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穎
【摘 要】就業是高校學生培養的“出口”,體現了一所大學的辦學水平。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將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融入于大學生就業指導,在新時代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中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缺少個人針對性和缺乏現實指導性。新時代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豐富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方式方法并將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貫穿到教育全程,增強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人文關懷;心理疏導
中圖分類號: G647.38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1-0230-002
2016年底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1]雖然經濟和社會不斷飛速發展,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明顯,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82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將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融入大學生就業指導,是緩解學生和社會就業壓力的一個重要舉措。
1 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的內涵及其內在關系
1.1 人文關懷的內涵
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大課題,體現在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以及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思考。簡單來說,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關注,包括對生命、權利、人格、價值和理想等方面的尊重與關懷,其核心是對人性的關懷。
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人文關懷,就是要在就業指導過程中充分體現對學生就業、職業生涯規劃、未來發展乃至生存成長的關懷。要求高校在就業指導中,不以就業率作為唯一考核目標,而應以此為出發點,強調“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工作中關心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尊嚴,認真傾聽、解決學生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和實際問題。將人文關懷融入大學生就業指導,是貫徹習近平同志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精神的必然要求。
1.2 心理疏導的內涵
心理疏導最初是心理學概念,指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和方法技術,對咨詢者進行心理輔導和咨詢,從而消除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幫助咨詢者恢復人格,促進其身心健康正常發展。
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心理疏導,蘊含“疏通”和“引導”的含義。要求教師或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在就業指導的過程中,通過了解學生的生活成長環境、學習情況、就業情況和職業規劃,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深入分析每一名學生的心理狀態,利用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和方法,對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可能或已經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進行疏導,緩解學生容易產生的焦慮、矛盾、失落、自卑等心理問題,改善學生心理狀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成功就業。心理疏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一環。
1.3 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內在關系
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又存在緊密的內在關系,二者密不可分,共同促進高校和諧穩定。
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人文關懷強調“以人為本”,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順利就業。人文關懷包含對學生的個體關懷和集體關懷、物質關懷和精神關懷等,心理疏導是精神關懷的手段和目標。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心理疏導,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緩解心理問題為目標,本身也是一種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心理疏導的目標和方向,心理疏導是人文關懷的方法和手段。
2 大學生就業指導中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倡導,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作用也被逐漸重視起來。但是,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作用并沒有完全的體現,尚存在一些不足。
2.1 忽略學生主體地位
當前,高校的就業指導有就業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課和創業就業培訓、講座等多種形式,以講授為主,重視技能和知識的灌輸。許多高校盲目追求就業率,并作為工作的唯一考核標準,造成就業指導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要以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和合理就業為目標。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是就業指導的主導者,學生相對被動,主體地位未被重視。教師在課堂上單向灌輸就業創業的相關知識,甚至以權威自居,以制度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但難以真正解決在就業中遇到的問題。盡管許多學生已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但由于缺乏創業就業意識和規劃科學性等方面的實踐指導,難以顧忌全部學生的心理情感和真實意愿。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速去,未體現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
2.2 缺少個人針對性
在就業指導中,受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的影響,教育者針對學生制訂“共性”教育目方案,教授內容相同。但學生成長環境不同,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求職目標和個人追求不同,往往存在個體差異性。
傳統就業指導,以大班授課方式為主,采用“共性”教學,幫助學生迅速學必要的就業知識和就業技能。但教師沒有精力也很少去實際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無法給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和心理咨詢,培養目標單一,束縛了學生的理想追求和創新意識。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學生受到社會和網絡各種信息的沖擊與誘惑,面對父母的期望和眾多就業困難,在就業過程中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和精神困惑,產生焦慮、自卑等情緒,甚至造成心理疾病。究其原因,大學生就業指導沒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缺乏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2.3 缺乏現實指導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的價值觀多元化,對就業有了新的要求。當前我國就業指導中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多以就業率為主要目標,局限于空洞的說教,忽視了社會新問題和學生的發展變化。在就業指導中,面對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困惑,缺少從學生成長成才角度的考慮。
在求職過程中,有些學生期待進入國企、央企,但招聘人數趨于飽和且錄用門檻越來越高,降低了對畢業生的需求。而受家庭條件影響,許多學生又因為怕辛苦不愿意去基層單位。同時,有些講座活動,強制要求學生參加,卻沒有考慮學生是否有興趣,不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對學生的心理疏導,主要以入學心理測評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心理狀況,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就業矛盾化、信息不對稱、供求不平衡和眼高手低等問題都需要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增強現實指導性。
3 新時代加強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對策
3.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生主體地位
為了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充分體現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需要有強有力的教師隊伍保障。
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能力,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做好人文關懷的前提。教師隊伍要增強自身人文素養,堅持“以人為本”,關心學生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在教育過程中,掌握人文方法,以關心、關愛、理解學生為出發點。遵循人文精神,用自身的良好品格和魅力,感染和塑造學生。增加人文關懷,增強師生情感,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在工作中從學生角度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經常性、主動地和學生開展交流活動,深入學生生活,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和就業需要,幫學生解決在就業中遇到的問題。
教師隊伍的心理疏導能力是尊重大學生,做好大學生心理疏導的基礎。教師隊伍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克服自身心理不足,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生并感染學生。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表達能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放松心情,更愿意與教師溝通遇到的問題。打造專業的心理疏導團隊,引進專業心理咨詢師,輔導就業指導教師學習心理學知識和疏導技能,了解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深入學生學習生活,預見并把握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疏導學生,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3.2 豐富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方式方法,增強個人針對性
集體輔導與分別談心相結合。集體輔導效率高、作用廣泛、感染性強,通過課堂、講座和朋輩經驗分享,能快速將就業知識和共性問題向學生普及。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求職需求和心理狀態不同,需要配合分別談心,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面對的問題,舒緩學生就業壓力,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配合。家庭是學生健康成長、順利就業的堅強后盾。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經常與家長保持溝通,交流學生的就業情況和心理狀況。家庭要給孩子一個充滿包容、理解和支持的積極環境,同時在就業上支持、鼓勵和關心學生。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就業觀念和心理狀態。
網上咨詢與線下疏導相結合。通過校園廣播、網絡課堂、微信公眾平臺、網上咨詢室微信、QQ交流群等網絡平臺,將就業指導和蘊含人文精神的內容發布到網絡平臺。充分發揮網上咨詢室的作用,向學生提供保護隱私平臺,及時解決實際問題和心理問題。建立交流群,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充分發揚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成立心理咨詢室,針對在網絡上無法解決的問題,給予知識輔導和心理咨詢,有針對性的為學生提供服務。開展朋輩經驗分享會、求職技能大賽、觀看心理劇等校園活動,讓學生接觸真實求職市場,積累經驗,舒緩心理困惑。
3.3 將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貫穿到教育全程,加強現實指導性
凸顯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將其融入在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全程,分層次、逐年開展工作,增強教育現實指導性。
大學一年級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尊重學生的個體特征,引導學生分析自我,認識自我,形成職業規劃意識。指導學生確立符合自己性格、興趣和理想的職業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和發展方案,預見心理問題并及時解決,增強職業競爭力。
大學二年級注重在專業課中融入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專業教師對學生負有就業教育的直接責任,應充分發揮第一課堂作用。把人文素養、人文精神和心理知識滲透到教學內容。用自身的品格與魅力感染和塑造學生。
大學三年級開展就業指導課并鼓勵學生參加實踐。通過就業指導課,向學生介紹就業政策、法律法規、行業發展趨勢和簽約流程、戶檔政策,幫助同學提早認清就業形勢,主動實踐就業。同時,學校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發展的需求的實踐活動。構建產學研平臺,建立實習實踐基地,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創造力。
大學四年級設置就業月,全面支持學生就業。發揮人文精神,跟蹤每名學生的就業情況,分析行業、政策、前景等各方面的利弊,注重指導現實性,幫助每名學生順利就業。關注學生情緒和心態,及時開展心理疏導,緩解學生就業壓力。鼓勵學生就業、創業,聘請專業創業指導師,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并提供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