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磊
【摘 要】觀察生活若只抓外部特征,沒有捕捉到人物內心,就會形成表演的情緒化、臉譜化。表演創作是以主體真實的情感體驗為緣起,正是這種不可扼止的情感沖動才能產生了那種傾訴與宣泄的欲望。
【關鍵詞】觀察;興趣;審美;手段;創作素材
中圖分類號:G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231-01
一、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幾乎所有藝術院校的表演專業都會歷經觀察生活這個階段,有多少學生領悟其中的奧妙呢?觀察生活若只抓外部特征,沒有捕捉到人物內心,就會形成表演的情緒化、臉譜化。眾所周知,創作是以主體真實的情感體驗為緣起。正是這種不可扼止的情感沖動,使學生產生了那種傾訴與宣泄的欲望。為此,我們主張在創作中恪守生活的原則來培養學生的創作情感。
常見的問題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藝術的手段不夠豐富。演員可以稱其為雜家,需要學會多種不同的藝術展現手段,應鼓勵學生相互借鑒來進行創作上的豐富和層次上的提升。二是生活層面的狹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其經歷也大相徑庭,對于相同事情有著截然相反的態度,應鼓勵探討對于生活理解上的不同,引導學生對規定情境進行深入挖掘,找到其中的異同點,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三是創作中對于素材的取舍。不是所有的選材都可以進行藝術加工的,那么取舍會引領著學生對藝術奠定最基本的認知,對美有著共通的追求,這里也包括了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培養。
以上是最常見的三種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于讓學生明白觀察生活的意義與目的,并能結合自己在實踐中一步步的去證實。
二、觀察生活中審美意識的提升
表演學習到了高級階段便是對美的一種探究,這里的美是泛指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當今觀眾對演員的審美品味也越來越高,因此想得到觀眾的認可,沒有熟練地藝術技巧是不行的。然而現行的市場化、商業化使藝術中的美常常被忽視,被破壞。很少再有演員為了角色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僅憑泛泛的“想象”是很難汲取生活中的美,這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藉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創作中不斷提高自我修養,拓寬生活的常識,賦予角色更多的魅力色彩,才能創作出真實、感人的優秀作品。
三、觀察生活是貫穿演員創作的始終
觀察生活作為塑造人物的前提,是長期的任務,是一生需要養成的職業習慣。對于學習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講,必須具有一個極其豐富的素材寶庫,這個寶庫所儲藏的是生活素材,是演員創作的材料。那么學生怎樣去實施呢?本文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濃郁的興趣。創作的前提是將興趣結合在一起,興趣的構成應該是化為自身一種內在的永久需求,而不是被迫的,暫時的、或忽冷忽熱的。表演創作無論在起初、過程、還是尾聲,都要對角色喚起強烈的創作欲望和沖動。只要將這種欲望和沖動正確地導入創作,并貫穿和保持在創作的始終,那么將產生不可估量的藝術力量。
第二,演好戲,做好人。演員都會以自己的三觀及道德品行為創作標尺,潛移默化,甚至直接地影響和作用于自己的創作,從思維方式到創作手段都對藝術作品起著主導性和決定性作用。有藝術家曾指出:“藝術貴在真摯,演員難能可貴的是純真,樸實無華的風格更為動人,重要的是能形象生動卻無粉飾痕跡”。
第三,激情的釋放。演員不僅要有激情,而且還要善于體驗激情、表達激情和創造激情,隨時給自己所創造的形象以豐滿的血與肉,以深刻的靈魂,這樣的創作才能感人至深。與此同時,重要的是對激情的控制,這里是指一種與激情相伴而生的高級的心理自我調控,倘若缺少控制,或不懂得控制,則造成表演上的過火和失控,所以有了激情還必須學會控制激情,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體現人物。
第四,執著的追求。凡有成就的演員,都有一種超乎常人的執著精神,這種態度是嚴肅而莊重的,是神圣又艱苦的。任何一個藝術表現對象都可以說是個復雜而神秘的,真正完美的形象實際上是很難創造出來的,只要我們反復琢磨練習、永不停歇的追求,才有可能創作出藝術的精品。
第五,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表演藝術的特殊性是在于塑造一個個新鮮而獨待藝術形象時,既為生活中所熟悉,又為身邊所難尋,這對于演員創造力的要求要比其他藝術門類更加細膩、苛刻。首先要觀舊見新,新與舊中總存在著相同的、相聯的和相別的三個方面,學會在平凡里見偉大,在平淡里找驚奇。唯有善于從被觀察的對象中捕捉到新的內涵與特征,才有可能成功。其次要別出心裁,所謂才華出眾往往都有一種與眾不同、不隨波逐流的特性,無論其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還是情感的表達方式,都呈現一種似乎說不清的“特別”,這種獨到的創造力和思維的逆向性使得藝術的想象開闊而豐富。
以上觀點僅為教學中的思考,無論如何,演員需要體驗生活,才能活生生的去塑造角色,希望能對熱愛表演專業的同學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劉汁子.電影表演控制論方法[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
[2]林洪桐.表演藝術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0.
[3]齊士龍.電影表演心理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