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云
【摘 要】上黨梆子是山西上黨地區獨有的戲曲,流行于山西東南部,是上黨戲曲的代表劇種,明末清初產生萌芽,迄今有著將近400年的歷史。上黨梆子作為上黨地區的民間戲曲在上黨地區曾經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祭祀、廟會、慶賀豐收等都離不開它,但近期由于流行音樂的普及及其他戲曲的沖擊讓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所以它的轉型與改革迫在眉睫。
【關鍵詞】上黨梆子;梆子腔;現狀;改革
中圖分類號:J82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030-01
一、名稱由來
上黨梆子產生于明末清初的上黨地區,發展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這期間名稱幾經變更,在清朝時道光年間被稱為“土戲”“大戲”,1934年改為“上黨宮調”,直到1954年全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時,才定名為“上黨梆子”,并一直沿用至今。
所謂“上黨”是源于秦代山西省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上黨郡”,說的就是今山西地區的長治盆地與晉城盆地這兩塊最大的盆地。今天的上黨主要指晉中市的榆社、左權縣,長治市、晉城市一帶;所謂梆子,又名梆板,打擊樂器。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擊拍而得名。筆者猜測這大概就是上黨梆子的名稱由來吧。
二、基本概況
山西省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之一,現存多個地方劇種,可謂資源豐富。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四大梆子,即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上黨梆子,又稱“東路梆子”“上黨宮調”,是晉東南地區的主要劇種。
(一)音樂與聲腔:上黨梆子包括昆曲、梆子腔、羅羅腔、卷腔、皮黃腔五種聲腔,簡稱昆梆羅卷黃。但發展到今天以梆子腔為主,偶有皮黃。上黨梆子唱腔以板腔體為主,間亦用曲牌體;音調高亢明朗,粗獷豪放,語言樸實、自然,具有濃郁的上黨地域特色;表演上音響強烈,側重唱念功夫;板式以大板、四六為主,另有中四六、剁板、霸王鞭、介板等。
(二)伴奏樂器:又分文場和武場,分坐于舞臺兩側,其中打擊樂屬于武場,是音響強烈的大鑼、大鼓、拔、京镲、梆子等,起主控節奏的作用;弦樂是文場伴奏,主要用巨琴、二把和呼胡三件主奏樂器,建制大一點的劇團還會加入二胡、中胡、大提琴、琵琶、三弦等樂器,有起腔定調,美化唱腔的作用。
(三)舞臺與表演;上黨梆子的舞臺裝置也有一定講究,有“大幔、小幔、三桌六帔”。幔的顏色有紅、黃、紫、白、綠等顏色;大幔上多繡牡丹龍鳳,小幔則多繡盤龍或花草。“三桌六帔”是皇帝上殿時用的。
(四)行當分類:上黨梆子各行當主要是根據性別、年齡和性格來劃分的。一般認為須生代表儒雅,小生則代表清秀,大凈代表詭譎,二凈代表魯莽,小丑代表聰慧,正旦需莊重、文靜,小旦需嬌美、俊俏等等。根據這些特征,來挑選各個行當的適和人選,讓人們在看戲時能夠更快地了解人物性格特點,區分“好人”與“壞人”。
三、現狀分析
上黨梆子作為上黨地區的本土大戲在當地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它有著非常廣泛的受眾群體,深受當地人民特別是老年人的喜愛。由于上黨地區農村人口眾多,占總人口的80%,再加上當地人每村每年都最少舉行一次集會,每逢集會每個村子必會請人唱大戲,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可以說當地的民俗習慣間接促進了上黨梆子的發展流傳。但近幾年來農村舉行集會不再只請上黨梆子了,請河南豫劇的村子逐漸多了起來。一是因為大眾聽了這么多年上黨梆子劇目,偶然聽幾次別的戲曲,觀眾一時新鮮喜歡。二是豫劇的價位比本地好一點的上黨梆子價位便宜些,可節省開支。三是豫劇確有它的獨特之處,伴奏新穎豐富、唱腔劇目進行了一些改革,讓人們耳目一新。
面對外來劇種的競爭壓力,上黨梆子的改革勢在必行。首先上黨梆子的劇目大多以歌頌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題材為內容,新劇目較少。這些傳統劇目只能吸引一些中老年人的關注,對青少年來說不夠新穎。他們更喜歡聽一些流行歌曲,玩一些西洋樂器;其次上黨梆子的唱腔有的運用了上黨方言,而上黨地區的方言分布較廣,種類也較多,有的唱詞作為本地人也不太能聽到懂,更何況其他地區的人呢?所以我認為要想讓上黨梆子走出上黨地區,演員門的普通話得好好訓練,作為一個長治人我深深地明白我們的普通話統一前后鼻音和平翹舌音不分。這些問題作為從小在長治長大的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一旦演員把這些問題帶到舞臺上,就會出現咬字不清的現象,直接導致觀眾聽不明白;最后還有上黨梆子的演員們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訓練,整體文化素質不夠高,對五線譜甚至是簡譜都不認識,這些將直接導致他們學習新劇目的能力和效率低下,必須依靠傳統的口傳心授模式,無法自學。
上黨梆子作為上黨地區的代表戲曲,是上黨地區的藝術文化象征,是上黨人民的精神食糧。可如今面對外來戲曲及流行音樂的沖擊和自己本身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造成了現在的發展狀況,因此上黨梆子必須有所改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這樣才能不被淘汰不被遺失,才能一直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郜琪.淺析山西上黨梆子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人文天下,2018年8月.
[2]張佳佳.近代上黨梆子劇目發展研究[D].山西:山西師范大學,2014.6.
[3]周艷琴.“非遺”語境下上黨梆子的發展現狀與傳承[J].文藝研究,2014年第7期.
[4]游汝杰.地方音韻研究[M].商務印書館出版,2006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