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潤鵬
計算能力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表現,因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十分必要。計算在小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小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準確、迅速、靈活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如果學生計算不過關,學習數學就感到特別難,就無興趣,更沒信心,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學效率肯定會低下,教師的付出與期望值的差距就會大。由于各種原因,有不少學生口算、筆算能力差,基本的運算不過關。數的運算是由簡單到復雜,到了高年級的計算教學也不能忽視基本、簡單的問題,因為有的問題學生原來就沒有學好,沒有掌握;有的只是一知半解,理解不深不透;有的已經遺忘。為此,畢業班的數學教學要注重抓好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還要特別注重計算能力的提高,只有抓好了計算能力這個基礎,差生才有成績及格達標的希望。下面就如何提高畢業班學生計算能力的一些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了解掌握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實際采取相應的策略、對策
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首先要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學生在作業、練習中的計算過程有各種各樣的錯誤,非知識性錯誤也相當嚴重,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是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一絲不茍的學習精神,這就是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發揮。在數學教學中,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挖掘潛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數的運算,特別是混合運算,是較繁雜的運算過程,枯燥無味,無趣味性。這樣要注意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信心,上課要專心聽講,積極思維,排除干擾,不開小差,克服懶于思索不動腦筋的壞習慣。教育引導學生要勤于練習,及時練習,防止遺忘。從簡單的口算題開始,課前、課后要經常出現口算訓練題,要使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運算技能、技巧,通過反復訓練達到熟練程度,并使學生能看到成績與進步,從而樹立信心,產生興趣。
二、在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弄清算理及意義,使學生在明確算理及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
堅決反對只教計算方法而不講算理。使學生不但要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如學習小數、百分數的互化要聯系到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這些知識;學習分數乘除法要聯系到分數單位的概念。講清算理一定要 遵循 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的原則,同時引導、鼓勵學生自己總結歸納算理,掌握計算法則。
三、注重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技巧,注重啟發學生揭示知識間的關聯點
如在分數、小數混合運算中,要會判斷是化成分數還是小數來運算;除法、減法性質怎樣運用,運用又應注意什么;運算定律運用技巧等;要特別地、反復地提出、指出。為了提高學生合理靈活的計算能力,可以指導學生變化一些題目的運算順序和形式,使計算簡便。如240×18÷72=240÷4(根據除數18的4倍,直接除以4);17×15×(217 +115 )和17×(217 +115 )×15的計算方法。
四、加強口算訓練
口算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口算能力直接影響到筆算的正確率和速度。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口算教學和練習不僅有利于學生及時鞏固慨念、法則,增大課堂教學的密度,提高計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教學訓練中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口算是一種憑著思維和語言活動的計算方法,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幾點:(1)讓學生記住一些常用的數據。(2)教學生一般的基本口算方法。(3)口算時要有速度要求。(4)要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口算訓練。
五、養成良好的習慣
有的學生計算能力低,固然有慨念不清,沒有正確理解和熟練地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1)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要使學生做到:一對抄題,二對豎式,三對計算,四對得數。審題的方法要兩看兩思,即先看一看整個算式,是由幾部分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則應如何算,再看一看有沒有某些特別的條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簡便的方法算。(2)養成良好書寫的習慣。教師要注意糾正寫字馬虎潦草的學生。(3)養成驗算的習慣。
六、要有計劃地組織練習
(1)訓練學生用文字敘述題的形式讀題,講運算順序。(2)對比練習,將易混易錯的題目放在一起,讓學生區分比較,以提高鑒別力。(3)改錯練習。把練習作業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錯誤題板書出來,讓學生指出錯誤之處,說明錯誤原因。(4)趣味性練習。如接力比賽。
七、利用學習合作小組進行以優生帶差生
教師要根據學習成績,結合學生性格,盡最大可能進行合理搭配,組成最優化的實力相當的學習合作小組,這樣既可以用群體智慧解決問題,又可以讓每一位“差生”學有榜樣,有意無意地效仿榜樣,達到以優帶差的目的。教師要經常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要集體合作才能完成任務,通過研究性學習,讓他們相互啟發,進行智慧的碰撞,最終達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事,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并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見到成效。我們一起努力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