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福軍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首次同時寫入新黨章。表述中與“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一道,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思想。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系列重要講話,可以總結概括出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要義就是從思想上牢固樹立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行動上以系統工程思想抓生態文明建設;成效上多舉措體現大國擔當。
【關鍵詞】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要義
中圖分類號:NO3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212-03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這一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全國熱火朝天的經濟建設奠定的強大物質基礎。以GDP論英雄的觀念曾在廣大干部群眾中盛行一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消耗資源、破壞生態、枯竭可持續發展動力的粗放式經濟發展道路已不適應新時代高質量“五位一體”發展要求,必須有力有效轉型。進入新時代,習總書記多次就生態文明建設發表重要講話?!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1“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1“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3]1等重要觀點的論述,初步形成了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從唯物論角度研習和總結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產生背景及要義,助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的職責所在、價值所系、使命所指。
一、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文化背景。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繼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即在個體層面以性善論為基礎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以“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之于當今生態文明建設,則規范我們以“仁愛”之心對待環境,以“禮數”之明與環境友好相處,以人與自然界融為一體的認識境界思考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以中庸之道所提倡的“和合”精髓不做物極必反的破壞。
(二)歷史背景。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影響國。她的社會化大生產工業化改造實現較早,但倫敦的“霧都”稱號伴隨而來。發生于1952年的“倫敦大霧”事件,四千七百多人因濃霧引發呼吸道疾病而死。短短幾個月后,又有八千多人死于非命。這是人類歷史上自食生態苦果“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慘痛教訓。唯物論指出,違反事物發展規律的一切實踐,均終將以失敗告終,這是規律的客觀性從根本上決定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事物客觀規律為前提。生態平衡原理更清楚地告訴我們,任何生態破壞均會反作用于人類自身。“前車之鑒,后車之師。”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絕不能也絕不會走類似的彎路。
(三)理論背景。我黨于1956年和1958年分別作出“綠化祖國”和“實行大地園林化”的重要決定;1991年進一步提出“綠化祖國,造福萬代”科學決策;隨后發出“全黨動員、全民動手、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進入新世紀,黨更是提出了“為祖國大地披上美麗綠裝,為科學發展提供生態保障”的重要論斷;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是對黨的四代領導集體有關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黨的創新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寶貴品質。
二、思想上牢固樹立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一)認清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緊迫性、艱巨性新形勢,提升工作實效性、創新性。習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4]2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與保護”觀、“生態與文明”觀、“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觀等經典思想的科學內涵。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具有規律性,規律又是可以被認識的,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改造世界。生態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人類包含其中。這一整體中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在保護和發展生態和促進人類與生態和諧共處的過程中亟待建立健全人類健康、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習總書記也指出,“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植樹造林,改善生態,任重而道遠。”[5]2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主觀符合客觀的唯物論觀點。充分認識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形勢的緊迫性,任務的艱巨性。切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多舉措整合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創造性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
(二)“兩山論”與“條件論”、“實現論”的提出。習總書記指出,“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2]2其在哈薩克斯訪問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盵1]2目前學界普遍接受的“兩山論”“條件論”及“實現論”正是提煉“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個基本范疇和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這一著名科學論斷而得出的。這一論斷,蘊含了透過現象看本質、質量互變定律及發展的眼光看事物的唯物論觀點?!艾F象”就是指眼前的“金山銀山”,是一時的經濟增長與繁榮。本質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長此以往,日積月累,生態的破壞達到一定限度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個損失不是一時的經濟增長可以彌補的,最終結果是得不償失。我們決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片面追去經濟增長而枉顧生態保護,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當務之急是切實轉變陳舊觀念,樹立新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科學意識以指導實踐。
(三)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內在統一,互為影響。唯物辯證法指出,矛盾具有對立和統一兩面,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互為影響。經濟建設必然需要廣義上的生產資料和科學技術的投入。逐步降低物質資料損耗,提升勞動成果科技含量,增加商品附加值,帶動產業鏈轉型升級以此推動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最終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類本屬于自然界一部分,處于生態鏈的頂端。一方面,其生產生活秩序均建立在生態環境基礎之上,有賴于生態的支持和容納。另一方面,生態環境的優劣反作用于人類活動。超過生態自身具有的自凈、自復能力而造成的損失具有不可逆性。北京沙塵暴發生至今已16年,仍未根治。影響面積達14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總面積1/7;造成的直接及間接經濟損失迄今未能有準確的統計數字。為此而建的三北防護林治理面積達5000萬畝,占國土面積近一半。按2015年北京市園林局介紹的國家財政每畝補貼400元,北京市級財政每畝補貼3000元的標準計算,支出總額數以億計。[6]2巨額支出彌補不了生態破壞的損失,不得不承認這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深刻教訓。
三、實踐上以系統工程思想抓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黨的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戰略思想,其中生態文明建設首次被與經濟建設并列提及。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其他四個方面建設取得高質量與效益的考量及外延,是在實踐中探索科學發展的題中之義,是黨增進人民福祉的一項具體的重大民生工程。習總書記在2014年考察北京市時指出,要以系統工程思想抓生態治理與建設,可概括為“三個原則”“兩個遵循”及“兩個制度”。
(一)嚴守“三個原則”
1.堅持標本兼治和專項治理并重。古漢語中,“標”,表面病征也;“本”,引發病征源頭也。來源于中醫術語的“標本兼治”深刻蘊含了方法論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主要矛盾決定了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在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各種矛盾中占支配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會與次要矛盾發生轉化,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后,導致事物發生質變,最終呈螺旋式上升的狀態。環境治理的關鍵即主要矛盾是亟待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融合度。走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之路勢在必行。
2.常態治理與應急減排協調。矛盾論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處于矛盾運動之中,運動是事物存在的方式。矛盾的特殊性孕于其普遍性之中,沒有脫離普遍性的“特殊矛盾”存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常態治理是一科學謀劃、多方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機制,是解決矛盾普遍性的重要抓手,具有管長久、保時效、重效率特點。應急減排是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重要行業在當前國情下做出的既兼顧眼前利益又考慮長遠利益的歷史地、具體地舉措,是解決矛盾特殊性的有效途徑。兩者治理機制協調運行,保證了生態治理扎實效益。
3.本地治污與區域協調相互促進。唯物論指出,聯系的、發展的看問題。其中聯系的觀點要求我們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切實摒棄“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狹隘觀念。全球生態本身是一個有機體?!暗厍虼濉备鞯厣鷳B系統緊密相連,相互作用。本地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放在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的大背景下規劃。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落實到生態保護中,就是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的發展空間及資源為代價。取而代之的是盡可能地為他們修復好、維護好、發展好生態環境。區域聯動推進,各方攜手共建,方可取得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實效。
(二)牢記“兩個遵循”
1.必須遵循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眾所周知,從再生性角度劃分,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兩類。水、天燃氣、煤炭等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這些資源均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換言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耗,但它們之于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便是可再生資源,例如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等,也僅僅是指在一定時間限度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可無限使用的資源。如果生態破壞程度超過其承受限度,則很可能轉變為不可再生資源。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而最根本的是切實節約資源,這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
2.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開展用途管制和自然修復。唯物論告訴我們,規律是客觀存在即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體現了事物的本質特征和運動發展軌跡。我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任何一項具體的實踐,都必須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反之,起反作用。在生產、流通、消費的環節中加強資源用途管制,實現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在生態修復中,遵循包括社會生態在內的自然生態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積極創造有利外因,促進其內部各矛盾要素結構優化與升級,在內因的質變中向生態修復要最終效果。
(三)堅持“兩個制度”
宋代王安石在《取材》中提出:“所謂諸生者,不獨取訓習句讀而已,必也習典禮,明制度?!边@是我國歷史上“制度”一詞的首次規范釋義。簡言之,“制度”即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范。
1.建立健全最嚴格的不以GDP馬首是瞻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國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三次重要轉變。第一次是黨的八大指出的,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第二次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第三次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解決溫飽到追求高質量發展;從先富帶后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諸如此類的變化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生動縮影。不以GDP馬首是瞻的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就是新時代發展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具體體現。中央更提出,對生態環境破壞執行最嚴格的終生責任追究,突顯其嚴肅的“底線思維”。
2.建立健全最嚴格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習總書記強調,“加快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應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責任保護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強化制度約束作用?!薄?〕5制度的建立,是基于對大量感性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去繁化簡后在實踐中取得實效并在全國推廣的一個過程。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內外因的變化及相互間轉化,制度需要不斷完善以適應新發展階段,與之配套的理論需要創新,更有賴于基層環保工作者增強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及推動工作的恒心。我們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及時反饋“第一手資料”,為國家頂層設計建言獻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行動中取得實實在在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績。
四、國際上多措并舉體現大國擔當
(一)中國聲音。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最初于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意在倡導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疑,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積極推動世界生態治理與建設,參與國際聯合治污治霾行動,防范全球溫室效應等,都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勇擔國際責任的生動實踐。“中國聲音”已在世界贏得廣泛關注和普遍贊譽。
(二)中國承諾??刂芇M2.5,執行國際標準,對于當下中國,習總書記指出,這確實是逾越了我們現所處發展階段。但是,這是國內國際人們關注的焦點。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密切回應,做出“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莊嚴的“中國承諾”。[7]5
(三)中國方案。習總書記強調,“中國將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力度,著力解決霧霾等一系列問題,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盵8]6美麗中國是既是對當前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總概括,也為國際提供了在一個生態環境基礎較為薄弱、生態系統龐大而復雜的國度如何又好又快的建設生態文明的范式,這中國方案的鮮活實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答學生問[R].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2013.
[2]習近平.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R].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3]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講話[R].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4]習近平.對《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說明時講話[R].人民網,2015.
[5]習近平.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的談話要點[R].人民網,2015.
[6]揭秘北京13年最強沙塵暴:牧民稱罪魁禍首是養羊[N].京華時報,2015-05-05.
[7]習近平.習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講話[R].新華網,2014.
[8]習近平.習近平在參加當年度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作的主旨演講[R].新華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