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秀娟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國家“雙一流”建設的機遇和挑戰下,高校管好、用好教育經費,防范財務風險,需要培養一支高水平的財務隊伍。
關鍵詞:高校;財務隊伍;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教育作為發展重點,優先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再次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充分說明了國家發展教育的決心。而高等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知識技術創新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隨著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國家“雙一流”建設的機遇和挑戰下,高校管好、用好教育經費,防范財務風險,需要培養一支高水平的財務隊伍。
一、高校財務隊伍建設背景
(一)高校教育經費總量增加,來源多樣化
近幾年,高校教育經費總量逐年增加。2012-2016年高等教育公共財政經費為由16367億元增長至18748億元(數據來源于教育部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增長率達14.55%。高校教育經費來源也日益多元化,除學費、住宿費等主要來源外,經營收入、捐贈收入等其他收入也在增加。教育經費總量德增加、經費來源的多樣,大大增加了財務管理難度。
(二)經費增長落后于需求增長,對財務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雖然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逐年增加,但是許多高校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建設新校區、購買設備、引進人才,支出增幅遠大于財政撥款增幅,從而限制了高校的長遠發展。此外,雖然高校資金總體相對緊張,但因資產管理不善,重復購置設備,導致設備長期閑置;不斷引進高學歷、有影響的人才,而對學校教學、科研無顯著影響,造成人力成本的浪費。教育經費是高校事業發展的“血液”,高校如何將有限的經費用在緊要處,最大化資金的使用效益,需要財務人員做好“輸送血液”工作。
二、高校財務隊伍建設問題分析
(一)埋頭事務性工作,缺乏全面性思考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財政部、教育部對高校財務工作的管理更趨精細化、透明化,對預算管理、會計核算等工作加強了監管力度,高校在此情況下,對財務事項提出細化具體的要求,財務工作量顯著增加。在財務人員緊張的情況下,多數財務人員被埋在日常核算、稅務處理、報表編制等工作中,疲于應對上級下達及校內各項事務,客觀上缺少時間和精力對所做工作進行舉一反三,主觀上缺乏從全局角度對資金結構、狀態、效益等進行分析的意識,對學校各項資源的配置和使用缺乏系統分析,無法科學的考核各部門的資金使用效益,很難為領導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此外,不少財務人員在工作中只是立足本崗位,尤其是核算工作,缺少從整個部門甚至全校的角度分析及解決問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二)發展空間受限,工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校財務工作繁重,且因具有資金監管職能經常不被其他部門理解,財務人員常感“身心俱疲”。同時,財務人員的發展空間有限,一是財務人員晉升難。因財務管理崗位有限,且因專業所限,財務人員很難去其他管理崗位任職,致使多數財務人員工作多年仍無晉升機會。二是財務人員職稱評聘難。財務人員的職稱既需要通過全國高級會計師考試,又需要像教師系列看齊,重工作業績,發表高水平論文,對于工作任務繁重的財務人員來說,難度頗大。三是財務人員的工作量難以考核,而獎金待遇與工作量掛鉤,工作情況與薪資待遇不匹配。因此,財務人員的付出和收獲很難一致,在長期繁重的工作下,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產生消極怠工情緒。
(三)重業務輕管理,綜合能力有待提高
財務工作繁瑣而專業,職稱考核主要考核專業知識和能力,因此,財務人員大多重視業務知識和業務能力的提高,而對學校政治生態、長期發展規劃、每年的發展重點及學校發展的各項事務了解不夠。作為“窗口”部門,為全校師生服務,不被理解甚至被投訴,與被服務對象除立場不同外,缺少大局觀和服務意識,實際工作中,溝通和協調能力有待增強,對各項財務規章政策的宣傳不到位。
三、高校財務隊伍建設研究對策
(一)提高財務信息化水平,強化財務分析能力
高校日常報賬、報表編制等工作任務重、重復性強,看似簡單,實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為將財務人員從日常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需進一步提高財務信息化水平,如在使用網上報銷系統的基礎上,開發預算管理、報表管理等功能,預算管理使全部業務事項從源頭上予以控制,減少核算人員的主觀判斷,加快報銷效率。報表管理則根據報表的勾稽關系設置公式,構建報表模塊,通過賬務系統取數實時生成財務報表,改變傳統的人工出表的方式,使財務人員有更多的精力去進行財務分析。另外,需加強財務人員的財務分析意識。大數據時代下,財務報表中的數據反應的不僅是高校資產、資金收支等狀況,更是高校教學、科研、人事、后勤等工作導向,財務人員需將這些信息科學的轉化為有價值的財務信息,以供決策參考。
(二)完善激勵體系,激發其工作熱情
資金是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血液”,財務人員負責向各個方向“輸送血液”,對財務人員建立科學的激勵體系,是加強學校財務管理的重要手段,對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首先,高校領導須重視財務隊伍的建設,將財務隊伍的建設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整體規劃,建立財務人員培養的長效機制。將財務人員作為管理人才培養,適當增加財務崗位與管理崗位的流動,讓表現優異的財務人員有更多的晉升渠道。同時,考慮到財務工作的繁瑣和專業性,在職稱評定方面,鼓勵財務人員參加會計職稱考試,適當降低財務人員在科學研究方面的考核標準,趨向“以考代評”。其次,建立科學的財務人員績效考評體系,從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及工作業績等方面設置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進行綜合考評。工作態度包括出勤情況、服務態度及自主學習提高情況,工作能力包括工作的準確性、及時性、日常工作中的溝通、協調、統籌能力,工作業績包括制單數量、審核的經濟事項數量、資金收付數、是否及時準確的編制預決算報表等。通過分期、分主體的考核,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進而建立起個人貢獻與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績效獎勵等相掛鉤的管理機制,最大限度的調動高校財務人員的潛能,激發其競爭意識和工作熱情,引導其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綜合素質和工作業績。
(三)建立全面的培訓體系,提升綜合能力
新時期,隨著高校財務管理改革的深入,各項財務政策層出不窮,財務管理呈現出新特點新要求,財務人員面臨著新挑戰新任務,財務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理論知識,運用新方法新政策。因此,財務人員需加強大局和服務意識、業務知識、綜合素養等全方位的培訓。
1.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培訓。財務工作政策性、業務性強,但其最終目標是為高校的事業發展服務,因此,財務人員要懂財務知識,更需要懂學校各項業務。首先,需要就學校的長期發展規劃、每年工作要點、學校黨代會報告等進行集中培訓,分析其對財務工作的影響。其次,聘請相關專家就學校教學、科研、人事、后勤等各類經濟業務事進行培訓,以了解各類業務事項,便于掌握各項經濟業務支出情況、資金使用效益,為預算編制、資金監控等奠定基礎。
2.業務知識和政策培訓。業務知識和政策培訓可分成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進行。內部培訓針對財務處人員進行,培訓內容既包括與日常財務工作相關的政策、制度、規章,也包括與經濟業務相關的招投標、審計、資產管理等內容,以及與此相關的財務信息化相關培訓。外部培訓針對學校二級單位財務人員、科研干事及教師等,包括財務政策、法規等重要內容,同時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具體的與日常報銷、預算編制、稅務處理等相關的操作流程。
3.綜合素質培訓。高校財務人員同時也是管理人員,作為窗口單位,面向全校師生服務,需要有較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有出色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嫻熟的公文寫作能力,有謙和的服務意識,以更好的做好財務管理工作。可以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財務人員進行溝通技巧、服務標準、公文寫作、新聞宣傳、禮儀常識、心理學等方面的培訓,提升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
高校財務隊伍建設任重道遠,對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需要集全校之力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綜合素質高、服務意識強的積極創新性團隊。
參考文獻:
[1]金慧英.高校財務能力建設研究[J].財會學習,[2018-02-11].
[2]劉春暉.論高校財務干部的崗位履責能力建設問題[J].商業會計,2017 (3).
[3]田書源.供給側視角的高校財務人員培訓模式探析[J].教育財會研究,2016 (27).
[4]張麗晨.高校財務人員業績評價探究[J].財務與管理,201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