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鵬
摘 要: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抑郁量表、孤獨感量表及應對方式問卷對湖南省兩所中學796名留守青少年進行測查。結果顯示:孤獨感在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間起中介作用,應對內化可以緩沖孤獨感對抑郁的正向預測作用。
關鍵詞:生活事件;抑郁;孤獨感;應對方式;留守青少年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權威調查數據顯示,在全世界范圍內,抑郁正成為21世紀人類身心健康影響最大障礙。青少年是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過渡期,也是身心面臨巨大變化,成熟面臨諸多危機的時期,這一切都是導致青少年階段處在抑郁高發時期,國內的相關研究顯示抑郁在青少年階段的檢出率達20%-44%,因此在該年齡階段的留守兒童因親戚缺失更容易出現抑郁癥狀,并發展成為抑郁障礙。近些年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展開了青少年生活事件與青少年抑郁關系模型的縱向研究,從不同角度證實生活事件對抑郁在青少年期間有著影響。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湖南省耒陽市的兩所中學,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施測。共發放問卷850份,回收有效問卷796份,有效率為93.53%。被試年齡范圍為11-17歲,M=13.54,SD=1.20,其中男生352人(44.15%),女生444人(55.85%);獨生子女57人(7.15%),非獨生子女739人(92.85%)。
(二)研究工具
(1)抑郁量表
采用汪向東等人編制的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均分越高說明抑郁狀況出現的頻度越高,抑郁程度越嚴重。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5。
(2)青少年自評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劉賢臣等人編制的青少年自評生活事件量表測量青少年因負性生活事件引發的心理應激水平。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5。
(3)孤獨量表
采用劉平編制的UCLA孤獨量表,用來評價由于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差距而產生的孤獨,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26。
(4)應對方式量表
采用Causey和Dubow編制的問題應對策略量表CSI自述性應對量表,在本研究中,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4,應對內化和應對外化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00、0.772。
(三)統計分析
運用SPSS19.0軟件,采用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Bootstrap法。
二、結果
(一)各變量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
表1列舉出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相關系數分析表明:對于男女生來說,生活事件、孤獨感、應對內化和抑郁兩兩之間均呈現顯著正相關。以生活事件、孤獨感、應對內化與抑郁為因變量,性別(男生和女生)、年齡(11-17歲)以及獨生子女(獨子和非獨子)為自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分析結果顯示: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4,796)=5.289,p<0.001,η2=0.026;年齡的主效應顯著,F(4,796)=2.195,p<0.001,η2=0.066;獨生子女的主效應顯著,F(4,796)=3.724,p<0.01,η2=0.019。
(二)孤獨感的中介作用檢測
由于中介效應估計值的分布往往不是呈現正態分布,因此本研究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參數百分位bootstap方法進行中介效應的檢測。由表2可知生活事件對抑郁的直接影響的95%置信區間為(0.295,0.358),孤獨感中介效應的95%置信區間為(0.026,0.056),均不包含0。因此,生活事件對抑郁的直接效應以及中介效應都是顯著的。
(三)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有調節的中介模型檢驗
如表2中所示,生活事件能夠極為顯著正向預測抑郁(c1=0.346,p<0.001),應對內化同樣能夠極為顯著正向預測抑郁(c2=0.305,p<0.001),但生活事件與應對內化的交互項對抑郁的預測效果不顯著(c3=0.005,p>0.05)。生活事件能夠極為顯著正向預測孤獨感(a1=0.083,p<0.001),應對內化同樣能夠極為顯著正向預測孤獨感(a2=0.361,p<0.001),但生活事件與應對內化的交互項對孤獨感的預測效果不顯著(a3=0.004,p>0.05)。生活事件與應對內化的交互項對抑郁的預測效果不顯著(c3=0.005,p>0.05),孤獨感顯著正向預測抑郁(b1=0.345,p<0.001),且孤獨感與應對內化的交互項對抑郁同樣起著顯著正向預測作用(b2=0.018,p<0.01)。因此,應對內化調節了中介過程的后半條路徑,有調節的中介模型成立。
三、討論
本研究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使用有代表性樣本,通過構建有調節的中介模型,綜合考察了環境因素(生活事件)、個體因素(孤獨感)和調節因素(應對方式)對抑郁的影響,考察了孤獨感在生活事件和留守青少年抑郁之間的中介作用,以及應對內化對中介過程的調節作用。驗證了生活事件在留守青少年抑郁中的作用,即經歷越多的生活事件,留守青少年患抑郁障礙的風險系數越大。本研究的結果有助于了解留守青少年抑郁高發的又一影響因素,對提高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在萌芽階段防范抑郁障礙或抑郁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研究發現,生活事件可以顯著正向預測留守青少年抑郁,這與之前的研究結論相一致。生活事件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并且與抑郁呈現正相關,生活事件可以獨立預測青少年抑郁,這與生活事件知覺的認知──知識系統模型認為生活事件控制力知覺與個體抑郁水平及心理控制源相關,這一理論講述生活事件控制力知覺受個體抑郁水平高低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本研究發現孤獨感在生活事件和留守青少年抑郁間的中介作用,經歷過多生活事件的留守青少年更易產生孤僻孤獨處事風格,進而更為嚴重導致留守青少年發展成為抑郁型人格障礙,乃至抑郁病癥。這也就是說孤獨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及抑郁之間是一種重要機制之一。該發現從無望抑郁理論角度對青少年生活事件及抑郁之間關系提供了可能性解釋,即青少年長久的面臨生活事件,會做出同樣消極的內部歸因及無助失落感,進一步加速內心抑郁障礙蔓延趨勢。“斷奶期”的留守青少年比其他年齡階段留守兒童有著更多的身心巨變體驗,由于心理成熟度不高,面對生活事件,采取逃避現實,孤立自己的方式,嚴重的會出現自傷行為及封閉抑郁心理。
參考文獻
[1] HOLDENC.Global 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J].Science,2000,288(5463):39-40.
[2] INGRAM R E,LUXTON D D.Vulnerability-Stress Models[M].2005.
[3] 朱清,范方,鄭裕鴻,等.心理彈性在負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癥狀之間的中介和調節: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為例[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4):514-7.
[4]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增訂版)[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3(1):306-10.
[5] 劉賢臣,劉連啟,楊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編制與信度效度測試[J].精神醫學雜志,1997(1):15-9.
[6] 劉平.UCLA孤獨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 284-7.
[7] CAUSEY D L,DUBOW E F.Development of a self-report coping measure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92,21(1):47-59.
[8] 陳慧,鄧慧華,鐘萍,等.青少年早期的抑郁與生活事件的交叉滯后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1):80-3.
[9] VADHER A,NDETEI D M.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in a Kenyan setting[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1981,139(139):134.
[10] WANG D,GAN Y.A COGNITIVE-KNOWLEDGE SYSTEM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LABILITY ON LIFE EVENTS[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1994.
[11] 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9.
[12] 俞杰,徐美玉,季建玲,等.農村中學生抑郁和焦慮狀態與應激源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4, 13(1): 68-9.
基金項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編號CX2017 B389);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6YBA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