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冠東
【摘 要】美術課程本身具備較強的藝術感染性,能夠全面貼合高校學生人格特征,令他們的綜合藝術素質得以深入拓展。由此,本文將結合實際集中化探討高校美術教育對于大學生藝術素質拓展的對應輔助作用,借此引起更多院校的重視。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大學生;藝術素質;拓展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189-01
美術教育作為一類代表性的藝術教育活動,主張憑借藝術的熏陶渲染作用,融入更多的生活實際來完善學生的情感體驗,特別是經過其余學科資源的融合之后,對于強化大學生藝術修養、調動他們深層次的審美情趣,大有裨益。透過社會層面審視,美術教育帶有一定的人文價值,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推動其個性發展,進而維持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狀態;借由個人層面分析,經過長期的美術教育,學生的操作、審美、創新等技能將得到全方位的拓展。
一、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并強化各項技能
(一)透過美術中的文化內涵感知,豐富大學生的人文情懷
我國美術教育經歷了較長的蛻變歷程,當中自然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在學習過程中,大學生不單單能夠熟練掌握基礎性的美術知識點,同時更能夠深入理解并主動傳承這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經過一定時期藝術感染之后,懂得更好地和其余人員乃至社會相處。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高校美術教師,理當實時性挖掘教材中最富含美感又保留藝術熏陶力的內容,教會學生在平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發現美,進一步塑造出健康向上的人文素養。
(二)緊密貼合實際,輔助大學生鍛煉基礎性技能
經過一定時期的美術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在細致觀察和體驗生活的前提下,了解到更多的文化遺產和發展背景,明確藝術與社會、歷史、文化和生活等的關系,隨后配合獨立分析來深入把握美術的發展脈絡和各類風格特征。因此,教師須大力支持學生參與各類社會藝術實踐項目,令他們從中鍛煉審美技能、學會尊重科學與人格,最終成功拓寬他們的藝術視野范疇。
二、有利于改善大學生的藝術素質和審美水平
高校美術教育主張以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征,以及文化程度為基礎,靈活借助直觀的教材內容和具備連續性特征的藝術作品,來引導個體認證對應的創作淵源,為這類群體日后藝術修養提升、審美情趣調動等提供保障。
(一)呈現富有藝術熏陶力的亮點,為大學生今后美術實踐提供指導依據
高校美術教育擁有較強的藝術熏陶作用,要求教師配合生動化的演繹方式將教材中有魅力的亮點呈現出來,令學生借由此學會挖掘、欣賞、感悟美的技巧,掌握更加完善的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認識到藝術的起源和發展歷程,辨別不同國家和各個學派的美術風格,為日后及時鎖定藝術發展的主流方向,以及積極展開多元化的美術實踐等奠定基礎。
還有便是多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社會中參與不同類型的美術類實踐活動。如定期去參觀畫廊和畫展、去名家那里拜訪和虛心請教作畫心得、參與不同類型的藝術表演活動。這樣一來,大學生才能夠不斷積累經驗,大幅度提升審美能力,形成更加濃厚的美術學習興趣。
(二)教會學生進行獨立思索,隨后配合適當的方式展開美術創作
美術教育的核心點就在于持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升他們的觀察和想象能力。即要求學生時刻保留情趣去觀察周邊充滿魅力的人和事物,隨后融合個人豐富的生活實踐經驗,將自己復雜的感受配合自由的繪畫形式呈現出來。
三、有益于強化大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
美術教育屬于大學生素質拓展的關鍵性支持結構。須知當今社會急需兼備探究精神和創造實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今后高校美術教育要靈活地加以改革,即基于現代教育理念來整合學科內容。換句話說,就是借助廣泛的社會背景、深厚的傳統文化來豐富美術教育體系,令學生在綜合性探索之后,能夠透過不同類型情景挖掘整合學科知識、達到各學科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的效果。
與此同時,校方還應該投入更多的成本來引入先進的美術教育設施、創建適當規模的美術教室,令學生在觀察各類生動性內容之后,更加主動地去感悟美術的獨特魅力、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和表現技巧,在參與各類課外活動中真正做到藝術、自然之間的完美結合。
綜上所述,經過長時間的美術教育之后,大學生可以掌握更加豐富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優化自身的個性品質和思想情操。長期堅持下去,才能夠全面迎合社會發展下高素質人才的規范標準。這是現代高校美術教育教學的宗旨,希望有關院校和教師能夠多加重視,切不可像以往那樣進行教材內容機械式灌輸,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商樹春.對高校美術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J].凈月學刊,2014,30(02):169-180.
[2]吳方.高校美術教學創新探究性改革學習方式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2016,21(12):134-137.
[3]張慧.當下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24(22):84-95.
[4]趙潔.淺析高校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18,19(18):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