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峰 張建秋 席云
摘 要:在新時代,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應該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不斷進行政策、制度創新,合理規劃城鄉布局,消解城鄉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現實問題,以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加快實現全民共同富裕這一宏偉目標。
關鍵詞: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F28?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2-0043-02
現在,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標志之一,同時也是加快實現全民共同富裕這一宏偉目標的必由路徑。因此,積極推進新時代城鄉經濟一體化理應成為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加速實現全民共同富裕的關鍵。
一、新時代城鄉經濟一體化現狀
現階段,我國城鄉經濟仍然顯著呈現二元經濟結構態勢,城鄉發展失衡比較嚴重,城鄉經濟地位不平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反差、公共服務水平的巨大差異以及文化、教育、醫療等關乎民眾生活質量的諸多硬軟件方面的差距嚴重阻礙了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導致鄉村的高素質人員及大量資金匯入城市經濟發展,而城市固有的人才、技術、資金仍然傾向于為城市經濟發展錦上添花,從而致使現階段城鄉經濟發展方面的失衡度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
(一)城鄉經濟在資本、人才等要素投入方面的失衡現狀
建國以來,我國幾代人的共同夙愿就是要在較短的時間之內實現工業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工業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各級政府及民間人才普遍熱衷于城市工業發展,無論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或人才引進等均偏重于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致使鄉村經濟發展長期落后于城市經濟發展。最大的反差是,我國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超過或接近部分發達國家水平,而廣大鄉村地區仍然存在大量需要“精準扶貧”的村莊。此外,鄉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衛生投入以及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障等方面長期落后于城市,使得廣大鄉村居民長期不能和城市居民一起平等地分享國家經濟發展的紅利,這種現狀進一步阻礙了資本、人才等要素向鄉村地區的流入,加大了城鄉經濟發展方面的剪刀差。近年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但與同期城市相同或相近方面的投資力度相比差距巨大,使得鄉村在道路交通、電力基礎設施、水利設施建設和綜合改造等方面的投資嚴重不足,這種現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阻礙了鄉村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建構,減緩了鄉村居民經濟收入的增長,挫傷了農民發展鄉村經濟的積極性,加速了鄉村優勢要素資源匯流于城市,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環發達城市的鄉村貧困帶。
(二)城鄉各類社會保障的失衡現狀
雖然經過一定程度的戶籍制度改革之后眾多省份已經取消“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的字面差別,但從本質上來看我國的戶籍制度對于“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還存在著較為清晰的界定。由于鄉村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加之長期以來國家財政和社會資本對于鄉村地區投入不足,導致廣大鄉村居民在各類社會保障和文教衛生等方面相較于城市居民長期處于劣勢地位。關乎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高低的各類福利待遇的差異,大大降低了鄉村地區對于各類人才的吸引度,從而進一步促使鄉村有一定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青壯年居民加速涌向城市,使得鄉村地區人力資源空心化、老齡化。
(三)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缺乏內生動力
城鄉經濟一體化需要城市和鄉村經濟的協同發展,但長期以來鄉村經濟發展不僅吸引不到優秀人才加盟,而且現有人才和青壯年勞力也呈現加速流失的態勢,加之鄉村資本也有投向城市的逆流,導致鄉村經濟發展的人財物空心化問題嚴重。目前,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某些制度性、政策性障礙尚未完全掃除,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現代農業經濟模式的構建。因為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效益偏低,而且回報周期較長,同時農產品進口成本的長期走低,導致國內農產品的價格也相應處于較低水平,使得眾多鄉村居民產生“在家務農不如進城打工”的思想,再加上人們“急功近利”的短視思維,這就直接導致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缺乏足夠的內生動力。
(四)城鄉經濟發展的失衡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鄉村經濟發展一直遠遠落后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并且農業生產長期傾向于粗放經營,不僅生產效率普遍低下,而且各類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農產品品質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缺乏市場競爭力。目前,我國廣大鄉村地區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模式還占有一定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另外,國家也注重將優勢資源投向城市經濟,現在鄉村經濟發展與城市經濟發展相比較,城鄉經濟發展差別有不斷加大的趨勢。再者,雖然鄉村各種產業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但由于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投入不足,鄉村產業以勞動密集型居多,而城市經濟更傾向于發展高科技產業。
二、新時代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有效路徑
新時代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就是要實現城鄉經濟融合協調的均衡性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注重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同時必須注重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一)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科技創新對于經濟發展擁有巨大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鄉村經濟的發展必須充分依托于城市所擁有的科技創新優勢來促進鄉村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1.以農業科技創新為依托,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鄉村必須因地制宜地依托于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現代化。例如,在擁有連片性大面積可耕地的鄉村地區,要充分利用大型農業機械,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農業生產,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又如,在山地和丘陵地區等不適合大型農業機械使用的地方,要依托于農業科技創新,開展精耕細作式的農業生產,可以使用小型、微型農業機械,種植經濟類農產品,利用農業科技創新增產增收。
2.推廣創新性農業技術,切實提高農業產出
隨著新一代農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他們的自身素質不斷提高,現代交通的便捷和網絡的無處不在,已經使得新一代農民成為開放的農民,他們渴望并樂于學習和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基于此,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組織農業科技專家、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村,把農業科技送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民排憂解難,努力培養一大批懂技術、留得住的現代農民,為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良好而扎實的基礎。
3.打造鄉村農場經濟,提升鄉村經濟的綜合實力
鄉村以農業生產為主業的同時也要注重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注重打造鄉村現代產業。例如,現階段,廣大鄉村地區要注重發展農場經濟,可以從家庭農場逐步發展成為大規模的農場托拉斯,從而形成規模經營,產生規模效益,使得珍貴有限的土地資源產生其最大效益。
(二)以政策、制度創新為依托,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多年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國從政策、制度層面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城鄉的區別對待。換句話來說,城鄉居民不能平等地分享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紅利。新時代,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顯著提升,城鄉差別也應該適時通過制度創新使之逐步縮小,乃至消失。
1.完善有關政策、制度,促使城鄉居民擁有現實的平等地位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顯著提升,但現階段仍有為數不少的鄉村居民在潛意識中仍然認為其社會地位低于城市居民,這種思想觀念也是導致“農民工”成為“弱勢群體”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時代,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戶籍制度改革,并出臺相關政策,促使城鄉居民擁有現實的平等地位。
2.完善有關政策,促使城鄉居民享有同等的各類社會保障
鄉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所享有的各類社會保障方面的差異性是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瓶頸之一。從建國至今,我國的鄉村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飲水思源,在新時代,我國的城市也應該很好地反哺鄉村,因此,應該在各類社會保障制度的制訂或修訂時,要以促使城鄉居民享有同等的各類社會保障為基本前提。
3.完善有關政策,保障城鄉居民合法雙向自由遷徙
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節點之一就是城鄉居民合法雙向自由遷徙。鄉村居民通過在城市購房、工作、投親等方式轉變為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居民是否也能通過類似的方式定居鄉村呢?這要通過有關政策和制度來保障。國家有必要盡快出臺或完善相關政策,保障城鄉居民相互遷徙的權利和自由,并充分保障其在遷徙過程中應有的權益,從而為早日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保駕護航。
(三)合理規劃城鄉布局,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為有效解決我國城市人口密度大、交通擁堵和鄉村地區人口銳減導致的空心化問題,應該統籌優化城鄉各類資源,使其更趨布局合理化。
1.逐步完善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規劃體制、機制建設
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地開展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建設方面的調查研究,逐步完善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規劃體制、機制建設。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要經常深入鄉村居民,了解群眾的訴求,進而制定出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能彰顯政府人文關懷、體現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良性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方案,造福一方百姓。
2.合理規劃城鄉布局要彰顯城鄉特色,突出城鄉優勢互補
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并不意味著全方位地實現鄉村地區的整體性城鎮化轉變,而是要在兩者發展的過程中注重體現城鄉之間的有機融合性發展,在保留城鄉各自基本功能和特性的基礎上,凸顯兩者發展過程中的優勢互補性,進而實現白天在廣袤的農田中操控大型農業機械,夜晚在城里的高端會所里暢享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