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飛
摘要:曾經學習到這樣一段話:“我聽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記得了,我做過的,我就理解了。“這說明世界萬事萬物,只有親身經歷了才會真正了解事物其中的奧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重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自主探究為主線”,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生在探索交流過程中獲取新知。要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讓每位學生在實踐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好突破重難點,促進知識內化。
關鍵詞:實踐;經歷;探索;合作;獲取
《長方形周長》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周長的教學內容,是教學有關周長知識的第二課時,是充分理解什么是周長這概念后才進行教學的。經驗所知,學生對“長方形周長=(長+寬)×2”的計算方法并不好理解,而對理解“靠墻”圍長方形的方法,也普遍缺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如何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如何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聯系生活實際是最好的方法,以下談談幾點做法:
一、建立模型,內需激發。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理解、記憶主要還是建立在學生的直觀操作、動手實踐上。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操作活動,耐心引領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使學生在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自主建構。因此教學長方形周長需要給學生提供學具,設計有效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拼、拆、擺等活動,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在腦海逐漸建立模型。
片段:
1、擺一擺:用小棒擺出一個長方形。觀察長方形邊的特點你發現了什么?
生:長方形對邊相等。
2、認識長和寬。
師:長方形是一個規則圖形,它對邊相等,長長的兩邊表示長方形的長,短短的兩邊表示長方形的寬。(課件動畫展示并板書:長 寬)
3、認識長方形周長。
師:什么是長方形的周長?如何計算長方形周長?(摸一摸,說一說,板書:長方形周長)
生:長方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
創設簡單的拼長方形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擺圖的過程中,溫故長方形的特征,教師自然引入介紹長方形的長和寬,學生初步感悟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就是它的2個長邊和2個寬邊的總和,為下面的探究學習做出一個很好的鋪墊。提出的問題能激發學生迫切探究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欲望,順勢引出課題“長方形周長”。
二、問題引領,思維創造。
弗賴登塔爾說過:“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來解釋和分析,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就稱之為再創造。”他認為,學習數學的方法是讓學生再創造,就是由學生去發現或創造要學的數學知識。本節課前應該有部分學生聽過或者知道求長方形周長可以是(長+寬)×2,但是(長+寬)是什么意思呢?為何要添括號呢?為何要×2?教師精心備課,問題設計要精煉有針對性,能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探究中,促進課堂生成。
片段:
課件展示
師:把這個長方形的四條邊拆開~,重新組合成~,可以看出長方形周長包含了兩個這樣的(長+寬),
所以長方形周長=(長+寬)×2
你也可以擺一個長方形,再次說說想法嗎?先自己說一說,再兩人小組說一說。
……
學生就是在這樣有層次、有效的操作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感悟到了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實現了思維的“再創造”。實際上大多數學生對長方形周長=(長+寬)×2這種方法的理解較為困難的,要使抽象變為形象的轉化是突破的關鍵,教師巧妙利用教具進行輔助,接著再一次利用課件動畫演示,讓學生的思維系統、緊密起來,讓學生根據同學的匯報自主擺和說,通過聽、看、做,使全體學生初步建立思維方法。教師板書的巧妙設計也是極具用心,教師把一組長和寬分別用紅和黃兩種顏色標出來,先撕下一條長和寬,再撕下另一組,直觀又形象的效果,通過引導學生能說出自己的理解,長方形的周長其實就是兩個長和寬的和,讓學生直觀深刻地理解計算方法,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通過學習,學生們都較好地掌握了求長方形的周長的方法,而且還會合理地選擇簡便的運算方法。
三、走進生活,思維轉化。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來于生活、歸于生活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知識。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
片段:
1、感受生活中有關長方形周長的應用:嬰兒圍欄、花壇、蔬菜園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巧妙的運用圖片和動畫,呈現生活中長方形的情境,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靠墻”,為下面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2.、引入題目:淘氣他想靠墻圍一個長方形的菜園,長是6米,寬是4米,可以怎樣圍?
3、理解題意:淘氣要圍一個怎樣的長方形蔬菜園?
4、小組動手擺一擺,圍一圍:用小棒代替圍欄,用數學書做圍墻,靠墻圍一個長方形。
5、小組展示與課件展示:
數學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數學很有用”,這是被千百年來人們的生活實踐所證實了的。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但這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并能做得到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創設生活情境、采擷生活實例,與學生一起走進生活,捕捉數學信息,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應用了數學知識。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很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但很少關注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即使做了千百道應用題,也還只會按類型解題,不知該如何應用。讓學生理解“靠墻”問題中,由于學生生活經驗有限,教師巧妙創設情境,利用生活圖片引入,先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四面圍上籬笆”再弄懂什么“靠墻”圍籬笆。所謂實踐見真知,只有親自經歷過認識才得以深刻,教師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一擺,把“靠墻”的兩種情況全部找出來,這樣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直觀感悟,降低難度,突破難點,學生也學得輕松,有效地解決了本節課的第二個難點。
實踐證明,教師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聯系生活實際,為“教學“長方形周長”注入活力,綻放出與眾不同的光彩。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精心設計一些有效的操作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自主體驗中感悟數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育賢實驗學校)