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留形式傳承有了一個新的理解和接觸角度[2]。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行業發展的相關問題上,我國相關部門與專業人士一直在不斷的探索與創新,經過不斷的努力,“活化”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手段。
“旅游活化”理念即是通過將文化遺產的原貌恢復與開發利用相結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建筑、古鎮及旅游的形式得以保留,并以旅游資源、旅游勝地的形式引進人們的視線,為當地創造社會效益及經濟價值,由此得以傳承與發展。在我國早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活化項目—“土風計劃-重現普米族文化”中,陳哲先生進行了近十年的鉆研與探索,這個項目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云南蘭坪縣的普米族文化,這次活化傳承項目主要圍繞三點開展:第一,主要目標人群是普米族的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才是新文化與傳統文化之中的鏈接紐帶和繼承者。第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置身于勞動鏈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到當地的風土人情中,充分發揮文化的活性,吸引外部游客對當地文化的探索,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我傳承[3]。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化,在社會環境土壤中扎根生長,通過社會傳媒吸引更多人參與到“旅游活化”的過程中,對該旅游資源通過電視、廣播、網絡進行宣傳。這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項目不僅開啟了我國各地“非遺”保護的全新局面,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資源的一次全新整合,為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更為我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血脈的延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旅游活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促進作用
2.1 有利于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較為完善,保護渠道多元化,其中包括:博物館收藏、社會傳習機構宣傳、學校傳播、搶救式保存及活化傳承等方式。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的傳承與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密不可分,比如: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及昆區博物館等;傳習機構與學校共同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學之旅”及“十二五”紅色詩歌演講比賽等;屬于活化傳承范圍的云南土風計劃、三峽地區的端午節賽龍舟活動及黑龍江冬季舉辦的松花江開江節等。近年來旅游行業的迅速發展給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生長環境,各地民族文化逐一被開發成特色旅游資源,這種情況不僅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吸收和利用,更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通過旅游活化將這些寶貴的民族精神傳播到大眾的視野當中。
2.2 有利于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是一項極大的工程,其中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更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但是目前我國政府的財政資金對“非遺”保護的投入力度較小,地方政府更沒有足夠的上級補助用于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因此,旅游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疑是解決資金不足問題的最好途徑,各地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并開發成為旅游資源,其產生的社會效應可以幫助吸引更多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游客,從而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使當地政府收入提高,從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更多的資金。比如:2018年五境鄉舉辦的“非遺”文化展演活動,成功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為當地政府增加了財政收入;云南省的“麗江千古情”文化匯演,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去觀看,使麗江少數民族的文化得以發揚和傳承,還幫助當地人民創造收入,減輕了當地政府的壓力,使當地政府對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加財政投資,鞏固了“非遺”的傳承地位。
3 基于旅游活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體策略
3.1 建立完善“旅游活化”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化不僅需要各地方人民群眾的參與,更需要各地方政府、社會機構及教育機構的共同協作。因此,要想更好的推行旅游活化,就要建立健全完善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利用與開發”的相關機制,發揮政府在“旅游活化”中的主導作用,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避免過度開發與利用,防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活化的過程中被損壞。不僅如此,還要充分利用我國現階段的市場機制,通過市場經濟的運作使“旅游活化”與社會經濟相互作用,靈活運用現有的經濟體系,通過不同的旅游開發和控制來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合理化保護[4]。
3.2 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專項資金,完善多元化配套設施
雖然目前我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化”均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收益,改善了地方政府囊中羞澀的局面,提高了部分貧困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但仍然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因此,我國財政部門要加大對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保護的支持,增加資金投入,或者建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專項資金。國家財政要及時對當地旅游資源管理部門進行撥款,加大資金核算及資金流向監控,對旅游活化資源的保護與維修給予足夠的支持[5]。同時,國家可以通過政策進行引導,完善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活化配套設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
3.3 培養“非遺”旅游活化人才,保障旅游活化長久發展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活化資源的保護,不僅需要制度支持與資金投入,更需要能夠科學合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開發旅游活化資源的人才[6]。因此,要大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旅游活化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強對各地“非遺”旅游資源的宣傳與推廣,吸引大批旅游行業的優秀人才,并對其進行專項培訓,提高非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素養和“非遺”與旅游相結合的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政府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項目的具體發起人給予社會稱號和經濟方面的支持,鼓勵青年人發揚傳統文化,致力于將傳統文化與旅游活化有機結合,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4 結語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能夠在工業化與市場化的社會背景下得以生存和傳承,并進一步活化開發,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需要的不是某個人的力量或者是某一方的力量,而是政府、社會機構、市場經濟及教育機構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如此,才能進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保護體系,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熟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江敏,李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化之道[J].旅游學刊,2018,33(09):11-12.
[2]戰戈.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遺產利用之探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11):89-91.
[3]黃潔瓊,常睿,殷敬淇,李碩.基于旅游活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綜述[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18(02):83-86.
[4]張蘭芳.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保護的思考[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4(00):34-46.
[5]黃麗娜.淺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現狀和發展[J].中國商貿,2013(13):182-183.
[6]梁章萍.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活化研究[J].中國商貿,2011(20):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