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曹楠
摘 要:經過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中華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今世界,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日趨緊密。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回歸到傳統文化中的“發展觀”、“家國觀”、“社會觀”、“信念觀”。加強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回歸的指導,不僅可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而且使得大學生價值觀回歸有根可尋、有章可尋、有版可依、有夢可尋。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價值觀回歸
“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大學生作為青年的主力軍,其價值觀正確與否,對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降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回歸的有機融合,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價值觀回歸相融合,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無疑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下大學生價值觀回歸的必要性
(一)新時代的新矛盾轉化要求大學生價值觀回歸至“發展觀”
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的發展和轉型,往往是由新思想的產生而引起的。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變化,是我們黨對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認識。這一變化,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回歸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聯網的快速崛起導致各種思想對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碎片化閱讀方式使大學生往往對歷史的真實背景缺乏正確的認識。大學生處在成長階段,心理發展尚不成熟,極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沖擊。因此,將傳統文化中的發展觀與新時代的新矛盾轉化相結合,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回歸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培養他們的整體性思維,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問題,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要求大學生價值觀回歸至“家國觀”
家國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蘊含著中華兒女對社會、國家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簡單地說,就是更好地完善自己,使個人的行為更加符合社會的要求。這為當代大學生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關系提供了借鑒和參考,“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為當代大學生培育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提供了精神支撐。新時代背景下,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出了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這是總書記期待的青年所應具有的家國情懷。為了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要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把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涉及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價值觀要求相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價值觀回歸至家國情懷,引領大學生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維系起來,實現個人理想、家庭價值與國家前途命運的良性互動。要引領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
(三)市場經濟的驅利性要求大學生價值觀回歸至“社會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大學生如何選擇“義”與“利”,中華傳統文化中不乏有其參考。孔子最早提出“義”與“利”的關系,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對“義”與“利”的不同態度是區別“君子”與“小人”的主要依據。“義利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基本價值觀念,當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服從或服務于社會利益。當下,一些大學生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盛行。為了實現個人利益,不惜犧牲集體和社會的利益,甚至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面對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對大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引領大學生價值觀回歸至傳統文化中的“社會觀”。注重引導大學生價值觀回歸至“社會觀”,是塑造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新思路和新嘗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回歸教育為目標,使大學生將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根植于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消除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大學自由而全面發展要求大學生價值觀回歸至“信念觀”
信念,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在人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指引人們繼續向前。曾子在《論語·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強調“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兩句話,不僅闡明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也向我們指出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充滿了挫折和挑戰。當下,不少大學生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以至于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大學四年。大學本應該是大學生追夢圓夢的場所,反而變成了滋生安逸滿足的溫床。《禮記·大學》中說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今天大學的意義和古代的“大學”雖然不一樣,但是對于人的理想信念的培養目標上是一致的。因此,要創新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方式,讓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中的“信念觀”。引導大學生價值觀回歸至“信念觀”,要注重從多種方式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首先,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為國家的發展練就過硬的本領。最后,要將個人的理想信念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結合,為實現中國夢注入強勁持久的青春動力。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下大學生價值觀回歸的可能性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千年傳承使價值觀回歸有根可尋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掉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回歸有根可尋。因此,引導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回歸,應當厚植傳統文化的主根。當代大學生只有認識到價值觀回歸到傳統文化中對自己人生的價值,才能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半部論語治天下,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時多次引用儒家經典句子,儒家文化也對他的治國理政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乏有許多對于價值觀回歸值得借鑒和參考的觀點。例如我們今天提倡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從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找到理論淵源。例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中找到思想基礎。在引導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回歸的過程中,要繼承和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使儒家經典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機。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容和表現形式,切實增強傳統文化的感召力。
(二)中國古代優良傳統的傳承使價值觀回歸有章可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傳續中華命脈的精神支柱。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明得以傳承至今并且沒有中斷,得益于對中國古代優良傳統的傳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就是傳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民族精神,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中,也要結合時代背景和要求對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進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偉大民族精神”,為大學生價值觀回歸提供了精神支撐。當下,由于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反黨、反社會的言論。這些言論,降低了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不利于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前不久的快手“網紅”在直播過程中侮辱國歌的事例,也極容易對一些缺乏判斷力的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一些大學生為了達到標新立異的效果,甚至模仿這些“網紅”,在網絡上發表反動言論,以增加關注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大學生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并結合新時代對當代大學生提出的要求,對民族精神進行傳承和創新。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使價值觀回歸有版可依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指引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從歷史的角度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從時代發展的角度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精神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而青年時期,則是把“扣子”系牢扣緊的時期。因此,更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的扣子。目前,我國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階段,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回歸教育,應該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價值觀回歸的全過程。以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后備人才。高校思想政教育應該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為著力點,以便更好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使價值觀回歸有版可依。
(四)中國人民創造的輝煌歷史使價值觀回歸有夢可尋
回顧歷史,中國人民有著極強的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憑借著艱苦奮斗精神,創造出了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并對世界文明發展史產生了重要影響。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國人民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和技術條件,創造了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新四大發明”,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引領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各方面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人民群眾的智慧。大學時期是人生學習的黃金時期。各高校應該在大一新生入校時對其進行教育,使其充分利用四年大學時光進行知識儲備。尤其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創造精神,鼓勵他們在課余時間進行發明創造。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觀和價值觀回歸教育,要讓他們充分了解從古到今中國人民創造的輝煌歷史。從這些歷史中吸收前人的智慧結晶,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新的發明創造貢獻自己的智慧。
三、結語
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的發展、大學生的發展這三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起著相互推動的作用。當下,我國正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方向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新時代相契合的部分加以利用,可以更好地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精神動力,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4]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3.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