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備課應依據核心素養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育人要求,把課程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教育資源充分開發,在學科教學過程中立德樹人,避免將“立德樹人”這一重要目標丟失、架空或蜻蜓點水作用甚微。
關鍵詞:學科教學;立德樹人;存在問題
當前,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是落實核心素養體系的基礎,成為深化教學工作的關鍵。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成效顯著,但與立德樹人的要求尚存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實現“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養、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這一目標成為工作重點。學科教學中若“立德樹人”過于平常或拘泥于格式化,會使“立德樹人”如擰不緊的水龍頭里滴出的水,起不到任何作用白白流失。“立德樹人”流于形式、淺嘗輒止,是比較常見的問題。
一、 “立德樹人”過于平常化
學科教師往往出現兩種態勢:一種是只關注知識點,有人聽課便說點“要熱愛祖國”“要勤儉節約”等平常喊口號式德育上。在數學、物理等理科學科中一些教師對理科中進行“立德樹人”是有所抵觸的,常把這看作是“形式主義”或“政治任務”,這種狀況不僅存在于我國,路易·勒格朗說:“傳統學科教學對浸入道德與政治均有抵觸,完全禁止采取這種態度是法國公共教育的一個基本立場。”另一種是回避棘手的問題,尤其是在知識、價值觀上有爭議、難以簡單判別的區域,語文、歷史、政治等人文學科中常有一些問題,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有深遠意義的影響,而一些教師沒有結合這些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適時地實施“立德樹人”教育,有學生問及也一筆帶過,牽強地運用一些簡單的“大道理”敷衍一下,缺乏深入細致的德育分析與疏導,學生的道德發展迅速,倘不抓住有利時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學生的道德發展便失去縱深發展的有利時機。
歷史人文課堂上,有些老教師往往會沉痛于中華的歷史,激昂于崛起的民族,志在喚醒學生的愛國情結,這些做法是以往教師的常規做法,學生在課前就可以想象得出那些情緒和結論,實際上,這種做法是教師運行在自身認知軌道上的習慣性思維與做法,但對于在視聽中對此已然有所了解的學生而言,“立德樹人”僅停留于教師的這些感動與認知,黯淡了課堂的德育激情,成為趨于平淡的說教,如細小的水滴落在平靜的水面,只有淡淡的漣漪微漾。
而有些教師則會結合新形勢、新事件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萌發良好的民族意識與社會責任感。課堂中注重引導學生匯報、探討、交流,反觀歷史、梳理歷史,古今比照融會貫通。避免日常的說教、刻意的渲染,但立德樹人效果凸顯,教師在課堂上“立德樹人”的獨到之處在于:以新的切入點開拓學生思路,不走平常路,一石激起千層浪,點燃學生激情,彰顯育人效果。
二、 “立德樹人”過于格式化
“立德樹人”落實不理想之殤在于:教師對立德樹人的認知存在局限性,各學科教師想到“立德樹人”時,沖入腦海的無非是:愛國、孝親、團結、互助、勤儉、節約等幾項,近幾年雖然教師在德育點挖掘時日漸注重進行環保教育是一大進步,但整體上還是缺少新意。過于格式化的“立德樹人”局限了學生的德育視野。
其實,“立德樹人”中有一點越來越被教師重視:“尊重”。尊重學生、尊重生命、尊重隱私……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我們需要改變固有的觀念,教師要真正做到“做課堂的引導者,做學生的服務者”,培樹“尊重的意識”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道德根本,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建構民主、道德、和諧社會的道德源泉。
缺乏尊重意識的教師往往格式化地替代學生,剝奪學生的學習經歷,辛勤嚼碎再好心地去喂,久而久之造成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學業水平不見增長之時,教師又即刻反轉指責、埋怨學生。流于常規失卻尊重的德育使學生道德情感淡漠,甚至成為導致師生間關系惡化的根源。
雖然我們要避免“立德樹人”過于格式化,但還要注意一些出格的“立德樹人”。例如,教師若將“不準談戀愛,不能蓄長發,不準攜帶手機,必須穿校服……”作為立德樹人的標準之一,則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些只是學生的生活方式,不能上升到學生道德問題。若教師以師長的身份,借關愛之名,進行“立德樹人”,而不管它們是否屬于道德范疇,讓“立德樹人”干涉了學生的個人生活,也是教師的無德之舉。
西奧多·羅斯福說:“只在智力而不在道德上教育一個人,就等于為社會培養危險品。”加強立德樹人是被各國公認的,內爾·諾丁斯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中說:“學校必須經過徹底改革……這樣的改革就是道德培養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利于幫助孩子們追求一種道德的人生。”找出學科教學中“立德樹人”存在的問題,才能準確有效地進行“立德樹人”,從而形成自然、和諧、有效的德育場,發揮學科教學立德樹人的主陣地作用,進而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育部,2014.3.30.
[2]檀傳寶.實現教師德育專業化中小學校大有作為[J].中小學德育,2013(3):95.
[3]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第二版).
[4][法]路易·勒格朗.今日道德教育[M].王曉輝,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陳曉燕,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