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瑩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英語教育普遍出現了低齡化現象,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英語課的開設年級由初中一年級改為小學三年級,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英語教育的重視。不過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孩子上學之前,就已經開始讓孩子學習第二語言。幼兒學習第二語言得到了大多數家長的支持,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平衡現象,比如城鄉差別、父母對二語習得的認知、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帶來的差別、經濟收入水平帶來的差別等。這些差別非常有價值,體現了當下國內兒童的語言教育現狀。
關鍵詞:兒童;二語習得;語言關鍵期;遷移
在此調研中,結合了問卷法和訪問法,共調查了三十六位兒童的家長,其中十五位居住在城市,四位居住在鄉鎮,十五位居住在農村,還有兩位居住在國外。下面我將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
通過調查結果數據顯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長很重視孩子英語的學習,并且認為城鄉區別會對孩子二語習得產生影響,實際上,環境對教學語境影響很大。[1]在訪問和調查的過程中,家長表示雖然義務教育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但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存在,尤其是英語教育方面的差距更為突出,在師資力量,教學條件方面有很大的差異,農村經濟相對落后,教育經費短缺,很多農村英語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甚至很多老師并非英語專業出身,她們沒有專業的知識儲備,發音不準確,更談不上語音語調,自身專業基本功有限師資力量短缺,因此很多即使居住在農村的家庭,都希望把孩子送進城鎮的學校讀書,因為城鎮學校對英語教育的投入遠大于農村,設備更先進,師資力量更雄厚。多數家長認為城鎮教學更能保證英語教學的質量,推動英語教育的發展。
從上述數據分析可得出,兒童學習英語呈現出了低齡化趨向,在調查對象中,其中百分之七十五的兒童在六歲以前就開始接觸學習英語了,家長們大都認為,目前學習英文已經成為學前小朋友的必修課,家長們認為英語是必備的語言工具,無論是將來升學還是找工作,英語將會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與傳統的的應試思維不同,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要性,并且0~6歲的兒童家長普遍希望孩子首先獲得的是語言技巧能力,而且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越早學習英語越好。調查結果表明,城鎮家長更為重視孩子英語的學習。
現在多數家長為孩子選擇雙語幼兒園,甚至家庭條件更好的為孩子選擇國際學校,家長的目的在于讓孩子更早的學習接觸英語,處于目的語環境當中,培養孩子對英語的興趣愛好,這樣可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絕大部分家長都認為自身的文化水平會影響孩子的二語習得,文化水平越高意味著可以對孩子進行更高層次更全面的二語甚至是多語的教育。在調查對象中,有幾位家長和孩子定居在國外,家長會三門及更多的語言孩子在上幼兒園以前就學會了說話,在此時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雙語教學,在語言關鍵期內,孩子的大多時間都是在家里和學校的,在家的時間居多,家庭的教育對孩子習得二語有著很大的影響。雖然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學習,但家長們仍很重視家庭語言教育。
在調查對象中,很多家長表示孩子接觸英語很早,大多都是雙語幼兒園老師教授,或者在家看英文動畫片,電影,邊看邊學,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長會選擇自己教孩子,跟孩子對話,因為大多數家長都是來自農村,自己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怕誤導孩子,所以選擇讓幼兒園老師或上培訓班來教授孩子英語,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家長認為,自己學習過英語,可以培訓孩子,并且對英語教育的投入也更大。
最近熱播的爸爸去哪兒,被稱作“中英文雙綜藝節目”,萌娃們狂飆英語,圈粉無數,在這一季一開始,星爸們帶著萌娃出場,孩子們便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甚至吳尊的孩子還能中英馬來語隨意切換,實在令人羨慕。
很多人都會想這么小的孩子就能說這么流利的英語,我家孩子比他大很多歲,卻說的沒有這么流利。這些孩子雖小,但是從小接受的就是頂級的教育,雙語言甚至是多語言的環境,先天的家庭優勢和環境優勢讓他們受益良多。很多家長受此影響,紛紛考慮讓自己的孩子提前學習英語,也想讓孩子有著流利的口語。
經調查發現,多數家長都認為學習多種語言會促進孩子的發展。學習第二語言能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第二語言學習向兒童展示了另一套與母語不同的語言符號系統,一方面可以促進兒童對語言多樣性的理解,豐富兒童的多種語言經驗,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2] 首先,第二語言學習可以使兒童對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產生敏感。英語和漢語不屬同一語系,各自有相對獨立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系統,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們會逐漸意識到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在學習和運用不同語言時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對語言之間差異產生敏感的直接結果是兒童開始將語言看作他們頭腦中已經擁有的諸多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系統,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語言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其次,第二語言的學習和掌握有利于兒童言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學習并掌握第二語言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機會參與以語言為交際手段的交際活動,從而提高了他們對交往情景和交往對象的敏感性。最后,早期兒童學習第二語言,使他們更容易獲得純正、地道的第二語言發音。并且,
研究表明,與學習單語言的兒童相比,學習雙語言的兒童較早地發展了一種分析語言本身結構的能力,他們能較早意識到言語表征與語義是分離的,他們在學習語言時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語義上而不僅僅在形式上。
人類大腦中掌管語言學習的區域叫“布羅卡”區,4-12歲,是這個區域的靈敏期,此時被存儲的語言會被大腦認為是“母語”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很快掌握并靈活運用。12歲之后,絕大部分人的“布羅卡”區會關閉,此時再學語言,大腦會將這些語言存儲在記憶區,運用時就不再那么自如靈活了:這時當你再產生思維想表達的時候,不是直接從母語區反射出來,而是要繞一圈,繞到記憶區,然后在記憶區提取,然后再說出來。因此,教育學家把4-12歲成為語言關鍵期,在調查結果中顯示,絕大部分家長都贊同語言關鍵期的存在,并認為孩子的語言關鍵期在4~12歲,大部分家長表示會抓住兒童語言關鍵期進行英語教學。
其中,處于目的語學習環境中可以更好的習得一門語言,在爸爸去哪兒中,萌娃們能說流利的英語,我認為這與他們的生活學習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他們多生活在以英語為母語或官方語的國家,處于目的語學習環境當中,或者生活在北上廣一帶的大城市,更加注重孩子英語的學習,在調研中有幾位家長生活在日本,父母在家跟孩子講中文英文,孩子平常在家接觸不到日語,但在學校中老師用日語授課,孩子處于目的語學習環境中,也就學會了日語。
結合上述調查,家長為了更好的讓孩子學習英語英語,可以規避一些外在的因素和物質條件,首先要抓住語言關鍵期,并盡可能的為孩子學習英語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目的語學習氛圍,家長可以選擇在家中與孩子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對話和交流,讓母語為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產生正遷移,規避負遷移,從而更好的習得第二語言。
參考文獻
[1]謝之君.語言習得與教學語境創造外語界.1997.
[2]李俏.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的認知心理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5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