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與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教學的根本目標和任務。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是教育界與家長,需要重點關心的問題。在長期語文的實踐教學中,筆者認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是培養學生寫作的重點內容。基于此點,本文從提升小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出發,進而加強對小學生的語言訓練,并指導學生進行寫作,促使小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語文寫作教學中,繼而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生寫作能力 教學培養
小學生通過語文課堂學習,能夠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也能提高自身的思維意識。語文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教學的基礎任務。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日后學習其他科目以及書面表達,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1]。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并積極引導和鼓勵小學生能夠自主、創新地表達,從而減少寫作中的約束,拓寬小學生的寫作空間,全面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2]。
一、提升小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
在培養指導學生寫作前,應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是對學生知識能力與水平的一種訓練。因此培養一個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應從小學低年級開始。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文作文時,應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合理的運用語言。指導學生合理的利用口頭語言學會普通話,能夠將自己想要說的話和想法通過通順連貫的語言表達出來。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學生學會拼音后,可引導他們寫日記,如果讓剛學會拼音的學生應用文字進行寫作,那是一件難以實現的事情。因此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運用拼音進行寫作[3]。讓他們記錄下每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以及在家中做的事情,或者自己想要對父母或者老師、同學說的話,都可以寫在你的日記上。雖然小學生在寫作前只能寫幾句話,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之后,學生寫的內容將會愈加的豐富多彩,同時也使他們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教師也可以培養學生閱讀課外書的習慣,我們都知道寫作與閱讀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教師應在培養學生閱讀水平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生寫作。此外,教師在布置作業前,應告訴他們需要認真的審題、讀題、構思、擬題,然后再進行初稿的寫作,之后對其改正后進行謄抄。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應指導學生了解文章的思路,從而使學生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可將自己在閱讀中積累的詞語佳句運用到實際的寫作當中。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將讀與寫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繼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認為,小學生對寫作與閱讀的喜愛并非天生,而是通過教師的激發與引導而產生。為了激發出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激發出學生的寫作信心。當學生在寫作時遇到難題,導致學生寫不出來時,這時如果教師對學生進行批評和職責,就會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寫作的信心。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應該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當學生寫出自己的觀點時要給予表揚與肯定,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學生能夠認真學習、認真閱讀、認真寫作,讓學生知道寫作實際上并不難,就是將自己的觀點、想法、看法和建議,通過文字的形式流暢的表達出來。在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應給以表揚和稱贊,學生寫作后也能得到了教師的鼓勵與稱贊,就會產生一定的成就感,認為自己能夠更好的將作文寫出來,繼而激發了自己對寫作的興趣。然后促使學生在日后教師布置寫作練習時,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寫作訓練中,繼而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情境教學,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寫作欲望是由某種介質來激發和喚醒的,也可以說在小學生語文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來讓學生開口說話,進而激發出學生“說”的欲望,在引導學生“說”的過程中,應帶領學生緊跟閱讀主題,有目的性的去“說”,然后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通過寫作的方式,將自己對閱讀過程中所理解的內容表達出來。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某一問題,讓學生先圍繞這一主題探討,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到教學主題當中。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教師在設計問題的內容時應具有一定的意義,然后再帶領學生一同閱讀文本,讓學生能夠初步的感知閱讀文本,通過口語表達的方式將文本的意義和內涵展現出來,這樣能對學生“說”的能力進行一定的培養,只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腦海中積累的詞匯量增多,才能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更多的詞匯。由于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是屬于雙向互動的過程,它不僅要增加學生的詞匯量,也應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在設置情境問題時,可將班級分為六個小組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討論,然后每人發表自己的見解,針對小組內的每個成員表達的見解,進行討論然后共同討論,達成一致后,每個人都將自己組內探討出的結果用筆寫下來,然后教師再隨機從每組抽出一名學生說出自己組內討論出的結果,每組學生都發完言后,教師進行補充和解答。這樣不僅調動了小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也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小學五年級《四時的情趣》教師可以以某一問題來創設教情境,首先先調動學生的溝通能力,然后再組織三名學生到前后講課文中的內容通過語言和肢體動作將其表達展現出來,這樣不僅能讓班級其他同學看懂前面三名同學表達的意思,并從中學到知識,然后每個人根據前面同學的表演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再隨機叫學生回答問題,運用情境教學的方式,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寫作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提升三名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善于觀察日常生活
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效的提升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文字感染能力,一直以來都是寫作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知識,應加強對它的研究與探討,這也是小學語文教師重點研究和探討的課題內容。如果想要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讓讀者喜愛這篇文章,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作者的寫作內容和讀者產生了共鳴,那么又如何促使作者和讀者達成共鳴呢,這就需要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聯系日常生活的實際場景。因此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應具有一雙善于發現和觀察的眼睛,并對日常所發生的事情做好總結,使得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能將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寫在作文當中,進而能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更好的呈現出來。例如《上課響鈴后了》作文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同學們和教師在聽到響鈴后的表現都是什么樣的,有的學生沖沖忙忙的走到自己的座位,有的不緊不慢的回到班級、有的已經在自己的座位生已經做好上課的準備。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可根據他對身邊學生上課時候的表現從作文中展現出來,并描繪出自己的感受。此外教師在指導學生寫過一篇文章后,不能拿完成任務的態度去看待,應該在過了一段時間后,再讓學生將自己寫過的文章拿出來,認真閱讀一下,看看是否經過了一段時間后,又有了新的想法,然后可相應的進行補充。
五、抓住教學重點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存在著差異,每個事物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因此學生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抓住寫作的重點,只有將所要寫作的內容的特點和重點內容呈現出來,才能算是事半功倍。教師在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能有效的抓住重點內容,可以采用比較的方式,讓學生真正的明白兩個事物之間的差距,并且能將某個事物的特征呈現出來。例如比較兩個人的外貌時,很多學生習慣用櫻桃小嘴、炯炯有神的眼睛、彎彎的眉毛等詞匯,實際上如果對人物的外表進行描述時,經常只是單純的采用這些描述手法對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很不利,因此教師應該運用恰當的方式對其進行糾正。例如教師可以找出多張不同人物的臉部的圖片,給學生10分鐘時間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找出一張圖片的人物對其進行描述,促使學生能夠運用比較平實和接近的語言將自己對圖片人物的面部特點表達出來,然后再找出不同和類似的人物面孔與其進行比較,這樣能促使學生提升總結知識的能力,也能有效的找出對人物五官描述的方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觀察能力,促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六、結語
語文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語文指導教學時,應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出學生的寫作興趣,并將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點燃,引領學生勤練筆、多觀察、多思考、多閱讀。在應用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寫作活動中。繼而使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練梅香.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課外語文:下,2017,(04):166-167.
[2]曹波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2017,(34):238-238.
[3]韋平術.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課外語文,2017,(01):138-138.
(作者簡介:張玲玲,大學本科,小學一級,單位:濟南市舜華學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