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摘 要】川劇變臉,是流行在四川東中部、貴州及云南等地區的民間傳統戲曲,其歷史悠久,包含的文化藝術內容多樣:抹臉、吹臉、扯臉、運氣、變臉等;其表現形式融合的唱腔種類較為豐富,有高腔、昆腔、胡腔、彈腔等;川劇變臉是表現戲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浪漫主義手法,集寫實性、娛樂性、夸張性于一體,是傳統文化藝術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川劇變臉是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歷代川劇藝術家創造出的藝術瑰寶,繼承和發揚川劇變臉的傳統文化精髓是我們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川劇變臉;現狀;傳承
中圖分類號:J809.9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039-01
川劇變臉以其特有的表現形式在傳統戲曲人物創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將人物形象生動具體地塑造在觀眾的面前,而且能夠深化戲曲故事的情感表達,激發觀眾的認同感。繼承和發揚川劇變臉,不僅更新了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促進了川劇變臉文化的宣傳,還是推動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有效途徑。
一、川劇變臉藝術傳承的現狀
(一)川劇變臉藝術性濃厚,但是社會群眾對其認識還不全面
川劇變臉以其精湛的表演和獨樹一幟的直觀表現手法成為四川乃至全國社會群眾喜愛的戲曲種類,其表演極具感染力,簡單粗獷,但是變臉技術要求十分高,融入川劇戲曲表演情節的展示,使群眾在觀賞川劇中能夠體會到人物內心不可名狀的“爆棚情感”。然而在現如今,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年輕一代的社會群眾對川劇變臉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傳統戲曲文化上,對其內部的藝術價值卻是鮮少了解。比如《白蛇傳》,如今的青年群眾對其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它是川劇變臉的代表性劇目之一,是傳統川劇變臉的戲曲表現形式,但是對《白蛇傳》中缽童在劇情的發展下瞬間變幻為綠、白、紅、黑等七八張不同臉譜的人物情感表達蘊意卻知之甚少。青年觀眾大多只是驚艷于川劇變臉表演者的變臉技術之精湛、變臉速度之迅疾,對《白蛇傳》中許仙的抹臉與缽童的扯臉等這些獨特藝術價值都缺乏了解,導致青年群眾無法深入了解川劇變臉的真正價值,從而在繼承和發揚川劇變臉的過程中,難以對傳統文化進行加工宣傳,不利于川劇變臉的發展。
(二)川劇變臉的表現形式陳舊,創新機制不完善
川劇變臉是由四川廟堂戲臺中的慶典發展而來的,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及濃郁的鄉土氣息,融合了生旦凈末丑等多種戲曲角色,廣受民間群眾喜愛,成為巴蜀地區重要的藝術文化名片。繼承和發揚川劇變臉是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的重要途徑。但是,在當下川劇變臉的發展過程中,其傳統文化傳播形式相對陳舊,在科技時代的文化交流氛圍中處于不利地位。比如川劇變臉的傳統曲目《三變化身》,其表演形式大都在戲場,由觀眾買票入場觀看,雖然其精湛的高腔曲調、巧妙的變臉絕技以及濃厚的藝術價值廣受大家喜愛,但是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群眾相對缺乏入場觀看的時間,這種文化藝術傳播形式受制于時間和地點,導致現代群眾對川劇變臉的認識相對淺顯,其表演形式的創新機制不完善,也制約著對川劇變臉文化精髓的宣揚,從而對我們繼承和發展川劇變臉文化產生負面影響。
二、探究完善川劇變臉藝術傳承的途徑
(一)加大傳統文化宣傳力度,培養川劇變臉表演人才
川劇變臉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在表演中融入了多種唱腔、舞蹈動作、扯臉、抹臉等技藝,藝術文化價值十分豐富。藝術創造來源于群眾生活實踐,同時又高于實踐,因此在繼承和發展川劇變臉時,要注重文化與群眾的互動,深入挖掘川劇變臉的民俗文化價值,找出川劇變臉與社會群眾的感情共性,立足于感情共性加大宣傳,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川劇變臉的文化品牌,提高社會群眾對川劇變臉的了解,并且加強青年川劇變臉演員的培養,為更好地發展川劇變臉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從而有效促進川劇變臉的繼承和發揚。
(二)更新川劇變臉表現內容和形式,與時俱進
川劇變臉由于觀賞性極高、劇情完整、高潮跌宕,使其在傳統時代備受群眾的喜愛。但是,在現如今的科技時代,人們對川劇變臉的熱愛程度卻不如從前,究其根源,是由于川劇變臉的表演內容跟不上時代變化,且仍未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在技藝傳承方面由于戲曲一脈相傳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川劇變臉技藝的傳承。優秀戲曲文化是立足于時代生活實踐的產物。因此,在繼承和發揚川劇變臉的過程中,要從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雙管齊下,使川劇變臉技藝在保留川劇戲曲文化藝術價值時,能夠與時俱進豐富自身的表演內容和形式。例如,川劇變臉藝術家彭登懷,在扎實掌握川劇變臉技術時,改良了川劇變臉的服裝與道具,將絲綢替代早期的布、豬皮等材料制作臉譜,使川劇變臉的速度更為迅速,人物情緒表現能力也更有渲染力。無論是在技藝改良還是在表現人物情感上,既保留了原有的藝術價值,又符合了現代大多數的審美和價值觀,極大地提高了現代觀眾對川劇變臉的了解興趣,有利于推動川劇變臉的發展,宣揚其傳統文化精神。
三、結語
綜上所述,完善川劇變臉的傳承途徑不僅是保護和發揚川劇戲曲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傳承川劇變臉戲曲藝術的過程中,要兼顧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和時代文化要求,尋求多種途徑,培養新生代川劇變臉人才,從而使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參考文獻:
[1]彭登懷,萬平,蔡少波.我與川劇變臉[J].中國戲劇,2016(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