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素質教育理念在數學日常教學中的主要體現。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將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核心,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思維能力;培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而在具體的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思維能力對學生全面素養和整體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有著顯著的作用,因此可以說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當前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和理念的影響,盡管新課改明確提出了加強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但部分教師都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思維方式,不僅表現在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不重視方面,更多的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典型的課堂現象就是教師說什么,學生就做什么,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散思維根本得不到有效地鍛煉。因此為了完善當前數學教學的課堂模式,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師就必須要從創設問題情境和改變教學的方式,以及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出發點加以創新。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與實踐的內在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也是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前提。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比如,在方程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現在家庭用電都是分平時段和谷時段計費的,兩個時段的電價分別是每千瓦時0.8元和0.4元。老師家上個月一共用了45度電,一共交了33.9塊錢的電費,但是具體兩個時段分別用了多少度電老師不記得了,你們能幫老師算一算嗎?”問題一出學生們都非常積極地想要幫助老師解決問題,他們不僅利用所學知識算出了平時段和谷時段的用電量,還制定出了一份省電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學生能夠體會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數學思維的習慣。再比如我們在學習“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點作圓”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張破碎的鏡子的圖片,一面圓形的鏡子,現在只有邊緣的一塊碎片,希望學生思考如何才能讓“破鏡重圓”。多媒體圖片的展示本就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破鏡重圓”問題更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會積極參與到數學思考中來,數學思維也會在其中得到增強。
二、 改變授課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思考與探究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在以往數學課堂上,教師注重對學生盡可能多的知識傳授,“一言堂”式的教學方式普遍存在,學生學習十分被動,知識的灌輸讓學生很難有自己思考、理解、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就難以實現。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將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作為教學核心,將教學側重點從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轉移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上來,在授課過程中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猜想、分析、歸納的數學習慣。比如,我們在學習“黃金分割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幾張圖片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古埃及金字塔是這樣的,它的底和高有怎樣的比例?為什么芭蕾舞演員跳舞踮起腳尖會更優美?為什么二胡的“千斤”要碼在那個位置?為什么國旗的長、寬是那樣的?為什么很多人練字時會喜歡用啟功字帖,啟功體有什么特點;等等。學生通過觀看圖片和思考會有一個猜想,那就是國旗的長寬比、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以及字體結構的比例等是一個定數,越接近這個定數的事物我們看上去就會越和諧越美好。當學生有了猜想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對猜想進行分析求證,學生們紛紛對教室的門窗、課本乃至同學的身體進行測量,通過計算他們發現長、寬比大多接近一個定數“1∶0.618”。這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四條長短相同的線段AB,并分別在不同的位置上用點P進行分割,讓學生觀察點P在什么位置上分割會感覺更美觀。通過測量學生找出的最美觀的線段,我們得出AP∶AB≈PB∶AP≈0.618。當得出這個答案后,學生之前的猜想便得以驗證,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出“黃金分割數”這個數學概念,幫助學生加強理解,并讓學生留意生活中存在的黃金分割的例子。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占據著主導地位,他們自行猜想、分析和驗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猜想求證思維能力,還能夠讓學生了解數學美,了解數學的實用價值,增強學生的學習趣味。
三、 開展數學實踐,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數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紙化數學的現象,對于試卷中的數學問題,學生可以很好地解答出來,可到了實際生活中就一籌莫展,這都是由于教師平時忽略對學生實踐應用意識的培養造成的,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書本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之中,幫助學生養成應用數學的習慣。比如,我們在學習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師可以開展測量學校旗桿長度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結成數學小組自己想辦法測量旗桿的長度。學生來到操場上一開始看著高高的旗桿一籌莫展,但通過討論很快就找到了解決策略,學生們發現旗桿在地上的影子與旗桿以及地面之間構成了一個三角形,只需要用一支筆代替旗桿,讓筆和筆在地面上的影子以及地面之間也形成一個三角形,兩個三角形相似,就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相關知識計算出旗桿的長度,由此一來問題就解決啦。在這次數學實踐活動中,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與創新意識,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四、 結語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學過程,給予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機會,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能力得以良好的鍛煉與提高。
參考文獻:
[1]盛保和.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3(6):96-97.
[2]柏華敏.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考試周刊,2015,22(29):55.
[3]張玲.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理科考試研究,2015,22(14):14.
作者簡介:
張樹勇,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