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 要:廣東省民辦教育工作會議強調應用型院校要突出內涵發展,著眼轉型提質,在這種情勢下,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并注重提高人的素質的通識教育,理應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情,試圖從課程情況、教學方式、課程評價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策略,以加強教務管理。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通識教育;教務管理教學方式;課程評價
從目前情況來看,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選修課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務管理等還存在諸多問題與困惑?;趯鴥韧馔ㄗR課程教務管理現狀的分析及對廣州工商學院通識選修課程教務管理現狀的實證數據調查,筆者試圖從課程情況、教學方式、課程評價三方面提出應對策略,期望能為學生搭建應用型人才平臺做出一份貢獻。
一、通識教育課程基本情況及對策分析
目前對于通識教育教務管理的研究和探討成果較多,囿于研究范圍的局限,本文中所講的“通識教育”的教務管理,不包括公共必修通識課程,而主要探討公共選修類課程的教務管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識課程現狀如何?我們曾于2014年年底以廣州工商學院作為樣例進行了問卷調查。該校作為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一向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規定學生必須選修一定數量的跨學科門類的選修課,目的是為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受益終生的興趣、愛好和技能,使之成為具有深厚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底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但從目前具體實施情況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
(一)學院通識教育基本情況。本次調查針對學院目前還同時存在本??粕那闆r,設置了兩張調查問卷,第一類問卷面向2013級曾修讀通識選修課的大二學生,涉及9個專業,范圍廣,有普遍意義。問卷共236份,回收236份,有效率100%。另一類問卷面向2014級新生,涉及9個專業,共692份,其中本科生177人,??粕?15人,回收692份,有效率100%。本次調查方式為網上問卷調查。這個整體性評價的給出,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對于通識課程的要求。結合調研結果,學院目前通識選修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通識教育宣傳不夠,缺少必要的選課引導
調查結果顯示,有近一半的學生是在非常盲目的狀態下選擇通識課程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學校通識教育的宣傳不夠;另外,新生進校后忙于適應新環境和專業學習,臨近期末進行通識選修選課,時間緊促,稀里糊涂幾秒之間便選擇了下學期的通識選修課。
(2)迫于就業壓力,選課時趨向功利化
通過以上數據,大二學生70%的同學對通識選修課有比較正確的認識,而新生中有接近40%的是基于興趣愛好,而有20%的學生則希望通過課程提高自身就業能力。
(3)選修類別不平衡。在對學院的調研中了解到,目前該校通識選修課有以下四種類型:自然科學類(4門):人文科學類(12門):社會科學類(10門);藝術體育類(7門),嚴重的文理不平衡。其中選擇歷史與人文科學的比例最高,自然科學類占
19.8%,而恰恰這類課程門數也較少。這種課程體系不平衡現象,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師備課難度較大;二是對學生要求具有一定定量分析能力,這是基于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分析的;三是學生一般選擇容易過關的課程。因此開設自然科學類課程相對較少,造成了選修類別不平衡。
(二)學院通識課程現狀的對策分析。(1)嘗試多種方式來加強通識課程選課指導。從學院調查數據顯示,真正了解通識課程性質的學生太少,他們往往選擇課程是憑感覺,或者為了修滿學分,順利畢業,又或者偏好于與就業密切相關的實用型課程,因此學校負責通識教育課程的部門應加大通識課程選修的指導力度,(2)鼓勵老師申報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緩解選修類別不平衡問題。學院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較少,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界的物資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等為研究對象,因此自然科學強調邏輯推理、科學實證和定量計量,具有不同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這對于理工科的學生是極具挑戰性和趣味性的一類課程,因此鼓勵老師申報自然科學類課程,同時,也要積極宣傳,讓大學生們更好地了解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學院通識課程的教學方式及對策分析
(一)大部分通識課程的常規教學還是選擇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死板,缺乏師生互動。在通識課程的教學中,傳統教學中的課堂教學、必要的師生情感交流、教師人格魅力的熏陶等依然是影響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形式,但他們顯然不喜歡傳統的灌輸式講授,而更傾向于“我導,你學你問你思你做”的教學方法。
從結果中可看出,教學方法很重要,學生更認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以多種教學方法。究其原因:有些教師對通識課程不夠重視;有些教師本身的教學歷練不夠,教學水平有限;學生對課程內容不了解,無法與授課教師對話交流、互動,呈現“啟而不發”的狀態,教師也就放棄師生互動這一環節。
(二)通識課程教學方式對策分析。(1)改進教學方法,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并輔以現代教育技術。由于通識選修課不屬于專業課程,受重視程度明顯不足,部分學生和教師不能正確理解它的重要性,教師和學生都缺乏熱情,教學質量較低。改進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加強互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能夠將本門課程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綜合交叉,提供多元化的認識視野和多角度的思維方式,方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2)引進優質網絡公開課。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教學模式日新月異,網絡課程教育以其不受時空限制、交互性好、優質資源多、使用便捷等優勢,成為學校教育的一種創新模式,且成為全民教育與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慕課,就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定義為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
es),國內也稱之為大規模網絡公開課,它發展于過去的那種發布資源、學習管理系統以及將學習管理系統與更多的開放網絡資源綜合起來的新的課程開發模式。學院2014年也開始小范圍地引進“慕課”,目前已開設了《唐詩經典與傳統文化》、《個人理財規劃》、《社會心理學》等課程,今后還將逐步增多。這種網絡課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選修課程的數量不足;選修課程的分類體系不完整;高職稱教師開設的選修課程比例偏低;以及校級選修課的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也是未來通識選修課模式的發展趨勢。當然,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主性、自律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識課程整體評價及考核的對策分析
(一)通識課程整體評價
課程數量種類少。學院目前四類通識選修課程共33門(據不完全統計),少于同類院校(如廣東培正學院)。
一般來說,新建本科院校的通識選修課整體都較薄弱,課程總體數量少,開課的高職稱教師更少,與時俱進的課程更是少之又少。實際上,學院目前已從各方面加強了通識課程的管理。但課程整體數量依然沒有增加多少,分析其原因:1)選修課多安排在晚上,授課教師交通不便;2)選修學生來自各院系,不利于教學管理,導致逃課現象較多,教師也就大多不愿承擔此類教學任務。
(二)通識課程整體評價及考核的對策分析。(1)需增開部分類目的通識課程。提高通識選修課程師資福利待遇,積極創造利于通識教育的大環境,多挑選優質網絡精品課程,這些課程既能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又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達到培養“通才”素養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標。(2)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的主要核心是更注重考試過程,第一,考試過程全程化,突出平時學習過程考核。第二,考試內容能力化,淡化期末理論考核。
綜上所述,學院對通識教育教務管理整體運行良好,但也還有亟待改進之處通過分析通識課程現狀,教學方式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學模式的新趨勢——加強慕課的引進,改革現有的考核方法,增開通識課程門數,提高其教學質量,從而達到提升學院通識課程的綜合影響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搭建起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綜合平臺”。
參考文獻:
[1] 劉曉文. 應用型本科高校通識課程設置現狀及對策.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探索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譚菊華. 大學生就業視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