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素花
摘 ? ?要: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由于物質生活條件或精神條件有限,留守兒童的成長存在問題。為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境況,要在工作中對癥下藥。本文針對這些兒童的生存狀況和教育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 留守兒童 ? ?生存狀況 ? ?教育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衍生問題。近年來,許多農村青壯年為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選擇去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城市務工,而將年幼的子女留在農村交由長輩或親戚撫養,導致部分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懷,產生了新的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
(一)生存狀況。
1.家庭經濟來源。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父母大多數在外務工,家庭成員多是年邁的祖父母輩,日常生活也是由祖父母照顧,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來源是由父親外出打工獲得,母親在家種地的同時負責照顧孩子。雖然說有父母在外務工掙錢作為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然而在實際農村家庭中,負責照顧年幼孩子的大多還是祖父母輩,或者母親通過種植、養殖的方式掙錢支撐經濟支出,而真正依靠外出務工父母獲取經濟收入的僅占很少一部分,家庭生活拮據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不論是身體素質還是心理素質發展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問題。
2.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可大致分為居住環境與成長環境。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居住環境狀況堪憂。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居住環境不能滿足基本的環境需求,有的家庭甚至缺少基礎生活設施,不能為兒童提供相對私人的居住空間,許多已經步入青春期的留守兒童還與爺爺奶奶居住在一個房間里,這會使其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此外,部分留守兒童家庭缺乏照明工具等基礎設施,導致其在完成課后作業時受到較大阻礙,最終影響學習成績。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很難為其提供應有的精神支持。由于伴隨留守兒童成長的大多是爺爺奶奶,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主要由爺爺奶奶負責,接收到的是一些十分傳統的觀念,成長環境中爺爺奶奶陪伴較多,缺少父母的交流,導致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
3.監護情況。
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分為五大類,即隔代監護、單親監護、親戚監護、同代監護和自我監護。隔代監護為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即由爺爺奶奶,抑或是更加年長的長輩對孩子進行監護,而單親監護則是父母雙方中的一方照顧孩子,另一方外出務工,這種監護情況極為常見。親戚監護是將孩子送到較為親近的親戚家里寄養,同代監護與自我監護的極為少見,即相同輩分的哥哥姐姐對兒童進行監護,抑或是兒童自給自足,自己養活自己。
(二)教育現狀。
1.學習基礎差。
一些農村留守兒童進入學校之后表現出學習基礎差的特點,家庭教育質量不足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爺爺奶奶文化程度低,這些留守兒童在課后學習中缺乏有效指導,難以與教師取得溝通,不能對孩子平時學習和家庭作業進行必要的輔導,不但基礎知識得不到及時鞏固,而且不利于養成專心致志、認真細心的良好學習習慣。此外,相較于普通學生而言,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速度較慢,隨著時間的累加,學習成績越來越不理想。
2.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受家庭氛圍及生活環境的影響,可能出現一些的心理問題,例如自卑、焦慮心理等。具體表現為在課堂上不喜歡發言、不喜歡與同學合作探究、課后不愛和同學交心、不愛與同學交朋友,甚至抵觸參加學校或班級的集體活動,回到家后有心事也不向爺爺奶奶傾訴。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發現這類學生更容易對手機等智能電子設備產生過度依賴,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長此以往,心理存在問題的留守兒童容易封閉自我,不易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二、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分析
(一)家庭方面。
1.父母長年外出務工,缺乏對子女的有效教育。
迫于生計的家長們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往往選擇離開家鄉去大城市打工掙錢。留守兒童的家長在他鄉異地奔波勞碌、忙于生計,時刻面對著極高的工作壓力,大多數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夠回家看望孩子,更有甚者幾年才能回一次家。如此,家長能看望孩子已經實屬不易,難免疏于對孩子展開教育。在無法兼顧教育孩子與為孩子提供良好物質生活的情況下,大多數父母都會優先選擇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需求,而放緩對孩子的文化或思想教育,被迫缺席孩子內心世界的成長。
2.監護人教育觀念滯后。
在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由于監護人大多是爺爺奶奶,家庭教育觀念較為滯后,不能做到對孩子的有效教育。監護人的教育觀念落后一方面體現為片面追求成績,忽略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及生活習慣和優秀品質。兒童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呈現不同的心理特點,監護人在教育過程中卻忽略了這些,違背了身心發展規律,對兒童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監護人采取將孩子完全交由學校教育的態度,認為自身認知有限,不足以管教孩子;或者誤認為學校應擔負起全部教育責任,與自身無關,在此期間出現的教育問題及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都與己無關。
(二)自身方面。
1.自卑心理強烈,缺乏自信。
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存在一定的困難,生活水平比較低,經濟比較拮據,進入學校之后,身邊同學的生活層次水平不同,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生活消費水平自然不同。兒童的心智尚為年幼,內心極為敏感,在與生活條件較為優越的同齡人相處時會感受到落差,久而久之便產生“我比不上別人”的想法,認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面對其他同學時常常不敢正視他人與其平等交流,在內心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不愿意與他人交流。
2.社交關系緊張。
年幼時期的兒童認知有限,又十分活潑好動,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內心情感極為細膩,心理狀態極易受外界事物變化的影響。一方面,由于對自身的不正確認知,留守兒童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不敢與他人正視,抑或是沉默寡言,不愿意與他人溝通交流,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恐懼與不信任。另一方面,一些兒童會因為自卑而極度敏感,內心過度敏感,容易與別人發生爭執甚至沖突,使人際交往關系緊張。
3.學校表現欠佳。
受家里年邁長輩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在進入學校前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形成的行為習慣與一般學生有所不同。這部分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后,往往在行為方面與他人表現不同,很容易引發其他學生的孤立。
三、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關法制體系。
要想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與教育現狀,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顯得尤為必要。政府一方面要落實相關政策支持農民工返鄉就業,投入家鄉的經濟建設中,實現農村發展城鎮化,鼓勵更多的外出務工家長回鄉發展,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另一方面要進行相應的政策資助傾斜,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對經濟困難的家庭給予一定的經濟資助,不斷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
(二)加強對學生的關愛,促進師生互動。
要想改善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促進其快速融入學校的生活環境與學習氛圍,加強對學生的關愛,教師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顯得尤為重要。農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多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在日常生活中及時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了解其生活動向與心理,并給予一定的鼓勵與指導。除此之外還需要定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例如定期開展主題班會,定期給學生觀看相關心理講座,從而不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加強與監護人的溝通交流,促進家校合作。
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需要學校和家庭的雙方努力與付出,家校合作顯得尤為必要,學校需要通過家校合作掌握孩子的家庭基本情況,并對兒童進行相應的教育指導,幫助其更好地成長。家庭應該通過家校合作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實現對孩子的有效教育。家校合作可以通過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家訪,定期開展家長會等進行。教師可以對孩子在學校內的生活情況和教育情況進行總結與概括,家長可以與老師進行實時溝通,既可以總結孩子在家里的生活情況,又可以和老師、家長進行相關的教育經驗交流討論,不斷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四、結語
在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教育現狀的過程中,政府要不斷建立健全相應政策法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其的關愛,多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定期開展相關活動,促進家校合作,實現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海娥.浙江文成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7.
[2]寧寧.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3]姚聰.小學教師留守兒童關愛能力構成及發展途徑研究[D].延邊:延邊大學,2017.
[4]李慧.安徽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7.
[5]支曉燕.泰寧縣朱口鎮留守兒童情感缺失問題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6.
[6]黃夢杰.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7]孟雨晴.吉林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態調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此論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規劃課題“改善‘麻雀學校‘留守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策略的調查與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