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蓉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各種各樣的媒介之間相互融合,使得網絡輿情呈現在非常活躍的狀態下。同樣,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其更有利于高校開展網絡輿情的工作,且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在新媒體時代下,網絡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目前學生的自我獨立意識強,思想活躍,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開展網絡輿情的工作,必須要轉變工作思想,將網絡輿情工作的展開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采用化堵為疏的方針,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積極與學生交談網絡熱點,從而引導網絡輿論的一個走向。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網絡輿情? ?引導? ?預警
根據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表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表示,截止到2018年6月底,我國的上網人口為8.02億,2018年上半年的網民人數增加2968萬人,比2017年增加了3.8%,互聯網的覆蓋率高達57.5%,截止到2018年6月末,我國的手機上網人數已經達到了7.88億,在2018年上半年增加了將近3509億人,利用手機上網的人數占全體網民的98.3%,在所有上網人口中,上網年齡主要集中在10-39歲,這個階段的人數占全體上網人數的73%,其中20-29歲在這個年齡段所占的人數最多,大概30%左右,而在網民總人數中學生的占比是最高的,達到20%。因此在一個互聯網盛行的時代下,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積極的響應國家和黨的號召,積極的開展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輿論工作,是新媒體時代下開展網絡輿論工作的必然要求。為了調查高校開展網絡輿論工作能力,作者計劃在2018年12 月份進行調研,主要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包括網絡問卷和紙質問卷,預計發放的調查問卷2000份,估計有效的調查問卷為1800份,確保我們的調查問卷的回收率維持在90%,收集調查問卷上的相關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作者將通過分析高校目前網絡輿論的傳播環境,能夠更客觀對高校展開網絡輿論工作提出良好的相關建議。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特征
高校網絡輿情指的是高校的成員,尤其是當代大學生針對目前校內外發生的各種現象和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觀念和情緒等綜合體驗。新媒體時代的高校網絡輿論除了具有一般網絡輿論的特點,還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輿情主體的同一性與特殊性
高校網絡輿論的主體者是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大學生團體一般具有同質性,同時也具有個性化,大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知識程度比較高,而且具有很熱情的參與度,使得他們對于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情積極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并且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相對比較集中,課下休息的時間相對較多,會有充分的時間去接觸各種新媒體和網絡。因此無論從關注度還是參與度來說,大學生都是高校網絡輿論的主力軍,另一方面,由于當代大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社會經驗較少,其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型,因此其發表的相關言論具有一定的隨意性,非常容易受到別人的干擾,甚至可能被其他人所利用。
(二)傳播過程的互動性與圈群性
高校網絡輿論大部分都來自于高校的網絡圈,高校的網絡圈之間聯系十分的密切,互動性很強,傳播主體之間關系比較親密,高校的網絡圈主要指的是高校的貼吧、論壇、朋友圈、討論組等,這些成為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學生們可以及時的獲得最新的信息和學校的各種新聞事件,但是這些傳播渠道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信息相對比較閉塞而且缺乏相關的監管機構,因此學生在這些平臺上盲目的發帖抨擊,容易滋生網絡的謠言。
(三)輿情影響的敏感性與偏差性
在新媒體時代下,一臺電腦、一部手機便可知天下事,這是一個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天下事的時代,隨著不斷加強高校的社會功能,高校也越來越受到廣大關注,而且高校的一些突發性事件比起一般性的社會事件來說傳播速度更快,更容易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在這個信息迅速傳播的時代,高校的突發事件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擴散,如果一些不利于高校的言論被廣泛傳播,并在傳播的過程中被扭曲事實,這種突發性的事件,將會給高校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并且還會給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對策
在新媒體時代下,網絡的開放性使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而且大學生的獨立性比較強,個體化程度高,因此為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展開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夯實自我管理平臺,引入議程設置
“議程設置”指的是人們對于某些事情的重要程度,議程設置雖然無法影響別人想什么,但是他通過議程的設置,指引人們怎么去想,將社會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特定的方向。在高校中,學校的領導可以創造出一個自由的網絡平臺,學生可以積極的發表自己的言論,與其他人在此平臺上進行交流,這樣可以加大高校對網絡輿論工作的控制程度。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校園的主體網站和BBS論壇成為了師生交流、同學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也是學校可以監督管理和有效控制的一個平臺。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積極的發揮校園主體網站和BBS的互動交流的功能,讓廣大的師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交流和合作,發表各種言論,為老師和學生的交流搭建一個很好的平臺,老師可以通過在線回復或者聊天的形式,積極的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與,及時疏解每個學生的負面情緒,創造出一個自由健康的網絡環境。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設置一些特色的欄目和板塊,思想政治工作的展開也可以作為一個特色的欄目,通過相關板塊的設置讓學生更加關注當今社會的時事熱點問題,引導網絡輿論一個合理的走向,最后,我們還可以使用一些視頻播放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工作教育,弘揚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培育網絡導師隊伍,實現“專家型”引導
新媒體下的網絡環境同時也是十分復雜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員作為把關人,這些人員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引導網絡輿論的走向,首選,網絡輿論的管理人員可以以普通網友的身份進入到大學生集中的各種網站和論壇,在上面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如果發現學生有什么錯誤的言論,也可以積極的加以引導;對弈一些敏感性的話題要積極的正確引導,要培養大學生獨立認知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其次,網絡輿論工作的監督者必須加大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力度,時時刻刻的凈化網絡環境,為大學生形成一個自由健康的網絡環境。最后,網絡輿論的工作人員需要運用溝通技巧,比如對什么樣的人采用什么樣的交流方式,運用不同的語言風格和交流方式,更好的展開網絡輿論的監督工作,對于一些社會的熱點,輿論工作者要積極的對這些事件進行解讀,激發大學生密切關注和了解時事熱點,這種平民化的表達方式讓大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和認可,從而提高了輿論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三)構建網絡輿情體系,引導流程再造
為了更好的構建網絡輿論體系,我們應該整合多平臺以及收集更多的資源信息,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比如有的平臺互動性強,有的平臺時效性高,來建立輿情的收集體系、輿情的聯動體系、輿情的引導體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網絡輿論體系。一、我們要做好網絡輿情的收集,包括官方平臺和非官方平臺的信息,充分制作網絡輿情的簡報。第二,充分利用校園媒體和廣播等方式,對比較熱點敏感的問題進行研討和溝通。第三,在學校報紙或者校刊上發表關于熱點討論和熱點解讀的文章,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通過這樣一個完整的網絡輿論體系,充分發揮各個平臺之間的優勢互補,將網絡輿論工作不斷的做大做強。對于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展開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始著手:一要對輿情進行不同分類,將網絡輿情進行不同的等級處理,對于發生的輿情進行合理的分類,讓采取的措施更加具有針對性。二是要同時采取多樣措施對輿情進行分析處理,增強信息的聯動性,高校必須整合各部門、各平臺以及外宣平臺,增強處理信息的時效性。三是我們同時要注重各種輿情信息的反饋,使得輿情的問題可以得到快速的解決處理,這樣可以更好的完善輿情系統。
三、結語
在網絡風靡時代下,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影響網絡輿情的傳播,網絡輿情的快速傳播對于高校開展實施各項工作和高校的安全性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要加強網絡輿情的管理,引導網絡輿情有一個正確的走向,保證高校的各項工作可以積極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高紅玲.網絡輿情與社會穩定[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
[2]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如何應對網絡輿情[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
[3]紀紅,馬小潔.論網絡輿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06).
[4]聶峰英.自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指標體系與機制研究[J].江蘇高教,2016,(01).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