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瑋佳
摘 要:文章主要以通識教育視角下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課程體系建設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課程教學現狀為依據,首先介紹通識教育概述,其次說明通識教育視角下開設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課程的必要性,包括財經類高校層面、學生自身層面,最后從將課堂內容與考古、課外參觀相結合,注重美術史課堂中藝術類典型電影的研究,詳細講解與廣泛講解相互融合三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通識教育視角下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課程構建體系有效措施,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通識教育;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課程體系;建設
美術史為財經類高校美術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與文化性,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具有促進作用。然而在通識教育視角下,我國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課程在開展過程中突出一些問題,主要是學生沒有樹立在財經類學校學習美術課程意識,沒有認識到美術學習對自身成長產生的積極影響,致使學生失去研究美術史課程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降低財經類高校美術史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基于通識教育,各所財經類高效應該整合美術史課程教學內容,構建比較完整的美術史課程體系,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以下為筆者對通識教育視角下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課程體系建設的相關分析與建議:
一、通識教育概述
通識教育是教育體系中一部分,來源于英文“general education”,也可以被稱為普通教育或者一般教育。總體來說,通識教育可以從三點進行分析與理解:第一,立足于通識教育本質。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是面向全部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體現大學的創學思想,其與自由類型的教育含義一致,本質是傳承某種人文精神[1]。第二,立足于通識教育目標。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善的人格,促使學習者成為社會優秀公民。針對大學生層面,通識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堅強意志、偉大抱負、高尚品質的人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與文明禮儀,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第三,立足于通識教育內容。對于20歲左右的青少年來說,通識教育是幫助學生深刻了解某種知識與情感的媒介,為思想教育的一種表現形式。通識教育涉及到人類學習與生活的各個角度,為人類更好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條件。
二、通識教育視角下開設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課程的必要性
(一)財經類高校層面
第一,為學校培養出優秀大學生。財經類高校開設美術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高素質、高藝術水平的人才,進而使其發展為社會實用型人才,所以,財經類高校在開展美術史類課程過程中既要豐富教學內容,又要樹立學生人文禮儀精神與藝術意識。通過通識教育,可以有效實現這個目標,強化學生對文化內涵的認知,使學生在美術史學習中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差距,體會美術的魅力,利于幫助財經類高校培養出國家實用型人才。第二,為學校創設美術藝術環境[2]。因美術史課程涉及的歷史內容比較豐富,包括書法歷史、繪畫歷史與宗教歷史等,高校可以利用美術史課程具有的優勢塑造良好的校園風氣,凸顯校園文化特色,進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學生自身層面
第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通識教育美術事業下開展財經類高校美術史課程,可以樹立學生審美觀念,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世界的美好,升華學生自身情感。同時因美術史課程具有歷史時代感,可以激發學生好奇心,促使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提高創新能力,利于學生積極的成長與發展。第二,培養學生社會生存能力。現在許多財經類高校中的學生存有心情容易暴躁、情緒容易波動等現象,究其原因是學生自身壓力過多,生活處于一種緊張狀態,缺乏控制能力[3]。美術史課程的設立可以改善這一問題,通過美術史課程,能夠樹立學生發現美、賞析美的意識,使學生身心得到放松,心靈得到寄托,為學生適應社會生存提供保障。
三、通識教育視角下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課程構建體系有效措施
(一)將課堂內容與考古、課外參觀相結合
在人類的普遍認知中,只要是感受不到的事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新鮮出土的藝術類文物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機會,同時豐富財經類高校美術史課堂的教學實例。因此美術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美術史類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善于優化美術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引入考古研究環節,保證美術課程內容的前瞻性,提高財經類高校美術專業學生思維的靈敏性[4]。充分將課堂內容與考古、課外參觀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性學生參與美術史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學生對美術教材的認知,進而創建出生動形象的教學環節。
出于某種角度,一切廣泛的美術藝術基礎理論都不能獲得學生的直觀感知。財經類高校美術教師應合理安排學生到校園外進行考察與鑒賞美術藝術作品活動,使學生充分與古代藝術作品相接處,直觀地觀看美術史藝術作品,便于學生觀察古代精美作品的高度、顏色、形狀與表面質感等,然后向學生介紹美術史理論知識,加強學生對美術史課程的了解,提高學生美術史專業素養。根據財經類高校美術史課程實際教學情況可知,因資金有限,其還不能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去國外參觀美術史藝術作品,然而教師可以在特殊情況下,引導高校學生到美術展覽館與美術博物館等地區進行實地考察,重點尋找壁畫與石窟像等藝術,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美術世界的魅力,升華學生自身情感。
此外,教師需要持有中國美術史與西方美術史相互依存的觀念,以免學生過于關注中國美術史而忽視西方美術史,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所以,通識教育視角下財經類高校美術教師在帶領學生觀賞中國藝術館與圖書館的同時擴展了學生西方藝術史的眼界,可以有效彌補美術史課堂的不足,增加學生知識儲備量。
(二)注重美術史課堂中藝術類典型電影的研究
如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在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下,許多先進教育技術不斷研發,例如多媒體技術、實時投影技術、電腦教學一體化技術等,這些教育技術都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財經類高校開設美術史教育教學具有重要作用。“讀圖”為美術史類課堂中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可以將美術史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建立關聯,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與圖畫產生情感共鳴。對于美術史類教學,研究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圖像文化方面,并且文化與藝術和哲學息息相關,特別是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今天,無論是查閱資料還是收集圖像都變得極其方便,所以美術史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全面結合互聯網自身獨具的優勢,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包含藝術風格的電影滲透在課堂中。
比如播放電影《梵高》、《潘玉良》和《大紅燈籠高高掛》,給學生一種直觀感受,對學生視覺造成一定沖擊,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美術史教學課堂中,進而引導學生自主走進美術史的世界,利于學生更好地分析美術史具有的特征,加強學生對美術史教學的理解,同時典型藝術類電影可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促使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所以,在美術史課堂中引入藝術性電影會對美術史教育產生積極影響,可以在電影觀賞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詳細講解與廣泛講解相互融合
依據我國高校以往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基本要求,尤其是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點,每個教師都會詳細講解。然而財經類高校美術史教學與其它教學不同,美術教師需要結合自身教授經驗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詳細講解與廣泛講解,同時將教材進行歸納與整理,從生活實際出發,掌握教材的中心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對于教材中的次要內容只需要泛泛而談即可,對于教材中無關緊要的內容,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自主總結,便可以達到教學目標。由此降低美術史教學內容的難度,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利于學生美術興趣的激發與自信心的建立。此外,教師要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突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做到靈活安排教學環節。教師需要提前進行備課,保證教學內容的全面與規范,將教材知識點相關的歷史發展背景與歷史發展歷程以及體現的美術問題與現象生動形象地介紹給學生,賦予美術史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對美術史內容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學習效率。
將所學的美術史知識加以拓展,對學生美術史素養的提高也具有積極作用。對于美術史教材來說,其內容只是基礎資源,要想凸顯教學效果,需要把其他類型的學科內容滲透在美術史課堂中,使學生綜合學習人文、美術、科學與歷史等知識,充分了解各個學科具有的特征與性質,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轉變,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這樣巧妙地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為財經類高校培育出優秀的美術人才作鋪墊。
四、結語
綜上所述,開展通識教育視角下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課題對財經類高校美術史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美術史類課程的開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與創新意識,還能夠豐富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基于此,在通識教育視角下,各所高校需要給予美術史類課程高度重視,創新教學方式,更新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不斷構建出科學完善的美術史類課程體系,保證教學質量,促進財經類高校的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王瑾,李紅梅.通識教育視角下財經類高校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海外英語,2014,(9x):60-61.
[2]金淑芳.美術史論類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理念探索與實踐[J].美與時代(下),2014,(6):69.
[3]鄧東.通識教育對藝術人才培養的作用[J].光明日報,2015,(10):45.
[4]馬丹.高師美術通識課程體系的建構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5):149.
作者單位:
山東財經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